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风波重创台湾社会
2014-02-11张玉冰
■ 张玉冰
台湾食品安全问题是指与台湾食品加工、进口、消费等等有关的食物安全的议题。现阶段,台湾当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促进食品安全的指导原则,将良好作业规范制度(GM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点制度(HACCP)等作为主要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并建立了“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及餐饮业HACCP认证标章。目前,台湾当局负责食品和药品的管理监督机关是“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简称“食品药物管理署”)。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台湾申请加入WHO的主要工作项目之一,理应严格监管。然而,2011年以来岛内连续爆发的多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台湾以至其他地区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的相关丑闻,不仅让台湾民众信心备受打击,持续延烧的食安风波也重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
台湾近年来食安事件频出
1979年夏,据台湾中部相关卫生单位及彰化地检署调查发现,彰化油脂公司在产制米糠油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作为热媒将米糠油加热脱臭。在加工过程中,因管线破裂导致多氯联苯渗入油中,致使台中惠明盲校师生以及多家工厂公司员工和民众中毒受害。这就是近几十年间发生在台湾的首起有查证的著名食品安全事件。12月,岛内又发生有教授因误饮含有甲醇的假酒而失明的“假酒”事件。连续两起食安事件促成了“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发起成立。自此,台湾当局开始重视食品加工生产问题并采取了立法、监控等相应管控措施。例如,立法机构通过并开始实施“食品卫生管理法”,同时,通过设立“加工食品追溯网”,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开始实施加工食品溯源制度,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登记,等等。尽管当局有所行动,但食安事件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仍然层出不穷。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82年,桃园县观音乡大潭村的镉米事件。当时查出污染源高银化工疑似为生产含镉和铅的安定剂,排放出含镉工厂废水,造成当地农地遭受污染而种出镉米。
1984年,台湾药商郝景平自美国进口“饲料奶粉”,以不符合人类食品规格的饲料奶粉,不法加工制作高价“婴幼儿专用奶粉”。
1985年,台北市有餐饮业者长期把养猪馊水交给化工厂提炼成食用油,再转售至市内各夜市摊商与小吃店。德泰油行负责人林德卿自1976年起就涉嫌以馊水中的浮油制成劣质沙拉油,从事不法勾当,10年来共出售劣质油1万多桶,共获得不法利润新台币数千万元,后获刑。
1996年,涉事人员从大洋洲进口大量“饲料奶粉”充当“食用奶粉”卖给加工业者,再转卖给消费者。
1998至2002年,不肖业者私酿米酒并添加工业用甲醇作为酒精,造成多人眼睛失明及数十起死亡。
2004年,黑心素食事件。台北市“关怀生命协会”在台北市虎林街、吴兴街市场采购并送检21种传统市场出售的加工素料食品,“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发现其中有15种搀杂有动物肉品成分,超过送检种类的70%。在后续抽检的市售素料中又发现部分素料搀杂了动物成分。另有检查发现,有售卖臭豆腐业者为求快速制成,将豆腐浸泡强酸液和虾壳臭水,甚至让蛆群蠕动一整天,再捞出售卖,性质恶劣。
2005年,台北市冈泉食品公司将本来用作喂猪的下脚料加工除臭,制成淀粉或糯米粉后,冒充泰国进口糯米粉高价出售给食品加工业,再制成粽子、面包、馒头、汤圆等食品出售。至被查前,该公司共计卖出上百万斤黑心糯米粉和淀粉,获利过亿。
2009年,台北县发现有粮商与粮仓管理人勾结,将未碾碎的过期公粮偷运出去,当作最新大米贩卖或中小学营养午餐用米。至被揭露时已经有3000至4000吨过期公粮流入市面。
2010年,部分不良业者于槟榔中加入“安非他命”等毒品,以达到使食用者上瘾的效果。
2011年,台湾“卫生署”查获饮料食品违法添加有毒塑化剂DEHP,总计有上万吨的违法起云剂制成包括多家知名饮料、食品厂商产品在内的浓缩果粉、果汁、果浆、优酪粉等50多种食物香料。长期服用DEHP制成的起云剂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造成慢性伤害,严重时甚至有致癌危险,而这种稳定性强、价格又相当低廉的饮料食品添加剂早在1980年代便在台湾被不少黑心商人追捧,可见台湾民众已中塑化剂之毒至少长达数十年之久。甚至有研究指出,塑化剂正是导致台湾近年来生育率低、不孕症增加等的直接原因。塑化剂事件所涉及的食品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均为数十年来罕见,对台湾社会乃至周边国家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3年5月,爆发“毒淀粉事件”,当局查获有不良业者使用并未核准在案的工业级顺丁烯二酸酐制造化制淀粉,流入众多淀粉类食品。毒淀粉事件波及珍珠奶茶、肉圆、蚵仔煎、粉圆、黑轮等诸多台湾大众小吃,大量淀粉类小吃的业者受到影响,许多著名小吃形象遭到破坏,不少店铺关门停业,各地夜市甚至出现前所未见的小吃乏人问津的窘状。
2013年10月,台湾又爆食用油造假事件。岛内一系列食品业者被查获以造假方式生产食用油事件,因牵连大统长基、富味乡、顶新制油、兴霖食品等多家台湾食品大厂而引发台湾社会哗然。其中,最先被查出的大统长基食品厂股份有限公司被曝,从1970年代开始就以低价棉籽油混高级油牟利。为欺骗消费者,大统制造的所谓特级橄榄油是用部分橄榄油加上廉价的棉花籽油,再加入铜叶绿素调色,若摄入过多会引起肝肾问题。这种“黑心油”流入台湾市场达7年之久,还出口到中国大陆和美国等地区。
2014年9月,台湾内务有关部门破获南部有地下油厂专门向废油回收业者顺德企业和自助餐厅收购馊水,再自行熬炼成“馊水油”,出售给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以33%该劣质油混入67%猪油调和出“全统香猪油”,供多家知名业者使用。黑心油还流向食品原料行、杂粮行、烘焙、早餐店、摊商等。更为夸张的是,该地下油厂还收购动物尸油(化制场回收动物尸体焚烧过程产生的油)、皮革油卖给强冠公司。10月,岛内又查获以生产康师傅方便面而闻名两岸的顶新集团子公司正义油品厂,早在2012年就开始从越南进口饲料油,掺杂在猪油内制成食用油销售。黑心油事件连环曝,许多上下游商家遭到波及,消费者也陷入恐慌。
2014年11月,新北市三重区“卢佳食品(卢家仙草)”又被查出违法使用化工级石膏粉制作豆花,去年起更回收洗肾医疗用“血液透析浓缩液”10公升塑胶空桶,经热水清洗、撕除标签后,盛装仙草茶贩售,平均每月可卖出4500公斤,其行为令人发指。
食安风波令台湾陷入信任危机
近年来台湾的“黑心食品”层出不穷,食安事件也往往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食安丑闻已经涵盖了米、油、淀粉等等这些百姓民生中的主要食物原料,越来越多的知名商家受到牵连,损失惨重,人民食不安心,身心受创,台湾美食王国的美誉更在一次又一次的塑化剂、毒淀粉、假米、黑心油等重大食安事件中日渐耗损。这一波黑心油事件中,“地沟油”横流全台,再次葬送了台湾食品业的信誉以及消费者对台湾食品仅存的一丝信心。
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食安事件曝出之后,台湾当局都会拟订新法规、推动新政策或成立新组织等方式予以因应。但当局对违规业者所处罚的力度过低以及多方管理的问题,使得台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往往无法完全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更是在主张修法加重相关罚则外,质疑官员心态偏向大厂、大集团。此次黑心油事件,虽然主要涉嫌负责人已被收押求刑,台湾行政当局也向民众承诺未来将继续推动食品安全源头管理、GMP标章、废食用油回收等食安工作,但仍恐难挽回失去的民心和信任。台湾TVBS民调中心10月21日至23日民调显示:80%的民众支持抵制顶新,76%的民众支持顶新退出台湾市场;77%的民众不满意“卫生福利部”处理顶新食用油事件的表现;高达73%的民众对台湾制造的食品安全没信心;台湾执政党国民党以及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和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的支持率也分别下降至38%、14%和14%。
在经济面的打击,“塑化剂”、“毒淀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台湾食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形象遭受重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海外市场纷纷要求进口商回收自台湾进口的各种相关产品。由于岛内许多著名小吃形象遭到破坏,消费者对小吃店信心下跌,不少店铺需要关门停业。许多商店即使贴出检验合格证书,仍然难以挽回客流量,生意大受影响。连没有使用黑心食材的店家也遭受波及。一向以美食为招牌来吸引境外游客来台的台湾旅游业也深受影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得大量亚洲游客放弃赴台旅游计划。台湾“交通部观光局”承认食品安全事件对台湾旅游造成了负面影响。据估计,有30万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游客因为2013年5月至6月的台湾食安事件而取消了赴台旅游行程。台湾一向以进步社会、良好治安、浓浓人情味和温文知礼、乐于助人、淳朴善良的百姓而独具魅力,令人印象深刻,也吸引着大批海外游客和企业进入台湾。我们真心希望台湾社会能从食安风波中涅槃而起,全民共进,重新擦亮“Made in Taiwan”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