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名将:平乱是条不归路
2014-02-11洛伊
洛伊
作为名将之后,李晟充分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他自幼擅长骑射,性情刚烈,但他绝对不是个大老粗。除了不断加强身体素质,他还常常将《孙子兵法》带在身边,以补充自己的理论素养。可以说,在正式参军以前,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18岁那年,李晟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随主帅攻打吐蕃。在与吐蕃的一场攻坚战中,对方一猛将誓死抵抗,唐军伤亡惨重。见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李晟一个弯弓搭箭,将其射死。随后,唐军发起总攻,吐蕃军队大败而逃。后来,李晟因在讨伐羌人的战争中功劳不小,被提拔为左羽林大将军。
因为有勇有谋,所以李晟往往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历四年(769年),吐蕃进犯灵州,上级命令李晟率五千士兵抵抗,李晟觉得既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那就必须靠谋略,因此他仅率一千士兵奔赴吐蕃大军驻地,烧其营房,掳其主帅。这一次,李晟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位,兼右金吾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在这之后,李晟继续战斗在河西、凤翔一带,为保卫唐朝的西北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历年间,李晟入京朝见,也许久经战乱的代宗觉得有他在身边保护,自身的安全系数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便任命他为右神策军都将,留在京城宿卫。不过,这对李晟来说也是一个机会,除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外,政治上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仕途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名将来说,战场才是他的职场,而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平的日子又怎会长久。果然,德宗即位后不久,吐蕃进犯剑南,李晟奉命前去救援,最终不辱使命,斩获敌军千余人。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去世,其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吸取老爹代宗的教训,德宗决心削弱藩镇的势力,便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结果李惟岳勾结魏博、淄青、山南三处节度使反抗朝廷。
哪里有叛军,哪里就有李晟,李晟再次奉命前去平叛。虽然过程颇为艰难,但在他的努力下,唐军形势逐渐好转,并取得不少胜利。可就在这时,京城发生突变,李晟的平叛行动不得不半途而废。
说起来,这次突变都是德宗自己作出来的。建中四年十月,被调往淮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连供给的饭菜都是糙米和素菜,于是发生哗变。其实,这时的德宗并不差钱,但就是不肯花钱犒军。突然遭此横祸,德宗,选择了和他老爹一样的应对策略——逃往奉天。之后,泾原兵拥立太尉朱泚称帝,并杀害了77位李姓皇子皇孙。
得知消息后,李晟忧心如焚,欲回师勤王,但节度使张孝忠因为强敌未退,几次阻止他前去。李晟为了取信张孝忠,留下一个儿子做张孝忠的女婿,又贿赂了张孝忠的亲信,才得以顺利成行。这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人马赶到,大破叛军,德宗这才转危为安。
李怀光救德宗于危难之际,按说德宗应该给个嘉奖或亲自接见一下,表示一下诚意。但德宗竟然听信谗言,不但没有给李怀光应有的礼遇和安抚,甚至连最起码的接见都没有,李怀光大为不满,产生了养寇自重的念头。
为了“前途”考虑,驻扎在朔方的李怀光上书朝廷,请求与李晟的神策军合为一体,不明真相的德宗竟然同意了。合军后,营垒还没有修筑完毕,朱泚就打来了,李晟几次三番催促李怀光进兵,李怀光敷衍塞责,就是不肯。
见李怀光如此“不着调”,加上其部队经常肆意抢劫,纪律败坏,李晟便上奏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而这时,李怀光也没闲着,他上奏称神策军赏赐丰厚,而自己的朔方军赏赐微薄,太不公平。其实,他就是想故意制造矛盾,以激怒士兵。对李怀光仍抱有幻想的德宗左右为难,便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中安抚。其间,陆贽多次用眼色示意李晟,李晟爽快建议;“你是元帅,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恶名,只好就此作罢。接着,李晟以有诏令移师为名,脱离了李怀光。
李怀光屯兵咸阳期间,德宗数次催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实际上他已与朱泚联络,谋反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李晟见状,上奏请求架空李怀光,德宗还是没有同意。这时,吐蕃表示要助朝廷一臂之力,德宗打算亲赴咸阳督战。李怀光以为德宗要夺其兵权,立刻谋反,德宗又一次被迫逃亡梁州。危难之际,德宗又想起了李晟,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收复长安。
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厉兵秣马,并且获得了大多数军队的支持。李怀光害怕了,李晟写信要他戴罪立功,他不听,但其部下却有不少人投奔李晟。这时碰巧与朱泚产生了矛盾,李怀光只好率军回奔河中。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底,李晟率军夺下长安,叛军相继投降,唯有朱泚率少数残兵逃离长安。六月,捷报传至梁州,德宗泪流不止,封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七月,德宗从梁州回来,历时九个月的朱泚之乱终于平息,为表示对李晟的感激之情,又赐他府宅、良田、园林等,还为他立功德碑,亲自撰写碑文,又命太子录下碑文副本,赐给他。
不久,朱泚被亲信所杀,人头被当作献礼呈送长安。但如何处置李怀光,朝中意见不一。也不知德宗是真心感激李怀光曾经的救驾之功,还是出于别的目的,他竟然希望能宽恕李怀光。李晟坚决反对,并提出了五条理由,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向藩镇示弱。这一条正中德宗下怀,于是,在唐军的征讨下,李怀光众叛亲离,于绝望中自杀身亡。
收复长安后,李晟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为军事重镇,然而治理不力,多次发生兵祸,为此,他请求前去泾州。于是,德宗命李晟兼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进驻泾州。李晟到任后,先后处死了几十个作乱将领,从此将领们人人自危,忠心朝廷,并在李晟的带领下,几次出兵大败吐蕃。
吐着君臣极为恐惧,想出一个反间计——遣使求和,然后趁会盟之际消灭唐军。本来唐德宗还有几分犹豫,但后来抵不住新晋宰相张延赏的忽悠,削去了李晟的兵权。结果,参加会盟的唐军遭到吐蕃数万大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不过,李晟虽然失去了兵权,对朝廷却始终如一。通王府的长史丁琼曾被张延赏排挤,一直心怀怨恨,就求见李晟,说:“自古功高盖主者,没有能善终的,如有变故,我愿追随左右。狡兔尚且还有三窟,何不早做准备呢?”李晟大怒,将其绑缚至朝廷。有望气之人曾说,李晟的深宅大院中树木葱茏,蕴藏帝王之气,李晟赶紧让家人把树木砍光,搞得宅院中光秃秃的。终其一生,他都将魏征作为楷模,所以他做宰相期间,德宗如有所问,他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贞元九年(793年)八月,李晟去世。德宗亲临吊祭,追赠其为太师,并废朝五日,命百官到其府中吊唁。下葬时,德宗又亲到望春门送葬,派使者在灵车前宣读诏书,要为李晟永远“保留子嗣”,命百官在路旁哭拜。有唐一代,享此殊荣的大臣可谓凤毛麟角,虽有德宗不信任的那一幕,但也总算不辜负他两次救德宗于险境的忠心了。
編辑/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