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形象与建筑内部功能的关系探析

2014-02-10郦超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设计

郦超

【摘 要】本文通过建筑形象与建筑内部功能协调,建筑之间的有机组织与合理安排,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从而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形象。总结了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的表现模式,分析了结构技术对建筑形象的塑造产生的影响。对结构形态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探析了应用高科技的整体设计系统;提出以结构形态为出发点构筑建筑形象的新思路。

【关键词】建筑形象;结构形态;表现模式;表现特征;建筑功能;设计

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总是合理安排建筑的功能,并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在建筑功能上创造出宜人的活动空间,在建筑形象上给人以美的享受。结构是建筑中承力的骨架,也是构成建筑视觉形象的承载物。结构在丰富建筑形象及对建筑的体验方面存在无限的可能,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使结构对建筑之美有所表达。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回归本质,从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的表现模式进行剖析,充分挖掘出结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力,为建筑形象的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建筑形象与总体空间组合的协调

建筑形象需要结合环境因地制宜,重视生态、节能、环保的一体化。创作新建筑,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需要运用空间形象意境化的思想观念,使得设计的空间形象更能升华,以表现一定思想意境。而在立面形象上需要采用简练、典雅的设计手法创造出有个性、富有时代感、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增加建筑与环境的亲和性,使建筑与环境之间不仅协调融合而且具有独特的气质和氛围。形成环境气氛、渲染环境重点建筑。总体空间环境内,基地周边按功能区划分,设有人流和车流出入口,并尽量使人流和车流分开。

二、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的表现模式

结构形态是结构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不可避免地与其支撑的建筑物的形式密切相关。结构发挥能动作用不同,实现建筑设计意图的程度也不同。这使得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表现出多种形式。

(一)结构忠于建筑

结构忠于建筑是指建筑形式原本地表达结构的内在逻辑规律,如实地表现结构受力和材料特性,因此它更多是被局限在结构设计的范围内。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涉及数学、力学、材料学等,强调条理性和规律性,强调力在传递时的直接和简洁。由于结构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结构被局限于“受力骨架”的角色中,因而影响结构表现力的发挥,导致建筑形象创造的单调,使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二)结构表现建筑

利用结构材料自身的造型潜力,在设计之初就以此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并就此提出结构性的表现形式,即直接利用结构形成建筑的造型,这就是结构表现建筑。通过结构内力的分析,形成了由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结构,这些结构单元经过组合、变化能够形成复杂的形式,结构体系表现出秩序与和谐的美感。这一类型的建筑是将结构作为建筑形象的主要表现内容,虽然也注重结构的受力法则,但结构设计不再只是被动的选型,而是作为设计具有主动性,更强调结构的艺术表现,即把建筑的结构体系作为建筑形象设计的重要语汇,通过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手段努力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将结构形态作为设计创作的出发点,正确表达力的传递关系,充分挖掘材料的性能和潜力,是建筑获得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构适应建筑

此类建筑通常为了获得独特的结构形态,往往是从结构的视觉特征而不是单纯从力学要求的角度来考虑。因为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的形式美之间并非总是能吻合的。因此,一些蕴含美感的建筑形象,真正从力学逻辑来分析,未必完全符合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只能被动地配合和适应建筑的要求。

为了获得崭新的建筑形象,并不需要苛求结构形态绝对严格地反映结构逻辑,而是要在尊重结构规律的前提下寻求突破点。当然建筑师在使用时有合理的限度,是以增强建筑的内涵为目的。

(四)结构装饰建筑

结构构件和结构形态的选择是按照视觉标准来考虑的,结构成为现代建筑形象构成的语言词汇,强调的是它的象征性和视觉需求,忽略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即原本作为手段来运用的技术、技巧等不断升华为创作的目的,成为新的视觉形象。

1.结构构件作为符号来装饰建筑。高技派建筑中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结构元素直观地暴露在外部,做得无比精美的结构构件对于体现它的美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赞美技术的视觉词汇。结构技术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体验。从某种程度而言,结构构件是作为一种技术符号加以欣赏的,只要得以恰当地运用,它同样充实了建筑语言的词汇量。

2.结构性表皮。结构性表皮是指建筑表皮模糊了传统结构元素中屋顶、墙、梁、柱的等级关系,通过扭转、交叉、倾斜、包裹等方式,各元素形成连续而整体的结构性表皮,从而获得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建筑形象。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方案是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一个“鸟巢”型。通过对自然结构的模拟来创造新的结构形态,网络交错化的表皮模糊了内外的界定,改变了传统意义的装饰。虽然纵横编织的巨大的钢构件形式主义的味道过于浓厚,但结构形态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强烈的视觉形象毫不掩饰张扬的个性。

三、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

建筑结构是对重力的回应,结构形态遵循构件的传力特征,这是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经济、形式等是可变和多样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构设计,所以结构形态是由所有要素互相制约、综合协调而产生的。

随着结构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许多建筑逐渐从崇尚理性设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筑在空间和形态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突破专业的束缚,把结构和其他技术、艺术的不同层面问题进行整合研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横向交叉,把握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特征,遵循结构逻辑但不因循守旧,开拓运用结构的语言来表现建筑的思维,能为建筑形象带来崭新的面貌。

(一)力学逻辑

力是结构和形态之间的媒介,结构表现的首要问题是把握力与形的关系问题,结构中的拉力、压力、弯矩等受力元素应该反映到结构形态的相应处理中来。建筑形象设计中,以力学图形尤其是弯矩图为主要思维脉络,可以帮助在结构构思中进行推理判断。

(二)自然仿生

自然界中的物种历经物竞天择,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结构形态,从自然界中寻求结构构思的灵感,设计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形象。当代仿生技术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不再是对自然界中生物进行简单地外形复制,而是观察和吸取生物的成长肌理、组织结构的优点,从自然界物象的力学特性、结构关系、材料性能等汲取灵感,再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创造出新奇的建筑形象,并实现了通过对生物体形态的模仿来寻找富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目的。

(三)自由动感

计算机技术对结构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断完善的设计软件让结构设计师能深入地了解各种变形表面结构的受力情况。建筑形象超越大工业机器时代的“标准化”等特征,突破欧氏几何的瓶颈,常常借用倾斜、扭转、弯曲等处理手法或借助形状比例的变形产生失稳的不定势态等多种途径来表现出建筑形象对结构约束力的超越,通过有变化的曲线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变化,使得建筑变得越来越自由,更具有动感。

四、应用高科技的整体设计系统

(一)结构方面

如某超高层主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对外框架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叠合柱,具有更优良的抗压能和抗震性能。由于高层部分全出挑在裙房之外,因而在外墙转换时,采用了异形框支转换梁技术。超高层主楼顶部高30多米,高层主楼顶部高20多米,采用异形钢管桁架, 属于体形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地下层埋置深,体量大,主楼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而在地上部分设置抗震缝),采用设置沉降后浇带的方法,正确的沉降计算和温度应力分析,正确的配筋加强处理和合理的施工措施,以减少楼板混凝土收缩和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给排水

采用了中间转输水箱,系统比较清晰安全,也解决了高区供水泵的试验放水问题,直接排入中间转输水箱。空调用水与消防用水合用水池,保证消防水防盗用,同时防止了消防水池因长期不用引起水质问题。大厦消防设施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FM200气体灭火系统,手提式灭火系统等。

(三)电气

大厦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对空调、通风、照明、能量管理、用电计费进行自动控制、自动调节, 降低能耗)。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还配有先进的消防报警和保安监控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卫星无线电接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在办公、旧点、公寓采用,充分满足信息传输网络化。

(三)空调通风

办公客房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便于室温独立控制。节能与自控,采用二次泵、变频系统,在满足多功能多变化要求的同时,根据负荷变化进行节能控制,以减少能耗。空调末端设备上设有电动二通阀, 通过调节水量达到节能目的。

五、结语

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最终实现也需通过结构与设备设计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一个工程的设计总是需要一支很好的团队, 尤其是一些规模庞大的建筑,需要有很好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当前建筑结构形态呈多元化的表现特征,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要正确审视结构在建筑形象设计中所担负的角色。理解和掌握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充分认识结构形态生成的依据性和合理性,将严谨的力学思维和丰富的艺术情感进行融合,能动地运用结构形态手段去创造鲜明、富于美感的视觉形象,将会为建筑形象的创新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玉卿.浅议建筑的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8.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