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探析
2014-02-11宋玉军金晓英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宋玉军,金晓英(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探析
●宋玉军,金晓英(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数字时代;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搜集与利用地方文献因载体、领域的延伸和扩展而变化,探寻信息时代地方文献工作的藏用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的支撑,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处理。建好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推进特色馆藏资源共建共享,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为地方各项事业服务。
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历史沿革、风俗礼制等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重要载体。广义的地方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等各类载体,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因现代技术环境而改变,地方文献领域也将随之延伸,所包含的并不只是过去的史料,各种当地民众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料,如就学、产业、旅游、报税、医疗、艺文活动等信息应列其中,且应该加以收藏并在公共图书馆的网站或阅览室可以查找。所以说地方文献远能够从历史,近能够从现今,对当地的各个方面做出及时、全方位反映的文献,能为研究和应用本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1 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状况
1.1 地方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建立特色藏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文献资源体系中重复率最低的品种,具有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特色,在文献资源体系中所处地位和所显现的价值日渐突出。[1]每个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从文字记录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将形成各馆藏书建设的独一性,而正是这种独一性,形成馆与馆之间的差别,因此特色馆藏成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基于这一点,全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设有地方文献信息部,各馆利用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为所属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2 网络环境下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打破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格局,文献信息不再受载体形式、出版方式、出版地域的限制,地方文献数量也与日俱增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由此收集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首先,从文献载体的介质来看,不再是单纯纸本印刷型文献,有了声像资料、数据库、光盘资料、多媒体等。而文献的载体多样化势必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产生巨大影响;其次,地方文献不仅在本地区出版发行,也可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文献地方出版的地域概念;再次,网络信息快速发展,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电影、电视文化广泛普及,制片公司、地方电视台的大量信息也成为重要的地方文献信息源。凡此种种,地方文献载体多样化,导致文献收集范围和渠道的拓展,增大了收集难度。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的揭示已不是仅围绕书刊表面来作文章,必须深入到书刊的章节或知识单元中进行深加工处理,再向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多层次服务。
2 全面收集丰富多样的地方文献信息
2.1 继续做好纸质及其他实体资源的地方文献收集
当前虽然是电子信息时代,但纸质文本占有率仍较高,尤其地方文献的收集更是如此。这一类别包括正式出版的反映本地区的图书、档案、报纸、杂志、公报、官报、史志、年鉴、名人手稿、游记、文史资料、族谱、地图、类书、政书、回忆录、民歌、民谣等。另外还包括各类灰色文献,如:地方党、政、军、群众团体的文件,会议录、公报、领导人的讲话、报告稿、考察调查报告、各种统计数据、时事信息、参考方案、各种学术论文、专利文献、成果汇编、产品目录、画片、拓本、表诸、传单、票据、文告、印模、簿籍、名人录、同学录、电话簿、各种指南等。另外还有其他实体资源的拍摄采集,包括地区古建筑、石刻、匾额等的拍摄,名人信札、历史老照片等特种资料。这些文献在当时当刻看来似乎很多,不难获取,但如果时机把握不好,本来易收集的文献资料,却因认识不足或动作迟缓而漏收,稍纵即逝,留下缺憾。譬如“文革”资料,曾几何时,铺天盖地,俯拾即是,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而如今,各地“文革”时期的地方文献成为现在研究“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史料。[2]还有,宁夏地处陕甘宁边区一隅,还应加强收集陕甘宁边区的红色文献,如出版物、印刷品、墙体标语等,哪怕是只言片语,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极为宝贵。
2.2 电子和网络地方文献信息的收集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文献急剧增长,各种网站、数据库资源、电子媒体上反映地方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网络文献不断涌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带来的是征集空间的扩大和征集手段的改变,对于多种多样的新型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应尽可能广泛全面地收集。
3 数字时代加强地方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管理,说到底,是为服务读者,为各级领导决策,为本地区社会发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地方文献的利用,就是读者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和对其所载知识信息的占有,占有的越多,利用率也就越高。那么如何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呢?
3.1 有针对性的加工整理馆藏地方文献,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对地方文献进行具体加工整理当中,工作人员应有发现新问题、透视新层次、挖掘新题材、变换新角度、拓展新视野的能力,并将这些新的理念融入加工整理之中。就宁夏而言,全区上下正在围绕新丝路的战略部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对外开放的信心,努力提升推动对外开放的能力,以坚定的信念、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贡献力量。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是,整理涉及宁夏对外开放的理论、政策、法规及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具体为:(1)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宁夏对外开放报告》《中国通史》《宁夏通史》《锦绣塞上·生机勃发的宁夏》《新丝绸之路》《塞上丝路》《丝路宁夏段揽胜》等暂列专柜。(2)从馆藏的历史地理文献中,发掘提炼宁夏古代丝路主线的有关著述及相关历史资料。(3)宁夏依托介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区位优势,连续4年成功举办中阿博览会,应尽快收集整理各种文件、发言稿、论文、著作、经贸合作文书等专题资料。(4)利用馆藏编制适合本地区的各专题科技资料,为各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只有做足做好这些看似很细小的工作,才能从不同问题、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出发,建立本区地方文献特色文档系统,利用先进数字和多媒体技术,为宁夏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做好文献信息推送服务。
3.2 挖掘读者信息,提高服务水平
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建立《读者服务信息数据库》,变地方文献的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1)对来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作好调查登记工作,其内容有:单位名称、本人姓名、兴趣爱好、查阅内容、查阅目的、有何意见。这些有助于了解读者所需所用,为读者的“主动利用”奠定数据基础。(2)可建读者阅读档案,内容有:为常来查阅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查阅周期档案,对被查阅的文献内容及查阅频率建档,从中找出规律性数据,为文献的“主动利用”做好基础性工作。(3)按照档案数据,把最新地方文献的相关目录,用各种形式进行预告,读者可从提供的文献目录中,按自己的需求来馆查阅,减少读者查找资料的盲目性,这样读者既能获取自己急需的资料,图书馆又提高了服务水平,馆藏文献得到最大化利用。
3.3 建立全国图书馆区域文献信息联合体,推动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
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形成不仅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全国图书馆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满足区域文献需求,成为支持区域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也能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的整体效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让地方图书馆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因此,需要全国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特别是有相同或相似文献资源的地区,应联合开发,如宁夏和福建泉州,回伊文献资源共性较多,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让区域文献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资源共享也非难事,各种载体和储存技术的出现使资源共享简便易行。但某些陈旧理念,诸如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文献私有、相互封锁,甚至有的地方把文献资料作为创收的资本等等,依然是资源共享的阻滞。
3.4 地方文献工作标准化与制度化
要将文献工作标准化与制度化应用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收藏管理的法律性条款,便于图书馆今后的文献信息管理工作。另外,我国出版物呈缴本制度也为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助了一臂之力。现行的呈缴本制度规定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是接受呈缴本的法定单位,但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违反规定不按期缴送者,图书馆一直无能为力,法律法规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在这个层面期待着进一步修订完善,使图书馆在收藏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3]
3.5 拓展国际化合作领域
美国学者贝克和杰克逊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阐述:“今天的图书馆都必须视自己为世界图书馆系统中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能够找到快速地从世界图书馆系统中获取资料并送到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图书馆所藏提供给世界其他的图书馆。”[4]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的频繁发生,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趋势愈加深入,因此,各区域图书馆充分依托馆藏地方文献的优势,扩大国际间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资源共享也将最大化。
[1]韩朴.地方文献事业与公共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S1):23-24.
[2]肖喜雨.新技术环境下社科院图书馆收集与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之我见[J].现代情报,2000(9):37-38.
[3]谭英.我国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2-34.
[4]Shirley K Baker,Mary E Jackson.The Future of Resource Sharing[M].NewYork:HaworthPress,1995.
G253;G258.2
B
1005-8214(2014)11-0077-03
宋玉军(1963-),男,宁夏图书馆典藏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金晓英(1968-),女,宁夏图书馆馆员。
2014-05-13[责任编辑]李金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