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伦理视野下的现代生态伦理教育

2014-02-11陈玲昌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教养道德教育

陈玲昌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生态伦理视野下的现代生态伦理教育

陈玲昌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伦理建设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主义,而是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它不是简单地强调自然的某种权利,而是更紧密地与人联系起来,其伦理实质正是寻求各方利益(自然、人类、社会、经济)的交叉和平衡。生态伦理建设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其中生态道德教育是其基础工作。如何将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和普及在全民的终身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导向,改变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观念,使现代化建设具有可持续的自然机制与合理的人文支持,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化教养

21世纪的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然而作为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且长期以来的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在困扰着人类。人们通常将生态危机的产生归因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或者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因素,实际上生态困境标志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道德力量的约束,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现出其破坏性特征,其结果必定会造成一种难以挽回的毁灭性力量。尽管人们采用各种方法试图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但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究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而在于缺乏必要的伦理意识。只有在伦理道德上认识生态困境,才是应对生态危机最为根本的办法。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或环境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皆具有内在价值,人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不再是自然伦理的中心,应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并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人与自然应协同发展。它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最终达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于人与自然的伦理价值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思想碰撞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的争论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强调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终的价值标准,生态伦理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义务,而自然,只是对这种义务起到工具的作用。但非人类中心主义——即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持尖锐批判态度,把人类中心主义看作是环境保护的最低境界,认为人类应全面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伦理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发展观。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价值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是否承认非人类存在物内在价值的存在。所谓“内在价值”是自然以自身为目的的价值,它是自然系统自我存在、自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随着这两大派别思想的进一步碰撞和生态伦理基本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二者都承认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自然是我们人类给予最终道德关怀的对象,人类应该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对于自然负有不可回避的道德责任。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

今天,生态需要已逐渐成为当代人的新需要,生态平衡成为生存、安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为了挽救这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濒临毁灭的地球,重新规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以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建立在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观。它旨在实现思维价值观的根本变革,使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良知,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遵循环境公平与正义的自觉性,藉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它从道义上确立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上所承担的权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谐性。它要求人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既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后代的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只有所有生命同时生存,互相依赖,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自然才能繁荣、美丽,人类才能幸福、快乐。我国专家在讨论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界定为以下三条:①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维持其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③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之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生态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全民教育与持续性教育的统一。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最大可能地有效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内在动力。如果社会建设主体缺乏起码的生态文化教养,无论我们在社会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得有多么好,我们仍然不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切实有效地推向前进,美丽中国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生态文化教养,就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厚的生态文化素质。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见识、态度和直观感受,即我们通过所说的真、善、美三个维度。它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二是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教养,可以称为生态行为教养,即我们如何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实际地养成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态文化教养的养成要从孩子抓起,要引导青少年懂得,保护环境、爱护生态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积极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每一寸土地,保护每一个物种;要反对和杜绝一切形式的挥霍及浪费;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要自觉地与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要还自然以自由,给别的物种以自由发展的机会。

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观念和规范行为。着重在两个场所进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首先,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其次,家庭教育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家长应该首先重视和掌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家庭中每个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

三、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努力方向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要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生态文化传统相结合,同时要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来发展当代的生态文化。

首先,要将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彻底贯彻在整个生态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位教养。我们主张这种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生态文化教养的人,这就需要确立生态文化教养的价值理想作为这种教育的根本宗旨。在生态文化教育中,不能只是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而是更应该强调培育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的教育理念,来建立和不断完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其次,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必须将此视为一项终身教育,一项全民教育。创建生态文明根本上取决于作为生态文明创建者的主体条件,取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建设生态文明的素质和能力,取决于几代人长期不懈的持续努力。我们常说到教育,却很少提教养,但教养比教育更重要:教育不足,可后天弥补,没有教养,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教养实际上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有什么样的教养,就得到什么结果。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教育,故不能指望单纯依靠教育部门来完成,只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取得进步;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因为这种知识本身就是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的整体,应该开创新的教育方法来进行,不能采取传统的分割学科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提高全民生态文化教养的教育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并最终服务于建设生态文明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道德、智慧和所有能力,都应该应用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中,通过每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大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的中国社会模式逐渐发展成熟。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题。他指出,“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人是目的”这一命题,深刻表达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因为拥有理性而具有内在的价值,从而成为自在的目的本身。它是现代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最经典的论述。生态伦理成为可能的合理性建构就是“人是目的”,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合理解读“人是目的”。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每一个具有自我性的感性个体必须抛弃唯我独尊的狂妄,在互惠共生的意义上超越占有性的生存视界,更加清醒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认识。我们要学会在不违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的现实利益做出主动的放弃,从而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我们看到自然万物本身具备的“内在价值”,看到它们作为种的形式、作为类的存在物延续下去的需要和人类终极关怀的趋同性。当人类以此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伦理就有了现实的根据,生态伦理便成为了人的伦理,最终也成了人的内在自觉了。

B82-058

A

1009-6566(2014)06-0092-03

2014-09-03

陈玲昌(1977—),女,甘肃永靖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伦理学、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教养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教养方程式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