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管理
——以北京市X区为例

2014-02-11李传军白旭阳

关键词:流动人口北京市社区

李传军, 白旭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管理
——以北京市X区为例

李传军, 白旭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调查发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缺陷;管理主体和管理工具不完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不充分;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不强。为此,X区应转变观念,加大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人、财、物的投入,创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服务,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扩大民主参与,优化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培养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感。

社会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 北京市

一、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内居住超过一定时间(通常为30天)的人口。20世纪80年代之前,政府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的管控,当时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根据劳动力的需要对人口进行计划性的安排,不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这无异于吹响了农村居民大量涌入城市的号角。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和农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加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进入城市的劳动力,长时间居住在城市,然而户籍却依然保留在原所在地,这就形成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由于北京市的城市容量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中只有少部分能够取得北京户籍,因此,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必然造成了北京市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在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的流动人口也给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却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城市发展和管理上的不平衡、不协调。因此,要努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维持社会和谐发展,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X区作为北京市一个重要的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进一步推进人口管理创新,加强对流动人口科学、合理的管理,对于X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梳理

首先是对于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是很模糊的。有的学者认为,流动人口是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其常住地的人口[1]。也有的学者认为,流动人口是专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不改变自身户籍状况、并且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寄居或临时外出的人口[2]。还有将流动人口进行广义和狭义上的划分,认为广义上的流动人口,根据其在流入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一般分为长久性的迁移人口、临时性的暂住人口和差旅过往人口3类;狭义的流动人口则只包括那些在某一地域做短暂停留的差旅过往人口[3]。关于流动人口的概念很多,而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所界定的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内居住超过一定时间(通常为30天)的人口。

其次是对现有流动人口管理理论的梳理。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化管理,黄晨熹提出了对于流动人口进行社区化管理的观点。他认为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4]。二是参与式管理,陈丰认为,流动人口参与式管理是指流动人口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以“流动人口协会”等自组织为载体,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功能,以更好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新型组织管理方式[5]。三是互动模式,冯晓英在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提出了政府与社会互动的人口治理模式[6]。

2. 实地调研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在北京市X区进行了数次实地调研。

首先,到X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进行了调研。我们了解了X区流动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情况,对于X区的流动人口现状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其次,深入到X区管辖的各个镇、村,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例如我们进入D镇,通过与镇领导班子成员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到他们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经验。

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X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效果和改进方向进行了调查。这次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20份,共回收603份,有效问卷593份,问卷有效率为98.3%。

三、问题与矛盾

流动人口问题的实质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问题[7]。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目前我国各地都处于探索阶段。调查发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流动人口中建立临时党团组织,发挥基层服务站的作用以及推广“旅店式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等。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X区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1.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缺陷

(1)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因交通便利、租金低廉,北京市X区聚集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同时,受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疏散政策和X区新城发展等因素影响,北京市X区外来流动人口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和快速增长,引发了北京市X区社会结构的迅速调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尽管已经进行了诸多积极的探索,但由于这些问题和矛盾日趋复杂,北京市X区目前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还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流动人口户籍与居住管理、就业管理、房屋租赁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府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就业信息咨询、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等服务都难以有效地提供。

(2) 立体管控尚未形成。所谓立体管控是指全方位的多部门、多组织协同进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既包括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也包括了政府部门和各个企业、居民之间的协同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立体管控模式,将被管理对象的全部信息、活动情况、生活工作需求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但当前一些群众的参与意识、配合意识不够,如有的群众将房屋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而不向公安机关报告,不协助其办理暂住证,甚至以亲戚为借口欺瞒检查,有的企业老板容留外来务工人员而不去公安机关备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造成了一些流动人口游离于监管之外。

(3) 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尚未改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在北京市X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然而,落实到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做法上,服务为先的原则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强化管理不注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更多困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的服务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管理的理念依然重于服务的理念,具体就体现在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内容偏少,管理者缺少服务思想等方面。另外,流动人口的动态变化也值得关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需求从以往的就业发展到了如何打发空闲时间的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的提高要求政府要解决如何使他们融入社区的问题。因此,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如何把握他们的需求是关键。只有真正把握流动人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4) 流动人口相关服务内容不够具体。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京市X区目前虽然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更多的是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这一举措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从长远来看,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进行流动人口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工作。目前,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就业培训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在提供的具体公共服务上,各个部门独立办公的现象比较明显,缺少统一的一站式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2. 管理主体和管理工具不完善

(1) 社区管理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调研发现,北京市X区在社会管理上也在逐步实现对于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例如北京市X区D镇,在辖区范围内推行旅店式网格化管理,将整个辖区进行地理范围上的切割,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专人负责。同时,在每个网格内划分社区,社区内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对社区进行管理。但是,这样的社区管理组织由于人员配备、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在进行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专业性不强,不能够很好地实现社区管理的目的。北京市X区虽然在大学生中招募社区工作者,以补充到社区管理的队伍当中,但由于总量的限制,加上社区工作者的大量流失,造成了北京市X区在社会管理上专业性的不足。

(2) 同居住证相比,暂住证功能过少。暂住证是外来人员在北京市临时居住的合法身份证明。根据相关规定,外来人员到达北京市后,应在3日内到其暂住地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从功能上来说,暂住证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政府的人口管理部门通过暂住证的数量来了解相关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数量,进而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北京市X区目前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定实行暂住证制度,然而,由于暂住证在进行登记的时候涉及的信息较少,并且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仅仅充当凭证的作用,因此,很难对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同电子化的居住证相比,暂住证的功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不充分

(1)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难度大。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是关键。除了流动人口自愿进行登记之外,管理部门需要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了解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状况。调研中发现,虽然北京市X区目前采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的以房管人的模式,入户与流动人口面对面地登记核对信息。但是,随着农村自建房的不断增加,出租房主为了保证租住人的安全,大都在进门处安装了防盗门,造成了入户采集信息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在X区居住的流动人口大都在市区内工作,晚上才回到X区居住,这给入户采集流动人口信息造成了困难。

(2) 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能力差。所谓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是指通过与流动人口经常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动人口相关信息的不断更新。社会在不断发展,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流动人口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项信息、数据处于变化之中,需要经常更新。尤其是对于北京市X区来说,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人员流动造成的新增流动人口的信息变动,对于已经存在的流动人口,由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会面临信息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于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然而,由于当前各方面的原因,北京市X区对这方面的人员、技术、物资投入不足,动态管理实施困难,效率较低,导致掌握的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排查隐患,使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3) 流动人口信息的互动性不强。流动人口信息的互动性是指流动人口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美国实行的是社会保障号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查询特定人员的个人信息,为人口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我国,由于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实现人口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共享,这就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无论是暂住证还是居住证,在办理的时候通常只需提供身份证、户籍等相关信息,而对于流动人口的个人经历、工作信息等内容则不能及时地进行统计和更新。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时候,很难获得其之前的个人信息,这为流动人口的分类、分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4. 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不强

社区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对于所居住社区的认可,包括对于社区环境、文化等的认可,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等。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X区流动人口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动人口对于所居住的社区的认同感还不是很强。参加过7次以上的社区活动的人口中,流动人口仅仅占到15.8%。而一次也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人口中,流动人口则占到67.5%。这表明北京市X区在增强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对策与建议

1. 转变观念,加大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投入

通过调研发现,尚有一些人对流动人口持抵制和消极的态度,管理理念不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重管理轻服务[8]。北京市X区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城乡结合部,在分担城市中心区流动人口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流动人口往往居住在X区,工作和消费在城市中心区,因此,X区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像“旅店式网格化”等做法。但是,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投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例如在人员配备上,从人员数量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上来看,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以提升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鉴于北京市X区对流动人口管理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建议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北京市X区流动人口管理的资金投入方面应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特别是针对基层流动人口管理人员专业性不是很强,根据北京市X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对政府管理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另外,也需要改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待遇,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调研发现,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流动人口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每月薪酬不足400元。这种薪酬水平很难使得管理人员安心工作。因此,建议建立专职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并提高其薪酬水平。

2. 创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服务,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1) 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渐次放宽落户限制,对人口流动实行开放式服务。事实证明,我国对人口迁移的限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要求,户口迁移政策亟须改革。对于北京市X区来说,要根据本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承受能力制定人口规划,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运用市场手段管理人口迁移的经验,逐步放开条件,促进有居留意愿和能力的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居留意愿和能力的流动人口,要从户籍之外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审视,充分重视流动人口城乡双栖、流动就业的事实,取消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合理限制,政府管理的责任范围应该从户籍人口扩大到地方常住人口,构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统一、衔接的开放式管理体系,并依据流动人口的居留时间和社会贡献给予开放和有弹性的权益保障。

(2) 以“健康”为核心内容,提升流动人口服务。北京市X区村庄社区化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证明,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及相应福利,既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也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在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主体的背景下,与“健康”相关的服务相对于培训、文化等方面的服务而言,更是受到了流动人口的积极响应。北京市X区可以通过提供常规体检、孕前检查、重大疾病筛查、常用药品供应、流动人口婴幼儿免疫接种等一系列服务,回应流动人口的需求,并为流动人口管理奠定基础。

(3) 强化流动人口“安全”管理,夯实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从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安全”已经成为居民最为基本的需求。不论是在生产空间还是居住空间,以“安全”为主要导向的管理,十分容易获得民众普遍性的支持。加强流动人口生产、生活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管理,而且也体现了对流动人口基本权益的维护。在生产空间中,以安全管理为着力点,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就业正规化,加强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在居住空间中,应当以安全管理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房管人”制度,最大限度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形成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基础。

(4) 建立一站式办公大厅,提供无缝隙服务。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很多内容,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内容,并不是哪一个单一的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而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如何方便快速地解决问题才是他们的目的。因此,政府在进行管理和服务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一站式办公大厅,为流动人口提供无缝隙服务。北京市X区面积1 300多平方千米,可将10 000平方米作为基本单位,将X区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由这些“网格单元”形成网格地图,并为每个单元网格配备专门的城市管理监督员,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各自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保证政府数据库中能够及时更新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对政府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建立“管理轴心”和“服务轴心”,通过两个轴心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实现对于流动人口的无缝隙服务。

(5) 建立动态的人口信息系统。在建立人口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进行更新,充分保证流动人口信息的动态性。对于流动人口的信息更新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个人进行更新,由于流动人口的信息与他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流动人口必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得到相关的服务。因此,可以要求流动人口对个人信息进行更新,政府只需要提供更新信息的渠道即可,这在目前发达的网络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二是由政府定期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进行调查,增加新的人口信息。这种方法对于政府的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一般在初次统计信息时可以采用。应逐步推行身份证信息、居住证信息区域内联网,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共享,为我国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奠定基础。

3. 扩大民主参与,优化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 建立专业化的社区管理中心,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管理中心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进行社区居民的管理,包括日常纠纷的处理、社区人员的信息统计等工作;二是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包括社区居民的就业、医疗、生育等服务。在建设社区管理中心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通过居民对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参与,既增加居民对于管理活动的认同感,便于管理活动的进行,又增强了居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居民广泛参与到管理和服务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经历,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二是注重专业性的培养。在很多时候,制度的设计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执行人员的专业性不足造成的。调查发现,在基层管理中,专业性不足是社区管理中心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社区管理中心的过程中,对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2) 推行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要求在北京市X区居住超过30天,已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的非北京市户籍人员必须办理居住证。居住证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挂钩,一证多用,通过居住证获得房屋租赁、劳动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居住证实行年检制度,每年固定时间段对居住证信息进行补充核查,可以通过网络和行政大厅进行年检。居住证应包括以下信息:个人的基本信息,如户籍、年龄、学历等信息;个人信用状况,如是否有银行拖欠记录等;个人工作状况,如工作单位等;个人犯罪记录等信息。居住证实行积分管理制度,不同的积分享有不同的居民待遇,实行积分入户制度,每年根据积分的排名选择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给予北京市户籍。积分制管理计分标准由基础分、附加分、扣减分3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分由个人的基本信息构成: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状况等;附加分主要包括急需人才、表彰奖励、突出贡献、投资纳税等内容;而扣减分则主要包括违法犯罪、违反北京市X区规章制度、违反基本道德原则等内容。

(3) 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居住地模式”。所谓“居住地模式”是对传统城乡二元模式的改革,试图在区域内取消户籍制度,改由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居住地管理。“居住地模式”的关键之处在于不再将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置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之内,取消了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在管理和服务上的差异,改为以居住证为依托的相同的管理和服务。“居住地模式”所强调的重点在于居住地,因此,只要拥有居住证,就可以通过居住证上的信息证明本人居住地居民的身份,从而享受政府为所有居民所提供的服务,而不用考虑是本地户籍还是外地户籍。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的限制,改变了原有的歧视性的人口管理办法,对于增加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培养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感

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归属感,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新的地区,从而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年龄较长的流动人口因自己的“打工者”身份而与流入城市心存隔膜,不少“80后”、“90后”务工人员虽渴望融入城市,但因难以逾越的户籍门槛而与城市“貌合神离”。作为“候鸟式”的“迁徙人”,“融入”已经成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一个“心结”。要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的再组织化工作,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单位进行服务管理,通过推行“融合式”、“联动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9]。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培育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10]。

对于社区认同感的培养,第三部门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第三部门因为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而不同于企业组织,而是一种社会自治组织,与政府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11]。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放弃控制导向的行为模式,代之以引导取向的行为模式。直至使政府走向与其他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在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开展合作。在社会的合作治理体系中,政府将以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去发挥作用[12]。在我们调研的北京市X区D镇,存在很多社会自治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生活社区网等。这些组织通过日常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生活当中,增加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流动人口对于社区活动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文化娱乐活动、政策宣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募捐活动、邻里互助活动等。因此,在加强社会自治组织建设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增加社区活动的内容,扩大社区活动的范围,吸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培养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感,以使其尽快融入社区,成为“新市民”。

[1]王建民,胡 琪. 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3.

[2]陈岱孙. 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55.

[3]吴明伟,吴 晓.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4]黄晨熹.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其社区化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7):51-55.

[5]陈 丰.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研究[J].求实,2008(12):43-45.

[6]冯晓英.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人口管理模式的制度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4(1):85-92.

[7]陈 丰.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6):59-64.

[8]郭秀云.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J].人口学刊,2009(5):44-49.

[9]王 伟. 流动人口再组织化:让“迁徙人”有了归属[N].人民公安报,2013-02-04(5).

[10] 宗 华,石小路. 重服务 求均等 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N].学习时报,2012-09-10(10).

[11] 张康之,向玉琼. 领域分离与融合中的公共服务供给[J].江海学刊,2012(6):99-106.

[12] 张康之. 论政府行为模式从控制向引导的转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2):22-29.

ManagementofFloatingPopul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InnovationofSocialManagement—Taking District X in Beijing City as an Example

Li Chuanjun, Bai Xu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how to do the work of servi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well is a challenge to Chin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rrently.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re has been some achievements of managi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District X in Beijing City.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ficienc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imperfection of management subjects and management tools, inadequac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formation and weaknes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y identity, etc. Therefore,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District X should change the guidance, 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finance and materials in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To be specific, they should innovate the mechanism, optimize the servi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nstruct the digital management system, expand th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nd upgrade the syst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Also, admitting the third departments to involving in floating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i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y identity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cern.

social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eijing city

2013-02-16.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基金资助项目(12PA30407011).

李传军(1971— ),男,博士,副教授.

李传军,lichuanjun@mparuc.edu.cn.

C916

A

1008-4339(2014)02-115-06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北京市社区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