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质量提高的策略
2014-02-10张佐芹
张佐芹
当今,不论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考试,其试卷中作文分值都占总卷面的百40%~50%,因而,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提到中学课堂作文教学,大部分语文老师都十分重视,当然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让大部分语文老师费尽了心思。作文教学,可以说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工作中都做了很多的探究工作,得出的经验也丰富多彩。本人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经历,认为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中学生作文最大的动力是兴趣。有了兴趣,中学生平时的习作热情就会高涨,作文时就会更加投入,精力就会更加集中,作文思维就会更加严谨,习作效果就会更加明显。所以,激发中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我们初中每个语文老师的义务。
1.注重对中学生听力的培养,训练中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中学生的习作兴趣
对于一个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总会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一个学生能讲善辩,那个他的语言组织会十分严谨,逻辑性也很强,而且作文能力也很高。所以,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中学生听力的培养,训练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利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就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谈世界乃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叙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严谨的结构,抓住主题重心,以严谨的逻辑思维表达,口齿清楚,语言清晰。
2.在文学鉴赏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在平时作文训练课上,采用“文学鉴赏—重点指导—合作探究—随机评价—学生创造”的方式训练学习的习作,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
3.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作文兴趣
一切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基础,但创作又高于生活。如,学过《故乡》这篇文章后,要求学生依照《故乡》的创作特点,以“童年”为题进行创作。在习作前,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并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沉浸在生活中认真感悟生活,抓住生活的美与真情,体验生活乐趣。只要学生长期去感受生活,他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创作的激情,提高创作的兴趣,增强创作的勇气,获得创作的快感,获得创作的预期效果。
二、重视素材积淀,捕获创作灵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寒”。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要告诫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肚中有货”,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积淀古今中外的文学营养。
1.博览群书,选取经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坚持不懈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特别是文学名著,才能增加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才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要引导中学生平时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篇目,对有阅读需求量大的学生,还可以指定推荐书目,特别是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精美文章也可以多让中学阅读。不过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的过程中,要重视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
2.去粗取精,多法齐用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那些语句优美、内涵丰富、沁人心脾且给人以启迪和享受的语句、片段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摘抄积累,并加以仿照。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习作能力肯定会大有长进,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更加高涨。
3.随写随记,注意归类
初中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才刚刚接触社会,才开始学习观察了解生活,才懂得关注自我,思考人生。他们急切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得更完美。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表达习惯,将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分门别类地整理记录下来。
三、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学生练笔
看得多、积累得多不一定就能写好文章。学生还要将平时看到的、记录下来的素材加以归纳、总结,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实践中去,进行不断的验证,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平时的练笔过程中,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所引用的句、段、人、事、景等是否适合于所写文章的中心,是否适合于所写文章的情境,是否适合于人物的年龄、心理、情感等。老师在引导学生练笔时,要分阶段地制订练笔目标,有系统地进行,达到规定的预期目标时,再确立下阶段练笔的目标。学生有了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练笔的动力就有了,创作的热情就高了,作文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四、指导学生多评改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好的文章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美而最终成为一篇优秀作文的。因此,老师在学生练笔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修改时间,让学生不断反复地体验,发现文章的不足,然后交流,进入“议”的环节。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