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煤化”难题
2014-02-11
岁末年初,总结刚刚过去的一年已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媒体,纷纷推出各种评选活动,其中以“年度十大新闻”、“年度十大关键词”等最为普遍。
在“用一个词来概括‘2013能源关键词”的调查中,收到的答案多种多样:优质优价、低碳增效、内忧外患等不一而足。依我个人观察,去年以来,受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和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影响,“去煤化”绝对算得上是年度关键词之一。
去年以来,大范围高浓度的雾霾笼罩了大半个中国,引起了决策层对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度反思,并最终决定重拳治理。年初以来,包括国务院划定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红线、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一系列政策导向无不与“去煤化”相关,而十年煤炭黄金期的终结也恰与国家大势相呼应。
受煤炭市场低迷的影响,2013年全年,但凡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其业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机械行业一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我,对其公司股价构成长期利空的并非当前煤炭行业的低迷行情,而是未来长期的“去煤化”预期。
“去煤化”是一种趋势,它并不意味着煤炭绝对消耗量会在短期内下降,而是相比于其他能源,煤炭产业的成本会逐步上升,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竞争力和景气度下降。由于环境和生态治理成本越来越高,煤炭的洁净化和绿色化已成大势所趋,未来煤炭在生产、选洗、运输、转化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会更加严格和规范,这一趋势所带来的后果是,未来煤炭在众多能源类别中的竞争优势趋向式微,最终可能致使大批资金退出这个行业。
然而“去煤化”在中国并非易事,由于价格、供应量等因素,天然气、石油等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难以大幅度提升,煤炭依然是主力能源。美国一家专业机构甚至预测,到2030年,中国煤炭的实际消耗量可能比当前增加一倍,达到70亿吨,且未达到消费峰值。
上述预测可能并未考虑到页岩油气等新型能源的开发潜力,如果页岩气未来几年在中国获得重大突破,煤炭的消费量或许没有那么乐观。
事实上,欧洲和美国也曾经历过“去煤化”历程,只是当时正处于煤炭向石油和天然气自然替代的时期,能源间的转化没有经历类似中国的阵痛期。彼时,亦没有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因素,因此欧美国家由煤炭过度到油气显得相对自然。
即便如此,“去煤化”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煤炭在当前欧洲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受美国和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欧洲煤炭消耗量正在增加。国际能源署报告称,2012年,煤炭消耗量在西班牙增加了65%,在英国和德国分别增加了35%和8%。
“去煤化”不一定短期内带来煤炭消耗量的大幅减少,但却在未来的预期上给予投资者以警示。民众需要洁净的空气,需要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环境治理需要长期和大量的投入,包括煤炭在内的高碳能源为此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从更长久时间维度看,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利用,煤炭也将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