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种纸工业背景下的滤纸发展及思考
2014-02-11陈波焕陈中伟
陈波焕 陈中伟
(杭州新华集团有限公司,浙江,310011)
滤纸一般指纸质滤材,是指针对某一特定性能和用途、附加价值比较高的用于过滤与分离的水力成形或其它方式加工成形的微孔分布均匀的滤材品种。纸滤材大致可分为传统纸质滤材和专门滤材,产品往往有其独特的性能,与金属、纺织品过滤材料不同的是,以纯植物纤维或掺入一定比例的特种功能纤维混合抄制而成,以及在后期涂布或复合其它层料制造而成的过滤材料。
纸滤材具有分离特性、水特性、油特性、气体的吸附特性、机械特性及热特性,还具有特定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化特性及复合特性。与普通滤材(如过滤网,过滤布等)相比,特种纸滤材具有高分离性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使用周期较长和可再生的特点。
1 浙江省特种纸质滤材工业现状
据统计,“2010年我国特种纸和纸板的总产量为180万吨,2011年特种纸和纸板的总产量为210万吨”[1]比上一年增长16.67%,而2011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总产量为993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7.12%,由此可见国内的特种纸和纸板以普通纸品种两倍的增速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期。
“浙江造纸2011年完成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排名重新回到第二名的位子”[2],是个造纸大省,在特种纸滤纸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集中在杭州、衢州地区和嘉兴地区,且形成杭嘉衢产业集聚态势,形成了产业带的特点。国外特种纸滤材工业在上个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并形成成熟市场,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高附加值特种纸滤材,根据国外提供的产品目录,其科学性与系统性远远超过国内特种纸过滤材料的产品系列,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特种纸滤材工艺生产水平和设备制造水平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浙江是特种纸及纸板生产代表性的省份,滤纸在特种纸中更是独树一帜,领跑国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由于我国特种滤材起步较晚,档次较低,行业集中度不高,与国外的大公司跨国集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还需要企业互通发展不断完善。近年因原材料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污染整治的压力等原因削弱了滤纸产成品的盈利能力,也减弱了对滤纸项目的投资热情。
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对装备的更新和工艺的调整,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通过引进设备,引进核心技术,成立合资合作公司进行技术与资本的输入,在国内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实验室,或积极与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合作开发等多种合作途径的促进下,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的集团公司,及一些各具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在国内的特种滤纸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滤纸产品出口持续增长,上升趋势明显,高于一般纸类产品。但近年来组织成立的过滤与分离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参加国际性交流,促进并带动了过滤与分离技术的发展。
目前浙江地区的特种纸质滤材,在一些中低档产品中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但在生命科学、食品及工程用过滤高端滤材中还是以国外的公司如美国GE、葛莱福特、普瑞克、美国H&V、芬兰奥斯龙等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 滤纸发展的区域优势和地位
浙江省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为造纸滤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中国改革深入,滤纸产业依托上海国际贸易港优势和宁波国际港的便利,正由传统滤材制造业向现代化产业发展,在污染控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运营周期,增加了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浙江已成为特种纸滤材产品大省并带动长三角都市圈内产业链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纸质滤材产业集群并向周边辐射影响。
目前淘汰更新落后产能、资产兼并与重组,造纸行业的环保新标准以及跨国企业的合资合作对特种纸滤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淘汰落后产能是传统制造业的必然趋势,企业的老旧设备,生产工艺也急需更新换代。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浙江本土企业积极响应,有的自主更新,有的寻求与国外特种滤材生产企业的合作,达到强强联合,资源互补,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优质的特种滤材的国际化企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输入和市场细化,深挖了特种纸滤材的市场,并不断的引进和研制出新的一流的产品,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向清洁友好型发展,全面融入全球采购体系。
技术性输入加快了与全球市场的接轨,化解了国内技术换代与内销市场的不足问题。融合全球资本与国内资本,使优化资产经营的变化对中国的特种滤材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迎合并发展了目前亟待开发的特种滤材市场以及丰富的特种过滤纸产品,同时也阔大了应用领域满足了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3 特种滤纸发展分析与思考
“十五”期间,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全力研制开发特种滤材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提高了附加效益和盈利水平。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特种滤材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国外的特种滤材专业公司利用其即有的规模效益,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能力和快速调整的全球应变供应体系来争夺中国市场。在十一五期间,浙江作为特种滤材生产大省和技术代表,受益于外资的注入,通过先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产成品的配套和产品外销夯实了基础,将先进的生产管理与高技术含量产品引入中国,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制造水平和信息化建设,带动了行业研究与产业的发展。
国外特种滤材企业为了寻求第一原料市场,一方面加大中国销售市场的供应量,一边寻求与中国本地的企业合作,设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浙江就是有很好的投资沃土,有较强的特种滤材制造基础和人才储备,有藉以支持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的软硬件基础,通过合资合作,以其技术与品牌销售优势,进入并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近三年来,新报项目中,具有规模的特种滤材项目大都为合资项目。
当前浙江特种过滤材料产业发展存在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主要还是来自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其发展优势有以下表现:
其一,从产业发展前景看,高档特种过滤材料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供不应求,提升空间大,前景十分看好;因特种纸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其万元投资额与普通的纸与纸板的投资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其二,产业竞争压力小,由于其品种众多,用途广泛,企业一般是一企一品或一企多品,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压力比一般或其它行业小得多。
其三,产品附加值高、污染轻。去年,特种过滤材料的平均售价是普通纸产品的2倍以上。特种过滤材料生产与加工采用进口木浆为原料,减少了制浆环节,污染程度低,容易治理,成本也低。因此特种纸企业生产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浙江是特种滤纸的生产大省,也是特种滤纸消耗大省。随着十二五规划期间产能的充分释放,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增强了企业的议价能力。
浙江特种滤纸从十一五的“顶进打出”的策略发展为“转型升级,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均衡市场,友好发展”。期间将全面推进浙江特种滤纸的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议价能力,增强企业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在调整特种滤纸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化发展同时,重点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环境治理,标准制定,扶优扶强,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扩大特种滤材品种的开发与应用,提高量大面广的特种滤纸产品,规范强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投资增量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增长”[3],完善落后装备的淘汰机制和企业的重组整合平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根据市场需求,企业有针对性地重点抓好特种滤纸产品的优质化、系列化、功能化,产品研发和应用拓展,力争与进口产品形成同一平台开发,同一档次销售,全面地融入全球采购体系。
4 特种滤纸发展的措施
4.1 努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
特种纸是浙江省造纸产业的一大亮点,生产的品种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多数企业还处在模仿阶段,缺乏自主研发能力[2]。正因为这样一个产业背景下,浙江的特种滤纸一方面保持并发展传统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新的工艺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产品的延伸创新,由传统的半自动制造升级到全程在线干预制造水平,真正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换代升级为先进型规模化生产平台,在环保和节能方面走在造纸同行的前面。
企业只有以长期不懈的进行科学研究,以技兴企的思路,通过行之有效的技术研发与储备,持续的技术领先,上下游产业互动并高度的认可,拟定标准做为长期发展要略,引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保持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4.2 倾全力做大做强,进行投资融资平台管理
浙江着力打造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衢州地区、嘉兴地区和杭州地区已初步明确了产业布局导向,并以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由于特种滤纸发展存在总量偏小,档次有待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较弱,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发展资金匮乏等不利条件,制约影响了特种滤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破除不利条件,实现特种滤材的快速崛起,特种滤纸作为地区重要产业,需更为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加大人才培养,进行产业引导,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促进集群发展,壮大规模。
提高滤纸产业比重,提高滤纸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滤纸产业带动力,推动滤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加工向研发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并引导企业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实现滤材产业规模和高科技含金量,将特种滤材产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4.3 优化资产兼并重组,提升造纸集中度
造纸业的发展史是一部并购史,无论北美、欧州还是日本的大型企业都是通过并购而来。浙江的特种滤纸具有相当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一方面努力成为全国特种过滤材料的标杆,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特种滤材行业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企业过度的价格竞争,走上良性竞争轨道。通过企业间形成的价格同盟,应对原料成本的上升,提高产品议价能力,创造丰厚利润,保持竟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1]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2012年产销形势分析[M].2012,11
[2]陆文荣.浙江省造纸工业2011年度报告及2012年展望[J].浙江造纸,2012,36(1)
[3]温昊旻.2013年造纸行业展望.中国纸业网,纸业资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