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2014-02-09于亚娟
于亚娟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关注度的增强,高等教育满意度测评也逐步影响高校的发展。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的测评研究也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从学生满意角度研究课程满意度的评价问题,并以天津市某大学为例做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以天津某大学某学院1~4年级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其中男生占32.8%,女生占67.2%;大一学生占10.3%,大二学生占30.2%,大三学生占51.7%,大四学生占7.8%;专业类别为理科的占29.3%,文科的占34.1%,艺术类的占36.6%;生源地是城市的占67.7%,镇区的占17.2%,农村的占15.1%。
(二)调查工具
本文采用自编的《本科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该问卷体系主要包括感知质量、课程总体满意度、消费价值感知、学生忠诚、学生抱怨五个二级指标,其中感知部分包含课程设置满意度、课程实施满意度和课程效果满意度三个指标共25个项目。分类变量为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生源地。
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值为0.966(>0.800),表示内部一致性较高;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在0.53~0.65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93~0.97之间,呈高度相关,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顺序量表测量满意程度,包括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相应赋值为5、4、3、2、1。
无效问卷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整份问卷答案呈规则作答的,如同一性作答、有规律的波浪形作答等;2.整份问卷漏答或修改作答项目数≥3。
问卷的施测采用直接发放的团体测验形式。
(三)调查结果处理
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和审核,所得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期望与感知质量的描述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总体期望与感知质量的差别、消费价值感知情况、学生忠诚和学生抱怨的情况,使用频数和百分比做了统计。58.2%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一般”,1.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仅有0.9%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感知与期望的比较中,69.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在消费价值感知中,46.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但66.8%的学生会向别人推荐这所大学,说明学生对本校的整体感知价值还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对课程方面的情况不是十分满意。课程方面的欠缺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二)整体满意度指数
(三)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指标差异性分析
1.课程整体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在课程体系满意(t=-2.233,p<0.05)上,女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课程满意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课程各维度及整体满意度进行年级上的差异检验,并运用灵敏度较高的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三个维度课程体系(F(2,232)=5.209,P<0.01)、课程效果(F(2,232)=5.685,P<0.01)、课程实施(F(2,232)=2.673,P<0.05)及整体满意度(F(2,232)=4.178,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看来,在所有的满意度水平比较中,大二学生的各项满意度水平最低,可能存在原因是大二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并没有深入体会到所学课程的有用性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心理上对课程产生了不良情绪。通过对各年级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各专业二年级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必须在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兼顾公共课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大二的学习是大学阶段学习积累知识的阶段,其学习效果并不显著。
3.课程满意度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课程各维度及整体满意度进行专业类别上的差异检验,在课程体系[F(2,232)=3.31,P<0.05]和课程效果[F(2,232)=3.86,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学生的满意度最高,而艺体类学生的满意度最低,这必然与其专业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理工类课程本身就有其严密的逻辑性,课程体系结构完整,其所教知识相对其他类别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作用。
4.课程满意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差异的来源,运用灵敏度较高的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课程满意度各维度课程体系[F(2,232)=4.795,P<0.01]、课程效果[F(2,232)=4.695,P<0.05]、课程实施[F(2,232)=5.861,P<0.01]和整体满意度[F(2,232)=5.632,P<0.01]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各维度及总体满意度上,农村学生均显著低于镇区和城市学生。这可能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文化结构导致的。农村学生与镇区学生、城市学生之间,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自身特点及学生的需求,构建课程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感知质量、课程总体满意度、消费价值感知、学生忠诚、学生抱怨五个二级指标,其中感知部分包含课程设置满意度、课程实施满意度和课程效果满意度三个指标。通过对天津某大学的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以下结果:该校学生的整体课程满意度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满意度指数为0.689,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比较高,有66.8%的学生会向别人推荐本校;在具体指标分析中显示学生对该校的师资力量满意度水平最高,对学时分配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指数偏低,该校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做出调整;通过差异性检验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课程体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课程体系”“课程效果”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建议
(一)学生对课程建设的建议
本研究通过开放性题目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由于不同的专业系别在课程各方面状况不同,学生的建议也不尽相同。但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有代表性的建议:1.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3.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减少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4.规范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5.拓宽课程覆盖面,加深课程深度;6.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7.优化课程安排。
(二)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
大学已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只是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高等教育的使命也不再只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更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术研究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课程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用性指标的满意度最低,说明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的满足程度最低。学校急需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三)结合市场的用人需求,了解学生消费者的要求与期望
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加剧,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学校应该在充分考虑市场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学校要识别服务的质量特征及其对学生的相对重要性。学生忠诚的形成与消费者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在提高学生消费者满意度和增强学生消费者忠诚的过程中,学校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研究学生消费者,了解他们的要求与期望,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于亚军.基于IPA理论的高校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14(10).
[2] 赵伶俐,潘莉.高校学生对教学、任课教师和课程满意度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 滕瀚,时伟,梁支宏,等.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4] 谭培文.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