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激趣 以情促教
2014-02-09车礼贤
车礼贤
巧问妙答不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师生形成互动交流。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轻松地进行回忆、准确地进行对比、合理地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深钻教材巧设疑,激活思维显主题
以疑惑为契机,层层深入,展开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疑惑,合理利用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反之将会成为学生学习历程中的绊脚石,束其手脚,止步不前。中学生求知欲强,常以思想上的疑惑和困惑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正是这些疑虑和困惑驱使他们去追求新知,探究真理。这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并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热传递知识以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光下的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哪个温度更高?”学生会不加思考地回答:“铁质双杠。”我再问:“长时间暴晒是啥意思?”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长时间暴晒就是指已经达到热平衡。”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以物理观点为问题,逐步推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把教材中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还要借助有关问题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步步思考,层层推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例如,我们在学完《浮力》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轮船从海洋驶入江河,所受浮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变小。”“为什么?”“F浮=?籽gv,河水的密度?籽河水小于海水的密度?籽海水,常数g不变,体积v不变,所以轮船所受浮力变小。”“根据物体沉浮的条件,轮船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漂浮状态。”“重力和浮力是什么关系?”“相等。”“轮船在驶入江河的过程中自身重量发生变化了吗?”学生这才回过神来。又如,讲完质量后,我问学生:“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重?”“铁重。”“物体的重力怎样计算?”“G=mg。”“m表示什么?g又表示什么?”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走进生活巧设疑,激发兴趣提能力
以往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而疏忽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为了讲清、讲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一股脑地强加于学生,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训练和发展。天长日久,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出现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应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分清主次因素,进而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境:水中筷子弯折、自行车尾灯反光、小孩滑滑梯、钟摆、调光台灯……将这些真实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光的折射问题、光的反射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电路调压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构建了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再如,在讲浮力的时候,可以以脑筋急转弯水涨船高作为练习题:一条船舷上挂着一把梯子,梯子露出水面部分为3米,水位上升了1米,梯子露出水面的部分还剩几米?
三、遵循规律,优化设计,培养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展讨论与交流,展开协作学习,并对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方向发展迈进。如,在物理实验中依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研究方案、实际操作、分析推理、探究规律。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避免大而不当,内涵不清、外延不明,避免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出现。问题在精不在多,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绝不能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耗时费力。
总之,课堂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问题,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它在教学中的功能无可取代,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教师只有高度重视问题的优化设计,不断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自身教学能力才会有一个新的飞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轻松、高效的愉快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方,董武绍,杨平展,等.教育技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8.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1.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