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拷问失落棱角的温柔刀—宓月散文诗《鲁迅铜像》研读

2014-02-10黄艳映

散文诗世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铜像伟人橡皮

黄艳映

散文诗研究

拷问失落棱角的温柔刀—宓月散文诗《鲁迅铜像》研读

黄艳映

作为女性散文诗作家杰出代表的宓月,曾出版散文诗集《夜雨潇潇》《人在他乡》《明天的背后》、长篇小说《一江春水》、诗集《早春二月》。这位出生江南水乡的才女与鲁迅是同乡,向来以温婉、恬静、柔媚的抒情小品见长。但收录在《明天的背后》的怀古散文诗《鲁迅铜像(外一章)》却鲜有地向我们展示出硬朗的思辨、沉郁的审视和凝重的人文关怀,使我们看到了这位女性散文诗作家身上强大的理性力量。

纵观全篇散文诗,拷问与反思分别是作品的外显和蕴藉。宓月借助在鲁迅铜像面前的所见所想,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带领读者一路拷问自己,拷问这个时代,拷问这个民族已经腐化的灵魂,一路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现代人的人生历程,反思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如果说,鲁迅以笔为剑,直刺黑暗的心脏。那么宓月的这篇《鲁迅铜像》便是散发着寒光的温柔一刀,正所谓钝刀慢剐,将这些麻木的现代橡皮人逐渐肢解。

拷问与反思一直贯穿于整篇散文诗中。开篇就出现极具震撼力的设问:“不再需要投枪和匕首了,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和平年代?/头发像刷子一样竖起来,仅仅是为了时尚?”两个设问感情色彩浓烈,对比鲜明。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和平年代里有着许多不平静,但每个人却惯于安逸与享受,选择忽略这些不平静,甚至是对罪恶与黑暗视而不见。过去直刺黑暗心脏的武器都统统被丢弃。而“像刷子一样竖起来的头发”是鲁迅冷峻形象的一大特色,现在却仅仅把它当做为了时尚,这样带有几分不敢相信和近似讽刺的质问,给人以巨大的反差,如一面穿透内心的照妖镜,让你我他都自动对号入座。同时奠定了全文沉重悲痛的情感基调。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自我反思:“人们把你塑成雕像,以此证明,你依然和我们在一起。/只是,你的目光总是投向远处,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慕名而来的人们,争抢着与你合影,仿佛自己真的与伟人站在了一起。/忧愤、彷徨和呐喊,随着一个时代的足音远去了。”人们纪念这位伟人,把他塑成了雕像,争相与他合影,以为这便是与他同行,殊不知自己已经与伟人的精神境地相去甚远。我相信,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除了有远去的忧愤、彷徨、呐喊,一定也存在着诗人对正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忧患感与责任感。

“嚼着口香糖的年轻人,用手机从不同的角度自拍着,他在告诉远方的朋友,他正在你身边。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走来,表情肃穆地在你旁边站了两秒,就挽着一个女子消失在了人群中……”这么一段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应该是全首散文诗中最具有思辨色彩和艺术特色的工笔描写,颇有鲁迅洞悉人性之风。嚼着口香糖自拍的年轻人并非不懂得对伟人心怀敬意,而将伟人形象散播到远方去;西装革履的男子也未必就是在肃立致敬,也只是为在伊人面前举止潇洒。这种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人情世事的冷静审视,运用了辨证法思维揭开了现代人惯于伪装的面纱。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用小侄女与鲁迅的渊源为过渡,笔触立即引到“我”的身上。共同的故乡,熟悉的人和景,相似的童年记忆都让诗人倍感亲切。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路、玩蟋蟀、听故事,这都是“我”与伟人实实在在的交集,而“我”也曾经想把自己提升到“民族魂”的高度。散文诗的第一部分到这里结束。而引领全诗的第二个拷问出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世界,我再也没有了任何的惊奇?”作者从这里开始带领读者开辟一个崭新的视野,以上文呈现的现实为依托,又不拘于现实的束缚,一步一步走进反思的国度。“支离破碎的现实,只是心上闪过的刹那光影。/世界永远不完美,成为我们不愿揭露丑陋的美妙借口。/没有锋芒的思想,灰霾一样在我们头顶飘荡。/我们步履匆匆,日复一日地追逐忙碌,却不知为了什么。”从“我”到“我们”,从个体到集体,尖锐地指出现代人麻木冷漠,对真善美缺乏追求,同时也不愿揭露假恶丑的共同时代特性。这与当初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有何区别?诗人是在反思中提醒我们如今仍需要鲁迅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情哲思,提醒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

“有时候,我的心口会莫名奇妙地在半夜里疼痛不止。没有阳光的时刻,黑暗就会在心上堆积。选择一条灰色地带让自己坦然苟活,哪怕成为橡皮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许多时候,我总是羞于说:‘绍兴,我的故乡……’我已习惯了喧嚣,习惯了绵软的吟唱,习惯了自己的声音消失在纷繁嘈杂之中……”诗人这把温柔刀不单单向着时代,向着现代社会的“橡皮人”,更向着自己灰霾堆积的心脏,细细的削磨。这种近乎自虐的自我剖析,大大地增强了自我反思的表现力。虽然作者说即使坦然苟活在灰色地带上,成为无知无觉的橡皮人也没什么关系。有人觉得这里会表现出一点点的无奈与颓废。如果我们是这样理解的话,就从根本地与整篇散文诗要表达的情感相悖了。因为在“哪怕成为橡皮人”之前,作者别出心裁地插入一个情感的前提:“有时候,我的心口莫名其妙地疼痛不止。”如果真如作者说成为了“橡皮人”,心口又怎么会疼痛不止呢?实际上,作者是在以“我手写他心”,每一个麻木冷漠、自欺欺人的现代人都可以成为那个“哪怕成为橡皮人都没关系”的“我”。作者以俯瞰的姿态,让读者自动代入那个苟活的“我”,极富有感染力,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全篇散文诗沉重的情感的进一步加深和强调。连说的三个“习惯了”更是突显了对现代社会这些不良现象淡淡的失落感。

最后一节的抒情是整篇散文诗情感的高潮,对鲁迅的隔空喊话具有浓重的警醒意味:“为了让自己的脊椎挺直,你不拒绝苦难和多舛的命运。即使只有一条逼仄的路可走,你也要走出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生。/我们在妥协中变得珠圆玉润,让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偶尔也会声嘶力竭,谩骂一堆堆垃圾让我们嗅不到生活的馨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只是溅起的一粒尘埃。在自大与谦卑之间,我们往往站错了位置。”鲁迅选择一条逼仄的路,活出一个有棱有角的人生,我们却习惯了妥协,对真理和正义缺乏追求,甚至用双手蒙蔽自己的眼睛,欺骗自己一切都很美。没有了该有的棱角,也没有感知人生的觉悟,对历史对社会更是起不到推动的作用,这便是作者最为失望最为痛心的事。散文诗的最后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凝造了一个悲凉又沉郁的氛围:“唯有大陆新村9号传出的一声声咳嗽,还在震颤着午夜的空气。仿佛正在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起来做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富有诗意的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鲁迅抽着烟仍在他的居所细细看着这个世界,偶尔会发出一声声低沉的咳嗽声,他正在用沉重的生命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唤醒已经失落的棱角。也许不仅是鲁迅,还有作者,作者也在尽自己的力量唤醒这些沉睡的灵魂。

《鲁迅铜像》是一篇富有现代意识的怀古散文诗,它的出彩之处在于:一是视野开阔,从现实写到历史再回归现实,从身边的人写到自己再写到整个社会的人,内容与思想充实,意境广阔;二是抒情主体的变换自然含蓄,富有深意。抒情的笔调往往随着抒情的主体“我”、“鲁迅”、“我们”的转换而灵活变动,或沉郁或灵动或冷峻,使得抒情主体立体化,增强散文诗感情的层次感;三是思辨色彩浓厚,彰显理性的光辉。全篇散文诗虽然透露出作者的悲愤感,但在失落中却处处闪动着希望的灵光——有把鲁迅铜像介绍到远方朋友处的年轻人,有像“我”一样懂得反思现实的人,还有一直在唤醒沉睡灵魂的人。历史给予我们的还没有完全磨灭。四是以现代意识“怀古”、“化古”的新颖手法。在历史的遗迹里注入时代气息,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开头的两节便是最具代表性:“不再需要投枪和匕首了,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和平年代?/头发像刷子一样竖起来,仅仅是为了时尚?”通篇下来,古今融合的地方处处可见,碰撞之处更能激起内心的动荡。正如波德莱尔所说,散文诗,它以几分柔和,几分坚硬,和谐于心灵的激情、梦幻的波涛和良知的惊厥。

诗人曾经写道:“岁月的潮音,回荡在历史的心壁,唱一路悲歌,穿透日月星辰,留给人类一个沉甸甸的思考。”我想,《鲁迅铜像》便是通过拷问与反思,唱一路悲壮的歌,磨刀霍霍,销魂蚀骨,留给人类关于精神家园,关于生命发声,关于追求真理,甚至关于忧愤、呐喊、彷徨的一个沉甸甸的思考。

猜你喜欢

铜像伟人橡皮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我喜爱的橡皮
智珠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橡皮收了
民族领袖一代伟人(下)
无畏少女
橡皮山
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之收集橡皮鸭
我看伟人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