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共与高校图书馆之间服务联盟的可行性

2014-02-11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4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

孙 婷

(宁波市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010)

目前,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各自为营,购书经费有限,藏书种类和数量不能很好满足读者群需要,更新和周转速度较慢,借阅者人数有下降趋势。如何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情报、数字文献、文化休闲等功能,满足新需求,体现新理念,开展新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时代定位和紧迫任务。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行政地区内两类最主要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可以结成一个紧密型的图书馆服务联盟,以便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更好服务社会大众。

1 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出资面向全民免费开放、免费提供信息资源的文化教育设施,是为最广泛群体提供终身学习的最理想场所,担负着社会教育和全民培训的基础性机构,其定位为:公共文化资源的直接提供者,是公众享受政府公共文化产品的主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文化服务网点,是公众文化休闲中心;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引领者,是公民终身教育机构、阅读指导中心。

2008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这是中国图书馆界的第一个行业宣言,再次确认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普遍均等与全民共享。近年来,新一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正在展开,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不断深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分馆制、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等,都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群达到历史顶点,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相比较而言,传统体制下的高校图书馆,其定位来自于其所在高校,高校对图书馆的定位则是从学校行政管理角度考虑的[1],要求高校图书馆主要承担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很少走出校园,直接服务社会大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高校自身服务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打破传统束缚,肩负起推进学术信息共享及应用的社会职责,为高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以及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供服务,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满足社会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定位为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培训教育中心、科研信息交流咨询与加工中心。

目前,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数量直线上升、服务模式日益增多等特征,如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在门外设立了还书箱,读者24小时均可还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先后向社会开放;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社会开展了技术服务、情报服务和借阅服务;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不但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开展课题资料收集、信息传递等,而且还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2]

综合上述情况,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将其视作为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系统,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类图书馆在服务公共文化时表现出不同的优弱势,其具体表现为:

(1)经费。公共图书馆经费多由政府投入,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大,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和高校所在地各级政府拨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主要为一般社会民众服务,其性质决定了其馆藏资源学科范围广(大部分是社科类)、内容相对通俗化(注重知识的普及性)、外文类资源较少,但有丰富的地方和古籍文献。而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馆藏资源专业性强,其学科种类齐全,并且有丰富的外文文献。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在本地图书情报领域中资源相对丰富,其藏书量同读者人数之间的比例较公共图书馆要高,因此在馆藏资源方面,公共馆和高校馆各有所长,能相互利用,又能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

(3)人才队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学历、职称、业务能力上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相比都占有优势。据统计,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科学研究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3]同时,高校内有各学科、各层次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教授教员,成为高校图书馆进行重要信息处理时的知识后盾。相比较下,公共图书馆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人才缺乏系统培训、激励机制等现象。

(4)服务。一般地方公共图书馆人流量较大,读者群较广,并且很多公共图书馆建立了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分馆等众多的服务网点,能很好地弥补高校馆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内容和手段上还是停留在借阅、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传统项目上,其创新和提供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信息方面明显不足。而高校图书馆无论在信息收集、加工、人员配置、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提供高层次的信息资源。

2 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合作的意义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最明显的作用在于节约成本,共享资源,提高运营效益。在现今信息环境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结成联盟就意味着联盟内的每家图书馆将摆脱自身“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现象,资源可共享而不必各自重复购买,成员馆之间可形成虚拟馆藏,并通过联盟的有序组织、联合共建来满足广大读者。

从社会效益方面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要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权利,实现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都将在服务的范围与深度上远远超过一种类型的图书馆。另外,一个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对于协调地区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地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效益方面来说,主要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促进图书馆行业的整体发展。通过联合采购、集中技术专家、共同承担风险等活动,可以打破我国图书馆分属不同的系统所造成的条块分割的情形,成立有政府背景的联盟总部,凭借政府部门的权威性、辖区内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提升图书馆形象,体现整个联盟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核心价值。二是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繁多,两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能够在联盟创造的和谐、创新的大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协约支持,可实现项目的系统规划,集中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迅速增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内容进一步翻新,从而巩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三是有利于增强信息传递的速度与质量。信息传递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是单向性的,读者获得信息后直接归其所有。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构建的服务联盟可采用电子邮件、电子文献直接传递、复印传真等方式直接提供数量巨大、类型全面的全文、文摘,满足各类型读者需求,其速度与质量都是任何单一类型图书馆不可比拟的。

3 实现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联盟之途径

在我国,由于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共性较少,性质的异同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合作联盟的意愿和效果。因此与同类型图书馆联盟相比,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其联盟管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方式、技术平台、服务对象整合的难度大得多,其联盟的实现也需要更多的支持与保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体制保证。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分属文化部与教育部两个不同的系统,其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都不尽相同,组建联盟必定会影响到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建立卓有成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从政府层面制定政策予以协调,会同两大系统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各成员馆,共同组成一个实用而有效的联盟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规划,指导成员馆高效全方位地服务区域内的全体信息用户。

(2)资金保证。图书馆联盟硬件设施的维护与升级、数字资源的加工整理、电子数据库的采购、人员的聘用与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说保证资金来源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是推动联盟合作和联盟成功的必备条件。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还是不同类型之间的图书馆联盟,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如由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发起的加拿大图书馆联盟(CIDL)就基本依靠政府资助;海南省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的建设是采取政府投资和学校按1∶1配套相结合。国外的图书馆联盟除政府拨款外,还有各类民间捐款、商业化运营等多种方式,如美国的DLF就由参与的组织每年捐赠一定数额的运营经费。而国内由于体制的不同,其他形式的经费来源较少,这就需要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资金保障还是来自政府投入,需要政府长期而稳定的经费支持。

(3)信息技术保证。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两个不同类型图书馆联盟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息息相关。两种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联盟在信息存储、检索、应用,分类标引、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化处理等方面都有诸多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无论采取何种新技术,都要保证技术的通用性和低成本性,并具有发展性和可持续性,可解决不同信息资源、不同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在语义、平台、格式等方面的差异,并可接受所有采用该技术的成员馆的调用请求。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发适合本联盟的应用软件,即对成员馆的原有软件进行修改,加入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模块。

(4)人才队伍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工作:一是建立良好的人才吸纳扶持制度。据对全球一些代表性城市图书馆资金投入比例分析,一般人力资源经费在全部经费中所占比例均达到70%到80%,而中国内地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中人力资源的比例一般仅占20%左右,[4]因此应加大经费投入,为联盟的人才整体发展构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重点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图书馆联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传播、网络服务的能力。三是依托联盟,举办各种业务培训活动,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5)法律环境保证。我国至今尚未颁布过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法,导致图书馆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不同性质的图书馆联盟更将会面临众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纠纷,如网络安全、智能犯罪、个人隐私保密等问题。由于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分属不同的系统,条块分割的局面造成资源无法充分共享,体制的弊端也需要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快法制建设步伐,通过实际而有效的图书馆法规来保证联盟服务社会文化活动的正常秩序和规范。

〔1〕苏娟.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定位〔J〕.图书馆学刊,2007(3):24-25

〔2〕张新娜.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价值体现〔J〕.医学信息,2011(12)

〔3〕姚志传.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4):86

〔4〕王世伟.现时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喜与忧〔J〕.新世纪图书馆,2010(1):4

猜你喜欢

图书馆信息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