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型城镇化的图景解构与路径探析
2014-02-11陆佑海范士陈
●陆佑海 范士陈
海南新型城镇化的图景解构与路径探析
●陆佑海 范士陈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语境和海南图景的解构分析,探讨了海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并据以形成可行的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 图景 路径 海南
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镇化水平由16.99%上升到2011年的50.5%,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呈现出服务主推、绿色崛起、城乡均等的显著特色,有望走出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塑造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海南版本。明晰海南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图景和重要意义,并据以形成可行的实现路径,显然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实践价值。
一、海南新型城镇化的图景解构
1.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语境。新型城镇化尚未有标准定义,但不同学者认识方向大致相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最新精神,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语境如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实现经济高效的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生态可持续的原则,达到环境友好、集约发展的要求;构建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2.新型城镇化的海南图景。由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语境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主要涉及产城互动、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内容,放到海南特殊语境中,海南在城镇化进程中,在产城关系、生态环境、城乡统筹方面表现出了海南特色。本文根据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解读,结合海南产业结构特点、资源禀赋特征及城镇化发展趋势,设定海南新型城镇化的如下图景。
(1)产业图景——服务业主推。在海南城镇化进程中,第三产业无论是在产值贡献还是就业安置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经济增长贡献看,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88年的39.6%提高到2012年的48.5%,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就业结构看,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不断流向第三产业,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13.5%,而到2012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达到40.7%。因此,第三产业事实上承担了同时吸纳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出来劳动力的双重任务②,大大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旅游业是海南支柱型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城镇化发展必须依托旅游业释放出的巨大推动力。把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驱动力,是海南新型城镇化应有之义。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并形成以城镇化带动服务业、以服务业促进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2)生态图景——绿色崛起。生态环境是海南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南岛屿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和作为南海开发的生态支点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海南城镇化必须考虑生态敏感性。生态环境也是城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海南生态健康之岛的形象深入人心,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旅游和移居的关键吸引要素之一,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绿色崛起的道路,建设宜人宜居的人居环境,形成海南城镇的独特魅力,进而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城镇化发展。
(3)空间图景——城乡一体。海南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传统的户籍制度与以农促工的发展思路造成的海南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削弱了城乡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加了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化的阻力,导致了产业城镇化高于人口城镇化的错位现象。新型城镇化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增强城乡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间的互动联系,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4)福利图景——城乡均等。海南城镇化把城乡统筹作为目标,沿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发展主线和实现和谐社会的公平主线两条线索展开,前者旨在塑造城乡一体的空间图景,后者则导向城乡均等的福利图景。海南在城乡福利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城乡福利二元化现象,不利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经济层面上,城乡福利二元化阻碍了劳动力流动,农村“土地保障”式福利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层面上,城乡福利二元化不利于保护农民的权利和体现社会公平,易诱发社会负面情绪和不稳定因素。海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推进福利城乡均等化的水平,新型城镇化的前瞻性也要求城乡均等化。海南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公平,走倾向农村的道路,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行城乡福利均等化。
二、海南新型城镇化的意义解析
1.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具有扩大内需的潜力,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刺激全岛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住房等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海南产业结构的优化,新型城镇化将延续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海南产业结构特点,利用资源、政策等条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在生活方式方面,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优化升级;在生产方式方面,新型城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2.改善民生,体现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利于构建幸福、公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城镇化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新型城镇化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体现共同发展的理念。
3.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的城镇化持“先开发后治理”的思路,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把生态文明理念与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把环境保护作为城镇化的依托条件与建设目标,改变城镇化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解决海南城镇化问题,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海南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城镇化的一些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城镇规模较小,发育程度低。二是海南城乡二元化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福利差距较大,二元体制对农民进入城镇定居的限制,导致了实际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整合海南资源与生产特色,进一步释放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镇化科学发展。
5.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新型城镇化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构建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生产体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协同产业基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城镇的美化,形成城镇特色景观,为旅游发展增加资源条件,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旅游吸引力。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和服务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居民素质提高、精神风貌改善的过程,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优化软硬件环境。
三、海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析
1.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路径。
(1)服务业升级——内力型产业路径。提高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首先要强化行业监管,推行行业改革,提升行业标准,营造服务业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企业间的分工重组,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最后,加强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注入科技创新,实现科教兴业。
(2)产城互动——外力型产业路径。该路径即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倒逼服务业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服务业需求;优化城镇化的规模结构,以大城市的发展带动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小城镇的发展为服务业带来人口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以城镇区域协调打破服务业市场分割;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减少城乡人口流动的摩擦力,增加服务业的就业人口。
2.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生态路径。
(1)“开源节流”——核心生态路径。一是采取管理与技术手段,加强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做好环境管理和防止工作。制定与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确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环境的执法监管;提高环境治理的科技投入,注重环境容量测定和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做好城镇内部和全域的生态功能分区,增加对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和绿地系统的建设投入。
(2)借力产城——多渠道生态路径。一是借助生产调整来实现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加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比重,依据各地环境禀赋合理布局服务业位置;改善服务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服务理念。二是借助城镇化实现生态保护。根据各地环境禀赋特征对城镇化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置城镇位置与内部空间结构,加强城镇间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合作。
3.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路径。
(1)以城带乡——“拉力式”空间路径。大力推进城镇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蓄能力,通过交通、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镇对乡村的扩散效应,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优化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尤其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构建城乡联系的节点,推动就地城镇化。
(2)城乡统筹——“耦合式”空间路径。一是降低城乡间人口、就业、信息等要素流通的摩擦力。调整户籍和就业制度,改革土地征管制度,从而减少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换的阻力;建立市场化的城乡发展机制,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用地市场、技术市场等。二是实施城乡统筹规划,把城乡作为整体考虑,配合区域规划,做好中心镇规划与农村规划,实现城乡功能互补。
(3)农村跟进——“推力式”空间路径。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广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乡村旅游,与城市服务业形成配合,完善旅游企业与农民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优化农村组织管理,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制度,鼓励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
4.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福利路径。
(1)构建福利体系——福利路径的主体。构建城乡均等化的福利体系要把解决“四大类型”和“两大群体”的问题作为主要工作。“四大类型”即为城乡均等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实现四大福利类型的城乡均等,要坚持分步骤、分层次的原则,优先在基本的、边际社会效益高、农民急需的福利项目上实现城乡均等化供给,逐步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高覆盖的城乡福利均等模式推进。“两大群体”主要是农村非农人口和农村务农人口,对于农村非农人口,必须通过户籍、土地、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等福利政策的调整,逐步使之融入城镇福利体系中。
(2)政策与资金的配合——福利路径的保障。政府管理及政策方面,一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二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明确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建立福利配给工作的绩效评估与问责机制,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立足于农民需求。福利资金方面,坚持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原则,形成国家财政、农村集体、农民个人、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资金来源,着力为农村福利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语
作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海南在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主推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方式与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广,但同时统筹城乡关系是海南新型城镇化的短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新型城镇化质变的关键之一,应作为今后海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注释:
①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本文持广义福利的概念,即“发展性社会福利”,见田凯《关于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再探讨》.2001
②城乡福利均等化是相对的,是基于保障“基本水平”的较低层次的均等化
[1]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J].学习与实践,2013,02:13-18.
[2]郭彩霞.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290-291.
[3]李兵弟.中国城乡统筹的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9-120.
[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5]盛广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76-281.
[6]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94-95.
[7]刘吉双.区域开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97-101.
[8]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12-17.
[9]耿卫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河北学刊,2011(5):199-201+204.
(责编:若佳)
F127
A
1004-4914(2014)08-182-03
陆佑海,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生;范士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区域发展、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海南海口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