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2014-02-11林燕
林燕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药学部,新疆库尔勒 841000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林燕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药学部,新疆库尔勒 841000
引发糖尿病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且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是由此引发新陈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缺乏,也有可能是患者的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发的一种综合病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了89%。针对这一客观现象,该文论述了新作用机制与新治疗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旨在对糖尿病药物的新进展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新进展;新作用机制
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基本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者绝对不足,也有可能是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够敏感而引发出来的主要以糖代谢紊乱,包括蛋白质、脂肪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减低的糖尿量与尿糖阳性、高血压状态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全球平均每10 s死亡的病因中,其中就有1例是因为糖尿病;平均0.5 min就有一人因为糖尿病而出现心脑血管、失明等并发症,严重的还有可能进行截肢[1]。可见,糖尿病已经成了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对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1 新作用机制的抗糖尿病药物
1.1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是一种将肠促胰素作为基础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可以通过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水平与内源性活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增加,对α与β的细胞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改善。
现阶段,磷酸西他列汀已经由某公司在2006年10月生产出来,并被美国的FDA批准上市,而且于2010年在我国上市。西他列汀具有比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其利用度可高达90%,且其血浆半衰期也比较长,为6~16 h,拥有比较高的代谢稳定性。每天口服98 mg的西他列汀,在一天内患者的DDP-4的抑制率可以超过79%[2]。
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在肠促胰素中,胰高血糖素样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通过多种机制将高血糖降低下来,包括葡萄糖的依赖的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作用与葡萄糖依赖的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有利于对患者的β细胞功能进行改善、延缓胃排空,对患者的β细胞数量进行增加,从而有效促进胰岛的新生[3]。同时,胰高血糖素样肽-1还能降低患者的事物深入量,控制患者的体重。
现阶段,已经获得FDA批准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的降糖药物主要有利拉鲁肽与艾塞那肽,并有礼来、康久化学等多家开发公司对这类药物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1.3 G蛋白偶联受体119激动剂
G蛋白偶联受体119是一种A型视紫红质孤立G蛋白偶联受体,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肝脏、胰岛β细胞与胃肠道内的分泌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通过诱导与释放GIP与GLP-1、刺激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分泌等方式将其降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4]。
现阶段,在G蛋白偶联受体119激动剂研究方面,OSI公司、Metabolex公司、GSK公司等多家公司已经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活动性比较高的小分子,而且有部分公司已经将小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119激动剂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2 新治疗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
2.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能够将蛋白质中的磷酸酪氨酸去掉磷酸化并对多肽进行催化。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上百人类的酪氨酸磷酸酶得到了确认,设计出来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关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参与到胰岛素信号途径中的下调是一个潜在的能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靶点[5]。不过,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始终只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中的一个家族成员,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开发高效性与高选择性,现阶段只是各国的一个研究热点话题,目前尚没有正式上市的药物,大部分都还处在临床研究的阶段。
2.2 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剂
在肝脏中,糖皮质激素起到调节肝糖原异常作用,在脂肪组织与肌肉中对外周的葡萄糖摄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脂肪组织与肝脏中,如果糖皮质激素的量过多,就会使得胰岛素与葡萄糖的耐受性产生抵抗,从而产生2型糖尿病。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剂是一种关键酶,对NADPH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其在脂肪、肝脏以及大脑组织中将没有活性的皮质酮还原成为具有活性的皮质醇,从而对患者的局部组织的糖皮质激素水平进行了提升。所以在治疗2性糖尿病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抑制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策略,从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改善。
在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抑制剂研究方面,现阶段Incyte公司还处在第二期的临床研究试验阶段,其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行显著的提升,并对患者的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脂血症等予以降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手段或者药物能将其治愈,只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降低或者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颜晓燕,盛艳梅,莫正纪.几类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近期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1(2):2573-2575.
[2]赵励彦,王莉莉,李松.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减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9(7):1895-1897.
[3]屠惠萍,华正茂,杨琍苹,等.糖尿病综合新药Eplrestat的合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3):3219-3220.
[4]施绪保,刘慎沛,张建华,等.糖尿病人血清胰岛素抗体放射免疫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2(6):2265-2266.
[5]吴勤勇,朱惠娟,史轶蘩,等.肢端肥大症患者垂体生长激素瘤切除术后身体组分的改变[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6(4):1375-1377.
R587.1
A
1672-4062(2014)05(b)-0021-01
2014-02-09)
林燕(1970.10-),女,山东人,在职研究生,副主任药师,医院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