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

2014-02-11周杨

天中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企旅游专业

周杨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

周杨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缓解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为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陈学春、陈刚华、牛海燕等人提出了三种递进式合作方式:一是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二是中层次的教学、实习与就业方面的合作,三是高层次的订单式合作[1−3]。庄大昌、苏勇军等人提出了促进旅游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的对策,认为应该促进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道路[4−5]。国际经验方面,孙根年、伍雷等人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模式,包括美国休斯敦大学与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合作的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的经验等[6−7]。梁学成等人提出,由于旅游专业强调实务操作,因此旅游院校必须面向社会、企业和市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与旅游产业的动态平衡。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们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试图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现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进行剖析,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 缓解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旅游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解决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 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突出,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而高校学历教育由于供需错位的矛盾长期存在且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低。这也造成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一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中专及以下学历占较大比例;二是人才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流动频繁;三是企业较重视中高层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学校增强了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和人才继续教育的基地,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按照合作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互助式”合作和“订单式”合作两种。

(一) “互助式”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旅游企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在实践岗位的学习和锻炼增强对职业的了解,提高业务素质,而高校则为旅游企业提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高校通过这种“互助式”交流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要求,从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

在“互助式”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校外生产实习,即学生在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校外生产实习,按照实习时段的不同,可分为“完全实习”和“学工交替”;按照高校对实习安排的不同,可分为“学校统筹模式”和“学校统筹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模式”;按照实习进度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直接顶岗模式”和“阶梯式实习模式”。

二是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帮助了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等。该方式受到了众多院校的推崇,如华侨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都聘请了大量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授。

三是高校面向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学历班及讲座等,帮助旅游企业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这种交流合作对旅游企业而言可以节约人才培训成本,因此目前较为流行且反响良好。例如,深圳华侨城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定期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 “订单式”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通过协商,高等院校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人才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为旅游企业提供合约式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订单协议,旅游院校完全按照企业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旅游企业在实践环节给予协助,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定点企业参加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为旅游企业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秀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会造成部分学生因提前被“预定”而不努力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因受合同束缚而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今后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部分教师是从管理、经济、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他们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具备了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教师由于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教学中难免“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虽然系统地学习了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知识,但是对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单位的具体运作缺乏了解,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熟悉和适应工作环境,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

(二) 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管理类高校大多以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为主,外语类高校大多以语言课程为主,而部分在历史、地理等系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历史、地理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不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过多地考虑了师资队伍结构等因素,较少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且随意性较大。

(三) 实习时间安排不恰当

旅游管理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必须安排充分的校外实习。目前,多数高校旅游本科专业的校外实习都安排在第七学期甚至第八学期,学生的实习效果非常有限。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时期大多忙于找工作或做考研准备,根本没有心思全身心地投入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少实习单位只是将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很少为学生在管理方面提供实习机会,导致学生不能全方位了解实习单位,自身的实践技能提升也比较有限。

(四)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不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主要是高校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讲座,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而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场所,同时得到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松散、表面性质的合作中,高校应付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企业缓解了用人压力,但学生实习的效果不佳。当然,双方合作不够紧密也有客观原因,主要是旅游的季节性较强,在旅游旺季旅游企业乐于接收大量实习生,而教学的规范性又要求学生在学校上课。

(五) 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高校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方式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在校企合作中,尽管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合作方式尚需要继续探索。另外,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只有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企业参与高校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则无相关规定。我国的校企合作大多建立在高校领导与企业领导关系的基础上,缺乏法律法规约束,随意性较大。因此,我国目前亟需建立并完善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五、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发展的建议

(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高校方的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企业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企业方的实践型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旅游讲座、培训班、学历班等,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校企合作双方应加强理论课教师与企业实践型教师的沟通交流,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 优化理论课程设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理论课程时,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旅游管理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高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应以“宽基础、窄专业”为原则,使培养的人才最大程度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习的效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季节性以及学生的考研与应聘等问题,在充分兼顾三方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比较合适的实习时间,从而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实习收到应有的成效。

(四) 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校外实训基地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都是高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必选。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邀请他们为学生举办专业讲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行业的认知和了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利用自己在基础研究、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如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员工定期进行理论培训等。

(五) 强化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水平,要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高校应努力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为校企合作的各方提供政策优惠和法律法规保障,并通过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的构建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高校与企业要在协商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保证在合作的过程中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另外,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1]陈学春,叶娅丽.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牛海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2).

[3]陈刚华,黄远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J].旅游学刊,2008(5).

[4]庄大昌,聂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5]苏勇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6]孙根年,张孝存.西方各国旅游教育的最新趋势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

[7]伍蕾,郑向敏.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反思——以旅游本科院校为例[J].旅游论坛,2009(5).

[8]梁学成,李树民,刘洋.基于旅游产业化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安排[J].旅游学刊,2003(S1).

〔责任编辑 张继金〕

2014-01-0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2YGL06);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2012 WYM_0050);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12zy33);广东工业大学校内青年重点项目(13QNZD010)

周杨(1981―),女,河南固始人,讲师,博士。

G641

A

1006−5261(2014)03−0132−03

猜你喜欢

校企旅游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