从宫女到皇后的智勇人生
2014-02-11段钱龙
段钱龙
一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将徽钦二帝、皇子王孙以及所有有名位的后宫妃嫔裹挟北上。康王赵构在出使金营求和的途中滞留河北,躲过一劫,其妻邢氏则不幸被捕。而当时只是康王府一个普通宫女的吴芍芬却幸免于难。
在康王府分崩离析,大家各自逃命的时候,吴芍芬做了一个另类的决定:离开汴京,孤身投奔康王赵构。
从汴京到山东济州,足有700里路程。一路上,有金兵阻截,更有流寇作乱。不过,吴芍芬毫不畏惧。她虽然是个女子,可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骑射功夫尤其了得。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吴芍芬越过重重阻碍,终于来到山东,见到了康王赵构。这一年,吴芍芬14岁。
同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宋高宗。然而,因徽宗朝吏治腐败,百姓揭竿而起,中原地区很不太平。金兵也很快第三次南下,意图抓捕赵构,彻底打垮宋朝。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毫无自信的高宗选择了逃离。那些追随高宗的将领们多数也在徘徊观望,投降与背叛每天都在发生,甚至在金兵攻破扬州、高宗逃亡到四明(今浙江宁波)的时候,皇宫侍卫竟然也发动兵变,背叛了高宗。
刚刚称帝的那几年,高宗每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梦中惊醒。放眼望去,朝中那些文官武将,竟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就连追随左右的宦官、侍卫,保不齐哪天都会背叛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最信任的,只剩下一个人——吴芍芬。
吴芍芬是高宗的女人,在众多姬妾逃离的非常时刻,她孤身来投,足见其忠诚;并且,她武艺过人,在逃难的日子里,常常身披铠甲,手持刀剑,一身戎装,护卫在高宗左右。四明兵变时,叛变的侍卫冲入行宫,到处搜寻高宗。吴芍芬让高宗躲藏好,自己主动出面,骗过了卫兵,使得高宗逃过劫难。
还有一次,高宗一行人刚刚逃上船,金国数十名精锐骑兵像旋风一般赶到了岸边。当时,侍卫们都战死了,高宗身边只有三五个妃嫔和几个宦官。眼看金兵就要冲到船边、夺取船只,吴芍芬张弓搭箭,一箭就把为首的金兵射死。金兵大惊,急忙退到射程之外,眼睁睁地看着高宗、吴芍芬一行驶离河岸。高宗又一次逃过劫难。
那些年,高宗常常亲临前线,视察工作。每次出巡,吴芍芬都主动请求跟随。高宗以“女子不宜上前线”婉拒。吴芍芬却意气风发地说:“若臣妾裹尺五皂纱,必须一往。”在她看来,只要自己女扮男装就可以了。她深信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定能为王前驱,为夫开路!吴芍芬的豪迈与赤诚,都让高宗深深感动。
二
不过,吴芍芬毕竟是个女人,而且是皇帝的女人。身为皇帝的女人,有没有武艺并不重要,忠诚也谈不上什么特色。要想在诸多色艺双绝的宫女、妃嫔中出头,还要有其他优势,比如家世、容貌、儿女。
可惜,这争宠的三大利器,吴芍芬一样也没有。
当初,吴芍芬以“良家子(平民子女)”的身份,入宫做了一名普通宫女;多年后,吴芍芬晋封为妃嫔,其父才被授予七品武翼郎的虚衔。显然,娘家根本帮不上吴芍芬。当然,宋朝皇族娶妻讲究门第,对姬妾并没有什么要求,出身清白即可。吴芍芬是平民出身,这没有什么优势,却也算不上劣势。
吴芍芬的容貌如何,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史书说她“初不以色进”,可见,她被高宗看重,并非因为美貌。因此,吴芍芬就算不难看,也谈不上倾国倾城。若是正妻,不是美女也就罢了;姬妾要想上位,长相平平,可就太难了。
若吴芍芬能够产下一男半女也是好的。高宗身边有一个潘氏,比吴芍芬的年纪要大,长相也一般。可是,春宵一度之后,潘氏竟然怀孕了,还生下皇子。不久,这个婴儿被册封为皇太子。潘氏母以子贵,由普通宫女一跃成为正一品贤妃。若非高宗的妻子邢皇后身在北国、生死未卜,潘氏极有可能成为皇后。吴芍芬也曾经几次侍寝,却毫无消息。本来,吴芍芬还年轻,来日方长。不承想,几年之后,高宗因为受到意外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吴芍芬也就一辈子无儿无女了。
在这样尴尬的局面下,吴芍芬要怎么做才能“突出重围”呢?
吴芍芬在习武之余,也喜欢看书。尤其是局势安定之后,吴芍芬更有了大把时间,去博览书史,去研习书法。通过前者,她懂得了很多东西;通过后者,她和高宗有了共同语言。她“由是宠遇日至”。在这二者之中,博览书史更加重要。
读书,尤其是读史书,最能让一个聪明人快速觉醒。吴芍芬本就聪明,看了史书后,就更加洞彻世事。
高宗和他老爸宋徽宗一样,崇奉佛道,最听神佛的话。吴芍芬打算从此入手,快速崛起。
吴芍芬来到高宗身边不久,宫中就传出一件奇事。据说,十多年前,吴芍芬的父亲做过一个梦。梦中,吴父来到一处陌生庭院,院子中有一座亭子,匾额上写着“侍康”二字,一边还有一丛芍药花,开得娇艳动人。梦醒后,吴父觉得很奇怪: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侍康亭”啊……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奇怪的梦,回头再看,那芍药不就是指吴芍芬吗?那“侍康”不就是说吴芍芬侍奉康王吗?后宫那些宫女、宦官不禁慨叹:原来吴芍芬和康王是上天注定的姻缘啊!南宋史家还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载到史书上。其实,这个流言很有可能出自吴芍芬的策划。
有一年,高宗带着吴芍芬乘船逃难。家国破碎,前途未卜,高宗心情極度低落。就在这时,一条鱼从水面上一跃而起,竟然蹦到了船内。大家也没在意,估计最多不过是想,晚上可以喝鱼汤吧。吴芍芬却一脸喜色地禀奏高宗:“此周人白鱼之祥也!”当初,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商纣王,胜败难料。一只白色的鱼跃入了周武王的船,有人就解释说,商朝崇尚白色,舟乃是“周”的谐音。现在白鱼入舟,不就象征商朝的百姓归顺大周吗?将士们听了都倍感振奋,最终大败敌军。吴芍芬引用“白鱼入舟”的典故,鼓励高宗。高宗大喜,当即封吴芍芬为和义郡夫人。不久,吴芍芬又被晋封为才人。
在宫里,张贵妃妩媚多情,最得高宗宠爱。她很讨厌吴芍芬,经常背着高宗刁难吴芍芬。吴芍芬一直隐忍。不过,吴芍芬有的是法子。
当时,天下久旱,高宗带着众妃嫔去烧香,祈祷龙神保佑,早降甘霖。就在大家祈祷的时候,一件怪事发生了:~条五色蜥蜴竟然从龙神雕像背后爬出,爬到了正在跪拜祈祷的高宗身上,一会儿从其左肩爬下,一会儿又爬上其右肩,竟然在高宗身上爬了好几圈。后来,那五色蜥蜴竟然爬到高宗面前,对着高宗连连磕头,仿佛朝拜的样子。大家看得目瞪口呆,都觉得五色蜥蜴乃是龙神菩萨的化身。
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五色蜥蜴拜过高宗之后,竟然绕到高宗背后,在吴芍芬身上,在她身上也爬了半圈。当时张贵妃和吴芍芬并排趴着,满心希望蜥蜴也到自己身上爬爬,毕竟她才是当时品阶最高的妃嫔。一旁的吴芍芬嘴里念叨:“菩萨如何不登贵妃身?”她公开祈祷,是表示自己很低调和谦逊,无意超越张贵妃。可无论她怎么祈祷,蜥蜴就是不理睬张贵妃。在大家的注视中,五色蜥蜴一转身就钻入了龙神雕像下,再也没有出来。张贵妃失落万分。
这蜥蜴自然不会是什么龙神、菩萨,它其实是一种草蜥,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草蜥颜色艳丽,性格温顺,且有较高智慧。从五色蜥蜴在高宗、吴芍芬身上爬动,并且对高宗鞠躬、磕头来看,它八成经过了有心人的苦心驯化。
这件事情之后,大家都说,才人吴氏乃是大贵之人,前途不可限量!张贵妃很失落,不久就病逝了。而南宋日渐安定,和谈也初步成功,金国已经答应送还高宗生母韦太后。高宗龙心大悦,将吴芍芬提升为三品婉仪,不久又提升为一品德妃。此时,吴芍芬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
三
吴芍芬身上的神秘色彩,让朝野上下对她另眼相看。不过,要想登上皇后之位,还要有礼法、道德的支持。
皇太子早夭,高宗年过30依然无子,不少大臣连番建议他尽早确立太子,以固国本。几年前,高宗从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两个小孩,一个叫赵伯琮,一个叫赵伯玖。他们都不过七八岁,也分不出什么高下。高宗把两个小孩都留下来慢慢考察,让张贵妃抚养赵伯琮,才人吴芍芬抚养赵伯玖。当时大臣们都很反对这件事情,觉得两个候选人容易引起朝野纷争。
几年后,张贵妃病逝,吴芍芬又把赵伯琮接来一起抚养。吴芍芬很大度,虽然赵伯琮是由张贵妃带大的,可吴芍芬对两个孩子却能一视同仁。赵伯琮为人恭顺节俭,喜欢读书,高宗和吴芍芬都很喜欢。后来,到了要决定确立皇子的时候,许多人都建议吴芍芬推荐赵伯玖,毕竟赵伯玖才是吴芍芬一手带大的,关系更亲密。吴芍芬却禀奏高宗,说赵伯琮“其天日之表也”,有帝王气度。高宗一听,非常满意,当即册封赵伯琮为皇子,即日后的宋孝宗。
感情归感情,国事归国事。吴芍芬分得出轻重。她的大度和博爱赢得了宫廷内外一片赞誉。
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韦太后还朝。高宗非常高兴,承欢膝下,竭力尽孝。韦太后还带来了高宗原配邢皇后的死讯。不久,宰相秦桧请求尽早确立皇后人选。按照高宗和秦桧的意思,皇后人选自然非吴芍芬莫属。
关于韦太后和吴芍芬的关系,史料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宋史》说韦太后也很喜欢吴芍芬,在秦桧请求册封吴芍芬为后的时候,韦太后也帮她说好话。
另一本南宋文人笔记的记载则恰恰相反。据说,高宗多次对吴芍芬说,吴芍芬和他同甘共苦多年,现在的品阶却和后来入宫的年轻妃嫔差不多,他心中有愧。一旦韦太后还朝,他必定奏请太后批准立后。毕竟封后这等大事,还是要由父母做主。吴芍芬很谦逊,说自己从来没有埋怨高宗,反倒觉得韦太后远在北方,身为儿媳,自己没有早晚问候,内心有愧。每次侍奉高宗筵席,想到远在北国受苦的婆婆,吴芍芬就心痛不已。高宗万分感动,觉得吴芍芬既贴心又孝顺。
等到韦太后还朝,高宗禀奏,“德妃吴氏,服劳滋久”,希望由韦太后发下懿旨,册封吴德妃为皇后。韦太后明里说:“这件事情你自己做主就好了。”可是她实际上不同意。
韦太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吴芍芬年少入宫,本是宋徽宗身边的宫女,和韦太后一样在宋徽宗身边伺候。后来,吴芍芬被宋徽宗赏赐给了赵构。估计当年韦太后和吴芍芬有过什么过节,因此,韦太后不想立吴芍芬为后。
对刁难自己的韦太后,吴芍芬百般顺从,毫无怨言。她还亲手画了一幅《古列女图》,并把这幅画放在座位一侧。吴芍芬又选取《诗经·序言》中的大义,把自己的殿阁题名为“贤志堂”。吴芍芬就是要向世人,尤其是向韦太后袒露心迹:自己将向古代贤媛学习,孝顺婆婆,礼敬丈夫,做一个有德行的后妃。
看到吴芍芬如此低调孝顺,韦太后最终答应了封后事宜。
绍兴十三年,高宗亲自草拟诏令,将德妃吴氏立为皇后。
封后对于吴芍芬来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沧海横流的乱局中,她得到高宗的信任,登顶皇后;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中,她岿然独立;在以后母仪天下的五十多年中,她更是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德行,统领后宫,辅佐四朝帝王,影响了南宋初年的许多重大决策,也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
编辑/葡萄
宋江新排座次有深意
佚名
由“白衣秀士”王伦开办的创业型企业梁山,早期最为核心的组織管理制度就是排名制。它最大的好处是简单,既让等级一目了然,也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但是,这种制度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排名依据无法明确和量化,是按对山寨的贡献,还是按江湖地位、到山寨的先后顺序?《水浒传》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曾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刚到梁山时,竟然屈居江湖无名之辈杜迁、宋万之下,这也成了“火并王伦”的原因之一。二是过于死板,座次排定后,很难进行调整,对于后来者而言,能力再强、贡献再大,也只能排在后面。显然,这种排名制并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后来,宋江带着二十余位新头领投奔了梁山。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官场中人宋江显然不敢当真,于是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这样,高管班子就已经确立。对其余头领的排名,如果再延续之前的排名制已然不妥——跟着宋江新上山的这帮头领都大有来头:神箭手小李广花荣、当过青州兵马统制的霹雳火秦明、杀人不眨眼的黑旋风李逵、江湖上独一无二的神行太保戴宗……新队伍的实力甚至超过了山上的原有人马。
此时,初来乍到的宋江展现了领导者的本色,看似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足以改变梁山体制的话:“休分功劳高下……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不管以前功劳、资历如何,以后按照功劳,重新考核,再评定座次。
宋江这道命令可谓公私兼顾。于私来说,为宋系人马立足梁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公而言,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如果宋江和那些新头领一上山就定好了位次,不管先来者还是后来者,大家就不再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因为他们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而在取消排名制之后,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未来的地位建功立业。这一全新的考核激励体系不但优于以前“所有头领平均分肥”的梁山旧体制,更是远远强于贪腐的大宋官方晋升机制,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位梁山英雄的内在潜力。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激励机制的确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梁山好汉在后来的三打祝家庄、攻打商唐州等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不得不说也和这种激励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