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创新探讨
2014-02-11李杰
李杰
伦理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创新探讨
李杰
(玉林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西 玉林 537000)
共产党的党性是最高尚德性的集中体现,党性教育具有伦理本性。从伦理视角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的创新,应坚持师德教育和党性教育两手抓,以师德促党性,拓展党性教育渠道;应强化党史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史育人;应促进党性教育人性化,以人性提升党性;应以现代技术为媒介,提升党性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水平。
伦理;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创新
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一贯要求。党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历久弥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为此,“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这表明了党性教育这项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抓好这个核心,必须针对当前党性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断地进行党性教育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增大,青年教师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在这里,笔者从伦理视角对如何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党性教育的伦理本性
党性教育是党组织按照党性原则要求对党员进行思想灌输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既具有教育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无论从一般性还是特殊性上看,党性教育都具有鲜明的伦理性。从其一般性(教育特性)上来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活动,而伦理性是“有教养的人”的根本特性[1]22。对教育的伦理特性的论述可见于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著述中。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在《再论教育的目的》一书中通过对“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回答,清晰地论证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溶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这不同于把拥有知识作为受过教育的人之主要特征的观点,它把美德放到中心位置。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倾向于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倾向于另一些行为方式;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般性的品质(也包括派生出的诸如勇气与克制等品质)。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2]11可见,在怀特看来,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文底蕴的事业,具有鲜明的伦理性。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259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的。”[4]1而在学校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4]3。在杜威看来,“让人分享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财富”是教育的职能和本质。我国台湾著名教育家陈廼臣认为,教育虽然包含教导和学习的因素,但有教有学的行为或活动不一定就是教育,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一种善意(良善之意向)的活动”[5]223。实际上,教育的伦理性这一理念在我国很早就得到了践行。儒家经典《大学》就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摒弃邪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对教育伦理本性的论证,在黑格尔那里最为明显。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通过对“法—权利—道德—伦理”的递进分析,详尽论述了教育的伦理品性。黑格尔说:“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6]170黑格尔认为,社会个体是外在的偶然性或特殊性的存在,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从他的蒙昧状态不断地靠近精神这一普遍性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第二天性,即精神的天性,这种天性符合普遍性,也就是达到了伦理的要求。所谓伦理,就是自由,是客观,是普遍性。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人的生活安排都要合乎伦理的规约[6]165。这样,教育就成为使人达到伦理的一个环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达到普遍精神,所以,教育肩负着完善人类本性的重任,是一项滋养人类精神成长的神圣事业。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将教育视为个体灵魂的改造活动[7]69。黑格尔还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个体如何获得伦理教育的问题,他指出,社会个体首先要在家庭接受伦理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时的孩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被教育者灌输伦理原则。但是,个体不能永远生活在家庭中,当孩子们具有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性的能力时,走出家庭、迈入社会就成为个体成长的必然选择。所以,黑格尔说:“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这就是说,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的形态的。”[6]202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伦理的解放,即把人的伦理精神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使人摆脱行为的主观性、情欲的直接性、偏好的任意性,一步步从家庭中的一员成为市民社会的一员,最终成为国家的公民。
从党性教育自身的特性上看,其伦理性是十分明显的。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党性教育,就是通过对党员进行党的纲领、宗旨、理想、信念以及追求目标等方面的教育,使党员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说到底就是使党员持有坚强的党性。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8]358。在今天,共产党的党性表现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9]34。可见,共产党的党性是最高尚德性的集中体现,党性的伦理道德性显而易见。
二、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人才的质量取决于其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而这些又与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密不可分,名师才能出高徒!所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教育,造就具有坚强党性、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党员队伍,意义重大。
对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既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还要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的整体政治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政治思想状况,课题组对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等高校的128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共发放问卷137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另外,共召开小型座谈会5次,并走访了46位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93.28%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示认可;71.33%的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了解;82.24%的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78.68%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了解;65.37%的人马克思主义立场比较坚定;63.16%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可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具有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但是,也有少数人理想信念不太坚定,宗旨意识不强,这也说明了当前在高校青年教师党员中加强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伦理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党性教育创新路径思考
(一) 坚持师德教育和党性教育两手抓,以师德促党性,拓展党性教育渠道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0]4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11]33。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种善意(良善之意向)的活动”,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教师不仅仅教书,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等,更重要的还要育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人格健全的人。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①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即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以,教师是一个崇高和神圣的事业,我国传统社会把教师与天、地、君、亲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人格并列,不无道理。当今我国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方针,而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高校教师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道德楷模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一项充满道德性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富含党性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者惟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我们要使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而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就不断实践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始终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强大武器。“新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中,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列在教育学科之首,表达了一种导向”[12]1,即高度重视教育的党性原则。
教育是一项既具有道德性又具有党性的事业,所以,当今我们对师德的要求不能不体现党性的要求,当然,这种党性要求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来说,对他们的师德要求应渗透较高的党性要求。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党员,这两种身份是不可分离、内在统一的,集中体现为党性与师德的内在统一。德性是党员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没有做人的高尚德性,党性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意识到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一致性,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才能形成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从而具有坚强的党性。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正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可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师德教育,可促进其党性的增强,坚持师德教育与党性教育两手抓,十分必要。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一些高校教师党员中存在着角色分离和职责缺失的现象,即对学生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理想教育,对自己重视职业要求而忽视党性要求[13]89。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师德教育和党性教育,就更加必要了。
把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师德教育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必须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青年教师党员充满激情和活力,富有信心和希望,但他们的工资待遇水平整体上不高,还面临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要使他们的信心和希望不被暂时的困难所泯灭,就要及时解决其思想困惑。其次,要从根本上改变轻描淡写地读读文件、做做笔记的形式主义教育方式。最后,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考核轻党性要求的现状,把党性修养评价考核落到实处。
(二) 强化党史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史育人
中共党史蕴含着鲜活的党性和丰富的革命道德资源,具有丰厚的人文性,是党性教育的源头活水。用鲜活的党史武装党员的头脑,是党性教育的关键。党性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解决党员“信”党的问题。要使党员从内心深处对党产生信仰,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就是要求党员在真正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奋斗历程等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弄清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自己灵魂深处对党产生一种敬仰之情。只有通过对党的历史的深刻领悟和理解,弄清楚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才能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被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党员中,仅有65.37%的人马克思主义立场比较坚定,63.16%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正说明了党史教育在党性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今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缺乏全面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容易给他们的信仰带来不良影响。西塞罗说:“不知道他出生前发生过事情的人,永远是个孩子。”我们可以说,不理解党的历史的党员,永远是未成熟的党员。只有深刻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增强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另外,中共党史中蕴涵的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道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高贵品德,是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革命道德既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内核,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内涵极为丰富。中国革命道德的精髓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14]12。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党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进行党史教育,应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开展读马列经典的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并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或学术论文,开展党性教育专题性知识竞赛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征文比赛,想方设法让他们读马列经典原著,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的第一步;组织他们到革命旧址旧居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具体鲜活的文献、文物和口述历史,让他们感受历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使党性教育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性;采取图画、音乐、影视等现代化手段,创设符合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已有经验的党性教育体验氛围,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环境之中,触及他们的感官和心灵,强化他们的党性体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党性的认同。在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很多不识字的工人都坚信马克思主义,原因是他们有着从受三座大山压迫到翻身做主人的直接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可见,创设党性教育情境,千方百计让高校青年教师党员进行身临其境的党性体验,十分重要。
(三) 促进党性教育人性化,以人性提升党性
人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15]56共产党员首先是一个人,所以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又不是一般的人性,而是人性的更高层次,是人性中的最亮点,是最真实人性和最高尚德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党性与人性并不排斥,而是相互交融、共通的[16]182。党性与人性是统一的,党性蕴涵于人性之中,是对人性的陶冶和升华。把人性与党性割裂开来,以党性遮蔽人性,或以人性消解党性,都是片面的。过去我们曾把党性与人性对立起来,讲到党性,好像就是只讲政治原则,不讲人情、人性,这样只能使党性成为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已。在当今,随着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以人为本等理念得到强调,又出现了以“人性”消解“党性”甚至以片面理解的“人性”代替“党性”等现象,如一些人讲到党性时片面强调人的本能、人的需要等,这极易淡化党员的党性。
党性与人性的关系告诉我们,在党性教育中我们应注意:
第一,人性化的党性教育不可忽视党员的个人利益。人的思想问题总是和利益相连的。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103邓小平也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8]146利益是人的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在党性教育中,片面强调党员的高尚精神而忽视党员的利益是不现实的。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来说,他们刚踏上工作岗位,整体上工资待遇不高,还面临住房、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解除思想压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逐步提升党性水平。
第二,人性化的党性教育不可忽视党员的个性。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提出:“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总而言之,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②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都有情感有思想,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个人情况,结合他们的个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让党性教育富有人情味,充满人文关怀。
第三,人性化的党性教育是务实而不尚空谈的。人性化的党性教育,讲党性时不是高不可及、虚无缥缈,只空谈一些宏达、深奥而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主张从实事做起,使教育贴近生活,走进人的内心,从小善做起,像雷锋和当代道德楷模郭明义等人一样,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细微处见党性,对待群众满怀热情,对待工作踏实认真,对待权力能做到“为民所用”,在金钱、美色诱惑面前能不为其所动,等等,这些都是党性的体现。人性化党性教育提倡“勿以善小而不为”。“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不要老是想着做惊天动地的宏伟事业,而要从做实事、善事着手,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党性。
(四) 以现代技术为媒介,提高党性教育手段科技化水平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于党性教育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开放性给党性教育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网络的快捷性、灵活性为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一些网络信息的虚假性,也给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一元性的党性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教育,要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和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兴趣爱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抢占意识形态宣传的网络阵地,使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这个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上发出最强的声音。
注释:
①转引自罗国杰《论“业师”和“人师”——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高校理论战线》2013(1))。
②转引自陈燕楠《党性教育的关键是入心》(http://www. wenming.cn/ll_pd/dj/201210/t20121025_904293.shtml)。
[1]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J].教育研究,2001(1).
[2][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的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廼臣.教育哲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黑格尔.哲学全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唐晓清.讲党性才能为民务实清廉[J].求是,2013(16).
[10]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庆年.教育的党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1(4).
[13]黄锁义,罗春潮,许世华.充分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8).
[14]乔法容.中国革命道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J].伦理学研究,2012(1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郑永扣.人性,德性,党性的统一: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继金〕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the YoungParty Member Teachers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LI Ji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Party spirit education has ethical nature.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ity of young party member teachers of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innovation path of party spirit of young party member teachers of universi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promote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by moral education of the teachers, we should expand the channels,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of and party spirit education; we should educate them by history, adopt various flexible ways. To strengthen history education and party spirit of humanity, we should promote the party spirit with humanity and use modern technology as the mediu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methods.
ethics; young party member teaches of university; party spirit education; innovation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19)
李杰(1969―),男,安徽亳州人,副教授,博士。
2013-11-12
D261.1
A
1006−5261(2014)03−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