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4-02-11葛小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彝族校本体育教师

葛小军,杨 冰,成 英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民族文化赖以生长和存活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环境的变迁,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其特色消退速度也在加快,出现了民族“文化记忆”中断现象。[1]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西方强势体育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机构,应该毫不犹豫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2]随着三级课程体系[3]的不断推进,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也在逐步推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自然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然而,体育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遮蔽使得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很少看到“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4]笔者对开发彝族自治州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并探索两者契合的具体措施。

1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

1.1 提供丰富的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在楚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70余种[5],是丰富的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一方面,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风格浓烈,千百年的发展使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彝族的社会、历史、民俗和宗教等,具有浓郁的文化教育价值。如彝族传统舞种——左脚舞、图腾崇拜的老虎笙(跳虎舞)、生产劳动闲暇中的摔跤、射箭、荡秋千、爬刀杆等等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凝结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虽然不同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外在结构上表现不一,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身体文化,表现出与现代体育项目的同质异构性,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素材;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性、独特性、传统性、继承性、娱乐性、地域性,是民族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彝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彝州大地,是彝家人特殊体能、技能的物化表现形式,适合于彝家人的健身需要。它来源于生活,是彝家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又代表着彝族的习俗,是彝族文化的表征,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价值,是适合于彝家人传承的民族文化。它依附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和发展起来,适合于对体育课程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缓解楚雄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而且还可以形成学校的体育课程特色,具有极大的适应范围,很少受到年龄的限制,技术动作简单,便于掌握,容易引起兴趣,并一直坚持下去。因此,彝族传统体育涵盖了健身性、生活性、文化代表性、便宜性和大众性,适合于民族地区的教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财富。

1.2 促进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有双重性质,一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现代化的主流社会;二是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获得回归本土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通过教育途径融入主流社会,而在回归到本土社会之后又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7]这就要求当前基础教育要向教育公平的最大化发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为了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获得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去回归本土文化,保护并建设本民族的文化生态。

体育校本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它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相辅相成[3]。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8]在彝州地区,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化成体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走上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使其整合教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研发教材著书立说,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从而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同时,彝族自治州中小学生通过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从小系统地掌握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和认同本民族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和知识,在与主流文化交融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彝族优秀文化,为可持续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打下基础。

2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课堂的困境

2.1 课程体制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大多以中央集权制为主要管理体制。这种重集权、重控制的国家课程体制所隐含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理念、方法完全不同,自觉不自觉的抵制着“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转移。“听从上面做出的所有决定”的心理定势,使得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被动执行由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对于自行开发课程持消极态度。尽管他们认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给学校和体育教师留下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对自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又总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传统思想和心理障碍综合在一起,使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认知,也缺乏实际的参与愿望。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影响着校本课程改革。[9]目前,楚雄中招和高考体育加试的考试项目中,只选择了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中长跑和篮球这四个项目,没有把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作为体育加试项目,无形之中影响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学校的开展。

2.2 师资力量薄弱

在影响课程改革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决定性因素,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就目前情况而言,楚雄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虽然在数量上日趋饱和,但是在质量上,还远达不到承担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近年来,青年体育教师逐年增加,一直接受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教育的青年教师不能很快地认同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素质达不到课程开发相应的水平;而老教师深受“重智育,轻体育”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课程开发的勇气。第二,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起点低,学术氛围不高,接受新理念意识不强,不善于创新教学、教法,忽视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价值和优势的挖掘,缺乏创编特色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

2.3 经费投入不足

在楚雄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属于新生事物,需要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完成。众所周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是不可或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所学校没有必要的场地、器材和体育经费,便无法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在楚雄山区和坝区的中小学,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还很落后,大多数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还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纲,对学校体育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在中小学教育经费中,用于体育教学方面的费用更少,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即使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因各方面开支较大,体育经费挪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由于体育经费不足,不能购置必需的体育器材,不能整修和拓展体育场地,也不能进行体育教学科研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器材的质量差、必备器材不齐全、体育场地的紧缺,严重影响了彝州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延缓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2.4 学校与社会脱节

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校内各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发挥校外各种资源优势,校内校外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促使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然而,在楚雄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只是学校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和学校周围社区几乎是完全分离开的。一方面,学习生活环境内外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只限于利用校内的场地器材、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助设施等,忽视对学校地理位置、周围自然环境、社区环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械的利用,只按照国家、省体育课程规章制度制定教学安排、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忽视与彝族传统体育发展政策的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与校外专家交流少。体育课程专家能正确把握课程整体结构,传承人和社区人士能深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价值,他们都是楚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然而,体育教师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往往是闭门造车,缺乏体育课程专家的技术指导,又忽视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和社区人士的交流。

3 彝族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

3.1 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进行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转变忽视体育工作的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改变单一、集权式教育,实现教育政策价值目标的多元化、教育主体多元化,并实行教育、文化部门分级保护制度;[10]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族地区体育加试项目中的比例。同时,要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完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体系,建立管理、工作和研究多维立体体系,科学合理组建各个小组。由校长领导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课程开发制度和具体措施,协调各方面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并组织监督各项工作;由体育教研组长带头的工作小组确立具体实施计划,负责课程开发的各种具体工作;由课程专家和体育教研组长共同负责的研究小组负责整理案例、分析案例并进行课题研究。

3.2 增加师资力量,加强教师民族文化修养

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优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生到楚雄地区中小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将他们带来的新理念与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并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第二,鼓励体育教师再进修,加强对体育教师课程新理念的培训,着重构建体育教师的课程能力体系,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第三,不断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意识和科研合作能力,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研究,逐步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换;第四,不断加强体育教师对彝州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了解,尽可能提升教师对彝族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等资源的掌握能力,使体育教师逐步认同彝族文化,并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参与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并在制定、编审、选择和评价民族体育校本教材中发挥主体作用。

3.3 改善教学条件,构建具有彝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改善楚雄地区体育教学条件,必须增加经费的投入,添置体育器材。一方面,在发挥上级行政部门拨款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学校体育,在经费上给予赞助,学校自己也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扩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力量和师生力量,开发体育场地、自制器材,加大对学校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利用。同时,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还要优化学校软环境,构建具有彝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新文化。首先,完善校纪校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章制度,鼓励每个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并给以经费支持;其次,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促使每个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和互相评价,探索并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以改进工作效率;再者,做好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力求开发出更多的、丰富多彩的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最后,做好彝族文化宣传,积极开展各种彝族活动,让校园内充盈着彝族文化气息,为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

3.4 加强与社区的联动,建立多维合作关系

楚雄地区“校本课程”的实施,单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多所学校联合,并在社区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完成课程开发任务。首先,加强学校与周边社区合作。在楚雄地区,初中和小学都是分片区招生,学校与学生生源地相邻相依,积极开展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以发挥社区优势资源,又可以促进学生与社区的交流;第二,积极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活动,不断总结各位教师的经验教训,结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合理意见,在专家的指导下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第三,建立大学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等理论专家与中小学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多层次研究共同体。发挥各自之所长,长期合作,共同研究,不断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第四,积极借助外部力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国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是主要借助对象。不仅要积极邀请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讲学,走进课堂,深入到教学实践中,还要借助研究课题成员的科研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之中。

4 结语

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不仅能挖掘和保护彝族文化遗产、增进学生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学生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还能促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交相辉映,促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立足当地体育资源优势,积极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充分肯定其课程开发成果,建立多维合作关系,共同探讨,不断研发创新教材,进行科学的试教和评价工作,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才能使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1] 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64~67.

[2] 黄金来.“教育竞争”与“民族文化”[J].学术论坛,2009(9):199~205.

[3]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袁华亭.断裂与传承———“范式”视域内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3):63~67.

[5] 王建中.对彝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44~49.

[6] 张新辉,朱梅新,李进国,等.新疆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7.

[7] 罗吉华.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与民族地区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12~16.

[8] 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51~53.

[9] 刘力.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六个困扰[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5~17.

[10] 张爱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政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 21(1):19~23.

猜你喜欢

彝族校本体育教师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