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当代中国周边外交环境
2014-02-10仇华飞
仇华飞
(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上海 200092)
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国家对外关系研究,既包含合作关系,也包括冲突关系研究,既有双边关系,也有多边关系研究,而且研究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外交、安全战略、战争、国际贸易、集团联盟、文化交流、参与国际组织等方面。国际关系的“问题领域” (issue areas)开启了研究国际格局演变中国家对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在这个新领域里,合作与冲突、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国际贸易谈判、种族矛盾、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等问题影响着国际格局的稳定。国际关系行为是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这些社会行为旨在影响另一个国家的个人或集团的存在或行动,或是受其影响而采取的行动。在国际格局转变中各国尤其是新兴大国越来越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在推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今中国正有条不紊地参与重塑国际格局,中国主张建立的平行架构主要体现在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贸易和投资、基础实施项目、安全问题、技术标准和外交对话论坛等许多领域,与此同时,中国并不谋求退出当代国际机构和规范性框架。[注][德]塞巴斯蒂安·海尔曼:《隐蔽的实力——为获得全球影响,中国正有条不紊地建立自己的国际秩序》,载《南德意志报》,2014年9月9日。中国正在发挥一个负责任全球性大国的作用。
一、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各国对外战略的制订,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环境。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受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尤其受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影响,变得日益复杂、多变,其特点是:首先,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明显化、激烈化;其次,与中国存在领土或海上权益争端的国家间正在相互靠近;再次,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与周边邻国边海争端的升级有直接联系;最后,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习近平主席指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超越时空的视角。”[注]《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中国应注重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应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如:中国积极同有关国家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注]《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今天,中国正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在安全领域,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经济合作是机遇。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同周边大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为1.1548万亿美元[注][美]丹·伊肯森:《中国不要忘记世贸》,载香港《苹果日报》,2004年12月8日。,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注]《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商务部网站,2014年1月17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401/20140100465013.shtml。;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263.3亿美元,2013年双边贸易额超过5,210亿美元,中美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注]《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210亿美元》,中国经济网,2014年1月16日,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401/16/t20140116_2138950.shtml。。这些同中国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分不开。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同东盟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加快,中国-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把实现自由化的时期定为10年。[注]《亚洲掀起自由贸易协定浪潮》,载日本《朝日新闻》,2004年11月30日。该报认为:中日韩之所以把手伸向东盟,是因为看中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的5亿人口的统一市场。中国的发展给东盟国家带来经济发展机遇,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000.9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2,04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自东盟进口1,9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方顺差85亿美元。[注]《中国东盟贸易强劲增长:中国经济企稳将带动亚洲经济2013年同步增长》,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13日。通过建立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使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客观上削弱了美国对亚洲的影响力,有利于保持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而且进一步坚定了东盟国家要与中国加深合作的信念。因为与中国合作可以使这些国家分散经济风险。东盟国家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尤其是亚洲国家,目的是摆脱单纯依赖美国的困境。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同意在2005年之前建立一条从哈萨克斯坦中部卡拉干达地区通往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00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并计划对中亚国家投资40亿美元,[注]Jeremy Bransten, “Central Asia: China’s Mounting Influence,” http://www.Eurasianet.org/taxonomy/term/1659.这对中国发展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主席先后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且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强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今天,中国分别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第一、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从建交初的4.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60亿美元,是21年前的100倍。[注]杜尚泽:《梦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记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13日。
除此之外,中国与亚洲第二大国印度的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加快,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的印度之行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到2015年中印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计划在今后5年对印度各种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000亿美元,即相对于日本所承诺投资的三倍。[注][美]阿莉莎·艾尔斯:《中国向印度发出的混杂信息》,《福布斯》网站,2014年9月17日,http://www.forbes.com/home_usa/。未来,中印两国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经济合作水平和相互依赖程度实现政治互信。
第二,安全面临挑战。“大周边”安全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首先,“大周边”各国与中国安全利益关系日益多元、复杂。“大周边”国家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充满不确定的变数。冷战结束后,一些美国保守派人士认为,无论是伊朗问题,还是台湾问题,美国继续对中国实行过时的接触政策是一个错误。[注]Dan Blumenthal, “Unhelpful China,” Washington Post, 2004-12-0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强调和平发展的目标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关注。美国把如何应对中国在国际和地区政治格局中的“和平崛起”,看作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注]Michael Swaine & Ashley J. 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RAND, 2000,转引自何为刚:《美国亚太战略解析》,载《当代亚太》,2004年第11期,第11页。东南亚国家在应对中国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的双重压力下,采取“两面下注”对策:一方面依赖美国所谓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
其次,日本也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攻势。早在2004年12月10日,日本就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强调要对中国进行遏制。在日美战略对话中将中国军事动向作为主要议题,表示要对中国“扩大海洋活动范围等动向给予关注”。日本自卫队退休海军中将金田昭夫公然提出“要做好应付中国威胁的准备”。[注]见香港《南华早报》,2004年12月10日。《新日美安全联合宣言》明确表明:“日美要联合应付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注]见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4年12月22日。日美两国政府为在探讨日美同盟的新方向而进行战略对话时,首次把中国的军事动向作为主要议题,表明日美在安全保障合作问题上对中国的战略防范进一步加强。日本2013年版《防卫白皮书》还删除了以前关于日本应集中精力进行“外交努力”以取得“和平”的提法,强调采取更加强硬的防卫姿态,特别炒作“雷达照射”事件以及所谓中国进入日本“领土领空”,称“鉴于亚太安保环境日益严峻,美国的存在对保持该地区稳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将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一道,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双边同盟关系并为更好地发挥美军作用创造条件”。[注]《日本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摘要》,日本防卫省网站,2013年7月10日,http://www.mod.go.jp。[美]保罗·卡伦德梅津:《日本强硬姿态激怒中国与韩国》,载《防务新闻》,2013年7月14日,http://defensenew.com。与此同时,周边各国在东海、南海地区海权争端上也出现不少新问题。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大国因素
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任务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总体外交战略一样,周边外交战略也是不树敌、不结盟,争取同所有国家做好邻居、好伙伴。20世纪60年代中国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印度这个周边大国同时对抗时期,同中国维持友好关系的只剩下朝鲜、越南、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比较而言,今天中国的周边环境要远远好于过去。因为中国周边没有截然的对手和敌人,而且,中国同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都有很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同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国家正逐渐减少,而且纠纷一直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至于引发军事冲突和战争。
1. 美国因素
美国因素是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出现契机,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历史性会晤,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思维,为发展和稳定中美关系奠定战略基础。如果中美双方能够携手合作,处理影响这种关系的潜在威胁,并采取措施加强这种关系,中美建立基于合作而非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很有可能的。[注]Stephen J. Hadley, “A New Model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a lecture at the 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on the future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Atlantic Council, 2013-10-11.但美国“重返亚洲”有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并且将导致以下几个后果:第一,少数周边大国,如印度、日本,本来就同中国有地缘战略上的矛盾和竞争,趁此想利用美国因素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二,一些同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的国家,如越南、菲律宾,试图借美国之力来牵制中国,以获取更大的利益;第三,一些对中国崛起有疑虑的国家,如新加坡,担心中国崛起后会给它们带来安全威胁,于是试图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第四,有些国家长期受到美国的政治打压,如缅甸,也乐于趁美国拉拢之机,缓和同美国的矛盾。总之,周边国家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和利益,或多或少地都想利用美国因素。
美国重返亚洲,试图在亚太地区保持力量均衡,阻止中国的崛起,制约中国在该地区正当的影响力,未来中美关系将会出现竞争性共存状态。中国将面临发展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国内一些人也对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持怀疑态度,称:“承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存在,即“默认一个对现状不满的强势大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那么中美关系实在是达到了爆炸点”。[注]Robert A. Manning, “Beware the Great Clash in Asia: China vs America Is Getting Dangerou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2014-06-10.今天,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实力,实施离岸平衡和深度参与战略,美国军方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在一段时期内仍不会受到挑战,即便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出现明显下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空优势仍将维持。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速度加快,其中包括它的反介入、区域封锁战略及高水准的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这对地区军事平衡都构成潜在的威胁。[注]Evan Bradley Montgomery, “China’s Rising Military: Grand Strategy Surprise”,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2014-06-11.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已经习惯于与尚不能严重威胁到美国空军和海军平台信息网络、战略路线和基础设施的对手作战。这些战略路线和基础设施是美国部署、运行和维持其远征部队所必需的。然而,美国军方认为,中国正在发展攻击卫星、计算机系统、机载监视和控制平台、海军水面部队及巩固美国军力投射的前沿基地的能力。[注]Evan Bradley Montgomery, “China’s Rising Military: Grand Strategy Surprise”,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2014-06-11.美国致力于亚太地区的战略再平衡,以及提出联合作战的“空海战”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军事崛起。
2. 俄罗斯因素
中俄关系发展正在稳步进行。中俄自2001年7月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两国关系已定格为“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深化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展所带来挑战的需要。[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3日。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中俄在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保持着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都希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突出联合国独一无二的作用,以联合国的权威来限制美国单边主义行为。中俄双方特别重视安理会在维和领域的地位,努力推动安理会的改革,坚持大国对世界安全秩序负有责任的原则,双方都主张保持否决权。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斗争中,中俄两国坚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反对在反恐斗争中实行双重标准”。[注]王文:《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机制内的中俄合作关系》,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第51页。
自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开始在外交方面重视亚洲,并且把中国举到了“值得信赖的朋友”的高度,并向欧美展现了恢复斯大林时代那种“中俄同盟”的景象。其目的是告诫欧美,如果要在银行贷款方面设障则会有中国来解围。[注][日]汤浅博:《中俄同盟复活的虚构》,载《产经新闻》,2014年6月1日。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协议,价值4,000亿美元:从2018年开始,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限为30年。[注]Ali Wyne, “Moscow and Beijing: A Growing Partnership?”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2014-05-28.这个出口量相当于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的1/4。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贸易额增加很快,2003年中俄贸易额为157.6亿美元[注]《2003年中俄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网站,2004年1月8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0401/20040100168801.html。,2012年增长至881.6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440.6亿美元,较同期中国外贸出口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自俄进口441亿美元,较同期中国外贸进口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注]中海:《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稳中有进》,http://www.greenwood-park.com.zhongejinmao/20130301/3185.html.。与此同时,中国支持俄罗斯加入WTO,计划到2020年前向俄罗斯的各种经济项目投资120亿美元。[注]殷剑平:《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建筑市场时不我待》,载《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1期。
但中俄两国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俄罗斯在对华军售中获得大量利润,但通过军售反映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企图仍十分明显,从出售武器的技术先进和性能上讲,俄罗斯卖给印度的武器远远优于出售给中国的武器。俄罗斯计划每年向中国出口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与俄罗斯2013年输送至欧洲的1,615亿立方米天然气相比,出口至中国的数量仍较少。[注][英]萨拉·莱恩:《中俄天然气协议的重大意义》,日本外交学者网站,2014年5月24日,http://thediplomat.com。俄罗斯同韩国和日本的密切关系不仅会吸引俄罗斯经济迫切需要的投资,而且目的也是在提醒中国“俄罗斯在亚洲有着很多其他选项”。尤其是俄罗斯向印度和越南出售武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它们所认为的中国威胁”。在南海问题上,俄罗斯支持多边协商,“这会让越南和菲律宾感到满意”。[注][新]乔纳森·埃亚尔:《俄罗斯亚洲战略背后“不合逻辑之处”》,载新加坡《海峡时报》,2014年8月21日。中俄人员交流也存在问题。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屡次遭到伤害,投资环境不尽人意。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3. 印度因素
冷战结束后,中印关系在正常化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中印之间一系列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处理1999年印巴爆发的卡吉尔冲突问题上,中国表现出中立姿态,希望印巴和平解决危机,这反映出中国寻求的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南亚政策。中国在印巴关系和有可能的冲突中必须扮演一个对地区和平与安全负责任的仲裁者的角色。[注]高越:《论印巴关系的现状及其中的中国角色》,载《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6期,第22页。“9·11”事件至今,中印关系迅速改善,多层次的友好合作全面展开,中印巴三角关系的结构和性质有了重大变化。[注]李昕:《调整中的中印巴三角关系》,载《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第44-46页。目前,中印巴三方都致力于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加强交流和沟通,消除误解,增进信任。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664亿美元,在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17日至19日访问印度期间,中国承诺对印度投资200亿美元。[注]《习来访:将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的10大动向》,载《印度时报》,2019年9月17日。
中印都实行“大周边外交战略”,力求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国际安全环境。中印各自的“大周边外交”范围出现了许多重叠区域,而且也是多种力量交汇区,关系错综复杂,大国利益犬牙交错。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需要中印双方高超的外交智慧,以避免两国恶性竞争甚至迎头相撞而两败俱伤的局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邀请印度加入连接中国西南部与南亚次大陆东部的陆路贸易走廊。[注][印]C.拉贾·莫汉:《通向北京的丝绸之路》,载《印度快报》,2014年9月15日。与此同时,中国还欢迎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得到了印度的积极响应。
但另一方面,印度的大国梦触及中印巴三国的核心利益争端,印度追求全球大国地位,与相邻大国同步崛起形成结构性矛盾。冷战结束后,“印度正处于把自己确立为一个大国的过程之中,并把自己视为一个潜在的重要全球性角色”。[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1页。其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主要以军事手段为主,在许多方面涉及中巴核心国家利益,造成中印、印巴难以化解的结构性矛盾。另外,中印之间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争议领土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尤其是东段的9万多平方公里成为争议的核心焦点。尽管中印双方特别代表正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框架,但对“实际控制线”、“传统习惯线”以及“麦克马洪线”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达成双方认同的框架协议难度很大。[注]李昕:《调整中的中印巴三角关系》,载《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第49页。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印关系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化解中印历史恩怨的根本途径。
三、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1. 朝核问题
在朝核问题上中国一直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中国开展积极的穿梭外交,在六方会谈进程中担当了一个很好的东道国。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和参与,六方会谈不可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中国运用“六方会谈”机制,以“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解决冲突模式直接抵制“布什主义”在东亚的影响,[注]Peter Van Ness,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Four-Plus-Two—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Melvin Gurtov and Van Ness eds., Confronting the Bush Doctrine: Critical Views from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4.并且直接影响奥巴马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当然,朝核危机的前途仍然存在变数,但构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无疑是解决朝核问题的主要战略举措。
美朝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隔阂和严重的互不信任,难以平和地解决它们之间的核问题。朝鲜在核危机中采取了危机外交(Crisis Diplomacy)和核边缘策略(Nuclear Brinkmanship tactics),希望用自己的核军事计划,换取美国提供安全保证,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出去,并提供经济和能源方面的援助。最初,美国对朝核问题的解决缺乏一项总体政策,出现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向。克林顿政府与朝鲜签署框架协议时,美国对朝鲜政策是基于朝鲜在两三年内迅速崩溃的错误判断。[注]樊吉社:《美朝框架协议评析——兼论美对朝鲜的不扩散政策》,载《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页。而实际上,朝鲜并没有崩溃,美国对朝鲜的认识明显不足。美国试图以军事威胁手段达到目的,其结果使朝鲜的态度更趋强硬。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曾承诺尽可能地改善同朝鲜的关系,但不久朝鲜即违反联合国协议发射导弹,美朝关系的改善再次偏离方向。美国根据“战略延缓”政策,在立足制裁和谴责的同时,也为缓和与朝鲜的关系保留空间。与此同时,美国不断敦促中国向朝鲜施加更多压力,以促使其停止挑衅和威胁行为,回归国际社会举行的无核化谈判。[注]James L. Schoff, “Cooperate to Contain North Korea,” in: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3-05-01.
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会谈时,双方重申中美共同努力、深化合作并且进一步举行对话,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称,中美在朝鲜问题上达成了很多共识。中美两国共同采取的手段是“继续对朝鲜施加压力以遏制朝鲜的核扩散能力,同时向朝鲜阐明,其持续寻求制造核武器的做法不符合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注]Bonnie S. Glaser, “A New Ty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 on North Korea,” in: The Center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3-09-19.2012年12月朝鲜发射“银河3号”远程火箭,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政府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并且赞同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措施。中朝双方通过一系列的互访,朝鲜领导人表示,朝鲜支持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所做的努力,并且愿意与各方共同努力以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尽管目前看来,朝鲜并未采取任何具体行动来实现这些承诺,但朝鲜目前的举动(不继续试验导弹),已足以让中国开始积极推动举行新一轮六方会谈。未来东北亚安全将随着朝核问题的缓和得到进一步改善。
2. 钓鱼岛问题
由于中日政治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中日经贸关系出现新动向,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同比增加55%,达到102.9亿美元,而对华投资则下降31%,仅有49.3亿美元。[注]《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东盟投资达到对华投资2倍以上》,载《日本经济新闻》,2013年9月12日。日本海外投资重点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似乎愈加明朗。
安倍晋三再次就任日本首相后,推行强烈的保守主义政策,试图否认侵略战争历史,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日本外务省官员还召见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抗议中国4艘海监船长时间“侵入”所谓“日本领海”。紧张的中日关系已经从昔日的“政冷经热”转入“政冷经凉”的局面。这种政治影响在汽车领域便可见一斑。[注]《中日政冷经凉日驻华大使盼恢复战略互惠关系》,环球网,2013年4月3日,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4/3794547.html。
2012年4月16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国华盛顿智库研讨会上首次扬言要“购买”钓鱼岛。[注]姜跃春:《钓鱼岛争端与中日关系前景》,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严重误判形势,依仗日美军事同盟,与东京都一唱一和,成为“购岛”闹剧的主要推手。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止于单纯的领土归属问题。钓鱼岛是日本在侵略中国的甲午海战中窃据的,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时同意放弃先前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全部土地,钓鱼岛理所当然是其中一部分。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日本能否反省长达半个世纪的侵略扩张罪行,直接关系到日本是否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的结局。听任日本安然“管理”它侵略得来的他国领土,这是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的严重威胁。
3. 南海问题
南海地处21世纪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为自然资源和贸易在亚洲、中东和非洲之间的流动提供一个重要的通道。南海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正在崛起,成为拥有新兴强国和新兴区域体制架构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由于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地缘政治重要性,南海已成为世界上最复杂、争夺最激烈的海上安全环境之一。[注]南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航线之一,其中包括美国的贸易,每年通过南海的贸易额为5.3亿美元,美国占1.2亿美元。见[美]埃利·拉特纳:《推进美国对南海政策的日程》,新美国安全中心网站,2014年5月,http://www.cnas.org。
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lan)把南中国海说成是“亚洲的大熔炉和亚洲的地中海”[注]Robert D. Kaplan, Asia’s Cauldr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Stable Pacific, New York: Random House Press, 2014.。南海问题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西沙群岛的主权。中国政府多次发表庄严声明,申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外长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虽曾一度沦陷,但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注]《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些岛屿拥有不可侵犯的主权。事实上,在此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美国一直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近几年来,围绕南海问题,相关国家利益纠纷不断出现。中国加入WTO后,与东盟同年启动了具有历史性开创意义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双方此后又将合作拓展到政治、安全和战略领域,如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等,奠定了中国与东盟进行整体性制度合作的框架基础。未来,南海地区各国是否应将主权争端搁置一边,同意共同开发渔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解决的办法是相当清晰的,但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一做法。美国媒体认为:“中越在南海的争端加剧地区紧张关系。为维护南海主权,中国着重进行海军现代化,而这只是中国整体军力转变的一部分。”[注]《中国:和谐与实力》,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2014年5月23日,http://www.foreignpolicy-infocus.org。一些西方学者甚至称:“中国与越南发生冲突旨在加速亚洲新秩序诞生,形成新的局势局面,剥夺美国主导地位”。[注][美]彼得·李:《中国开采其硬实力储备》,载香港《亚洲时报》在线,2014年5月8日。
4. 中亚安全问题
当前,中亚地区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随着一些中亚国家存在的最高权力交接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秘密活动的问题的出现,类似“阿拉伯之春”的情况很有可能波及包括中亚在内的周边地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形势面临巨大挑战。事实上,中亚、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已经构成一条“高危地带”。这个地带上诸多“热点”的动荡与冲突,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活动和渗透,以及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等,均对中国周边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注]高祖贵:《中美在“西线”的战略关系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2期,第2页。美国等西方势力希望在中亚地区削弱俄罗斯,并获得未来与中国抗衡的前沿基地,在中亚地区打造类似“中亚之春”的参与或组织形式,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让忠实于西方的“集团掌权并控制当地的精英”。[注][俄]叶夫根尼·萨塔诺夫斯基:《中亚的动荡》,载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2014年2月19日。
在世界紧张局势不断演变的进程中,未来的国际格局需要在国际政治进程中负责任的参与者采取相关措施和防范步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其盟友通过自己的决议和行动,“呼吁在考虑所有国家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暴力和压迫的世界,发展全面平衡互利的国际合作,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安全”。[注][俄]叶莲娜·波诺马廖娃:《在亚洲方向上》,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14年9月18日,http://www.fondsk.ru/article/2014/09/18。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签署一系列战略协议,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构想迅速变成现实。对中国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增进区域能源合作,确保能源安全、可持续经济增长及对抗危及国内稳定的威胁。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将产生全球性的地缘政治影响,对欧亚经济圈和北美贸易网的持久性构成挑战。[注][美]劳伦·迪基:《中国采取步骤实现丝绸之路的雄心壮志》,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网,2014年6月4日,http://www.jamestown.org/2014-06-04。近年来,在新疆出现了与国外有联系的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制造的民族矛盾和一系列非法活动。恐怖分子大肆对无辜平民采取暴力行动,严重影响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安全环境。恐怖主义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的活动是超越国界的,所以,中国有必要构建超国界的地区合作来全方位地予以打击。中国应和中亚地区各国协调立场,不让恐怖主义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的阴谋得逞,确保“中亚之春”不在中国和中亚地区有滋生的土壤。
四、 结 语
“9·11”事件后,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和禁止武器扩散为由,公开或秘密地建立全球性的战略联盟。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的军事力量在阿富汗战争中第一次渗入到中亚地区[注]美国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军事基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派驻军事人员、提供军事援助、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派驻军事人员、提供军事援助、进行军事训练和派遣军事顾问等方式来加强在地区的存在。,不仅控制这一地区的石油战略资源,对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和利益形成挑战,而且从西北方向牵制中国。对中国积极倡导的地区合作如上海合作组织和能源战略都产生负面影响。[注]美国进入中亚,扰乱了该地区的战略格局和相互制衡状态,并且对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严重的挑战。而且,美国还在印巴之间搞战略平衡,以显示其在南亚的存在。不过,印度还没有完全摆脱意识形态方面的负担,她不会全盘接受美国在全球的主宰地位,印度显然对美国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感到不安。[注]载美国《世界政策杂志》,2003-2004年冬季号。
周边外交是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周边外交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为中国开展积极的周边外交奠定基础。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要维护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今天,一个以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机制的多边政治经济的合作体系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通过加强高层互访、发表双边关系宣言、建立广泛对话机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措施,形成中国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周边国家也需要谋求建立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中国和周边各国都希望在相互共存的国际空间中发展前进,以便实现双方需要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