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伴经典,提高素养

2014-02-09汪东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

汪东

提 要:针对中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的情况,指出切实引导和落实中学生的阅读经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引导中学生去阅读经典的一些建议:热爱经典,多读经典,夯实学生阅读经典的基础;运用经典,拓展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重视闲暇,营造氛围,养成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学以致用,学会迁移,保持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关键词:阅读经典;拓展文本;学习迁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总感觉现在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上课发表观点时,很多学生要么语无伦次,要么华而不实,少有铿锵有力者和掷地有声者;写出来的文章呢?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实的深刻内涵和思维广度,文章结构单一,鲜有赏心悦目者和特立独行者。课后呢?很多学生看的是卡通漫画,读的是“穿越玄幻”,玩的是电子游戏,挂的是QQ。对于这些学生看似生活丰富多彩,但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两个叫得响的字“灵魂”。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中有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而要达到语文教学这个目标,我认为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美的形象是善的完美形式,善的形象是美的完美本质,只有在美的感受中体验世界的心灵才可能是美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在这里极力呼吁当今喧嚣浮躁的中学生应该多多去阅读经典,让经典浸润充盈自己的人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打好文化思想底蕴,可以说,是否阅读了足够数量的经典作品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

所谓经典,就是指一定发展阶段上,特定文化的价值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体验的特异结晶。对于中学生来说,经典就是那些能打下“精神底子”的书。阅读经典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智慧积累。正如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之于英国人,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魂魄的一部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推荐的是: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但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越觉得它们独特,新颖和意想不到。所以我们说经典是“常读常新”的。

其实这个呼吁早已不是新鲜事,近些年来,美国的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和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我国也一直在积极行动,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和教师都以实用和考试为目的,加上农村普通高中所处的社会环境,缺少阅读经典的良好文化氛围和充足的物质条件,真正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能阅读经典的微乎其微,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从而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在此谈谈本人的实践和做法。

一、热爱经典,多读经典,夯实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基础

许多学生包括不少教师都觉得,经典大都是鸿篇巨制,尤其是传统经典许多还是枯燥艰涩的古文,想去了解它,但没那么多时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更多的是根本没读经典的心。中学生背负着升学压力,许多教师也认为大可不必把时间浪费在经典的阅读上。所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滋长这样的“霉菌”,首先自己必须热爱阅读经典。

作家严文井说过:读书,人才更像人。而名著、国学精粹更是书之精品,人需要生存,就需要给养,而从读书中能获得生命中的精神给养,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必花。”一个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对知识、对精神世界丰盈的渴求,教师更要站在教师这个职业角度去理解阅读经典的意义,只有不断阅讀,不断阅读经典,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的智慧,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保证我们知识和思想的活力,从而实现我们课堂的鲜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才有基础,不然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常常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更有利于关注自身的命运和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语文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逐渐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去熏陶、感染学生。教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学生的灵魂。可以说阅读经典是夯实教师的人文底蕴,提高自己及学生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的基础工程。

二、运用经典,拓展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差距可能不是分数的差距,而是生命质量的差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切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在被流俗文化充斥的现实中,更有必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宽文本视野是最直接的手段。

譬如,在讲到第三单元《直面人生》时,我不吝时间向学生介绍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伟人们的思想,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灵魂也能受到一次洗涤,正如罗曼·罗兰在文中写道:“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平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言和事例在课堂中的引用,一方面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对经典作品阅读的渴望。

再譬如,讲到《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时可联想到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在言行中对父母长辈“大不敬”的现状,据某省一份针对600多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超过65%的学生在家里经常顶撞父母,对父母发脾气。我就选择了《论语》中关于“孝”的两问: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引用这两则经典中的言论,引发学生讨论,很容易明确“孝”是要在内心对父母怀有真诚尊敬的态度。

在课堂中引用深厚的传统经典的智慧之光,理性之光来引导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使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和人文气息,而且不断地引导,使学生从畏惧经典逐渐走向亲近经典,从而使学生走上阅读经典之路。

三、重视闲暇,营造氛围,养成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

学生在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这闲暇时间学生怎么利用,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而现实农村高中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呢?除了极少数参加体育活动之外,更多的是沉迷在手机当中,更有甚者就是当作谈恋爱的时间,当然还有一部分被大量的课外作业所挤占。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阅读经典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经典的阅读需要时间“品”,要在慢慢细嚼中嚼出浓浓香味。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在闲暇时间去阅读经典,感受经典,品味经典?要充分利用学校主客观条件,营造浓厚的阅读经典氛围。

1.在教室创设阅读角。主要是利用教室后面的橱柜,动员学生主动拿出自己所拥有的经典书籍,放橱柜在班级里供学生互相借阅。在教室后面黑板开辟出一块固定专栏,全班学生轮流做这一专栏的设计者。可以是从经典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和哲理句子的摘录,也可以是经典作品作家的介绍,还可以是名人读经典的评析,也可以是自己阅读经典的感受,这样使学生置身于经典学习的氛围中,也可以为学生的闲暇时间的选择安排提供一种机会。

2.全天开放学校阅览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阅览室和图书馆,尽量全天开放,同时在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置一些便利的措施,让图书馆、阅览室更吸引学生,而不是当作迎接检查的道具。如果学生养成闲暇时主动地到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的人文氛围,文化气息何愁不提高一档次。

3.尽量多组织一些阅读经典的读书活动,如,开展每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阅读经典的讲座,同时也可以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沙龙,辩论会,围绕着阅读经典每月展开一些主题活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在活动中接受经典的熏陶,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4.利用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每周日定期举行经典影片的观看和欣赏,在影片的选择上,由学生负责挑选,在放映之前写好选择该部影片的充足理由,一个月后对四部影片做一个影评,比较鉴赏,学生参与。利用电影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感悟,同时影片和原著的对比,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

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选择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可以使自己完全沉浸在经典作品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让学生的闲暇时间的生活更丰富,也更高雅文明,在不断地与经典作品接触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邃,积淀更丰厚,人文情怀更浓郁,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四、学以致用,学会迁移,保持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行为巩固,需要一定可见的具体变化,虽然大家都明白阅读经典作品的好处,但不能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阅读经典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没有明显的成就感,学生很难坚持。因此,在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进行迁移,把经典消化为自己的“语录”,自己的“哲学”。

经典文本作为人类优秀的文化产品,往往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感悟、思考、追求与张扬,以典范的形式确立了写作者精神的境界和人格的品位,成为后人自我完善的榜样和文化创造的指南。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熏陶,可以建构其学生独特而高远的心灵图景,积聚文化创造的心灵动力和精神资源,无形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这样,可以使学生少一些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的木讷,多一点含蓄的幽默。通过对经典的整体感悟,涵咏体味,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的同时,学生的文章也会变得厚重,散发灵性的光辉,充盈鲜活的思想。同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立意、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解析,切切实实给学生在写作上提供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规范。吕叔湘先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养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经典作品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巩固学生经典作品阅读的行为。

王蒙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道:“读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通过书发现世界,发现人生……一个人总要找到几本适合自己的书,因为他们能给生命以深刻和美丽。”而“经典作品是沙里淘金的产物,是被时间和读者选择过的,希望青年学生还是要多多接触,多多熟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农村高中的教师更要充分认识阅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郝学华.写作教学视野中的经典文本阅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06).

[2]庞桂美.论闲暇教育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03).

[3]赵福楼.教材“主题组元”后教学应对[J].语文教学通讯,2010(11).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
刍议提高任职教育实践教学学习迁移质量的方法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高等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学习迁移”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培养探究
低年级网络环境下听说读写训练初探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