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字引发的思考

2014-02-09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大禹孩子课堂

高 晓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北京 100000)

“大”字引发的思考

高 晓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北京 10000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大禹治水》阐述了“奉献”这一主题,塑造了治理洪水、为民除灾的英雄大禹的形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了整个课堂的“轰动”,并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文章介绍了由“在”字引发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大禹治水 “大”字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叫 “大禹治水”,位于“奉献”这一主题单元之下,塑造了治理洪水为民除灾的英雄大禹形象。“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鲧的儿子禹,文章在内容叙述时一直是用‘禹’这一名字,但是,为什么题目要用‘大禹’呢?为什么在前面要加上一个‘大’字呢?”上课时一位学生的这一问题带来了整个课堂的“轰动”,使原本静谧的课堂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五一假期过后的一个星期一上午,我开始讲授“大禹治水”一课,与平常一样上课之前叫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问,然后从里面筛选有意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分析。其中有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男孩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题目要把‘禹’称为‘大禹’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即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确切的答案。为什么称“禹”为“大禹”呢?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好多方面的东西:涉及了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汉字方面的知识,由汉字本身的象形义所带来的人们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语言词语搭配方面的知识,等等。对这么一个复杂的包含多方面内涵的问题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试着转身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谁来给他回答呢?”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可能他们没有人想到这也会是一个问题。继而有同学开始拿起笔来写写画画,有的几位同学凑在一起开始小声议论。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平时上课发言很积极的孩子试探性地站起来,一位女孩说:“老师,是不是用‘大’这个字表示禹在家里是排行老大呀?”她的话音刚一落地,立刻招来一片不满意的声音:“肯定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说就应该有‘二禹、三禹’了。”又有孩子不同意了,“也可能有二禹、三禹吧,我们不知道”。见我没有制止他们讨论的意思,这时候参与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热烈但有秩序的争论。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不愿也不忍打扰这充满活力的课堂。佐藤学老师在《教师的挑战》中谈及“课堂中宁静”的革命时这样说:“侧耳倾听着从由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现和思考,课堂俨然成为彼此切磋的共同体。不同见解连绵不断地切磋形成了张弛有度的和谐格局。”[1]在这里我真的仿佛看到了那样一种课堂,那样一群共同体。

这时,一位经常在上课时偷看课外书并被老师批评的女孩站起来说:“我认为‘大’在这里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吧,表现了大家对这位英雄的尊重之情。”听她这样一说孩子们觉得似乎有道理,于是讨论的声音逐渐变少、变小。但是声音的闸门并没有关闭,讨论在继续着。“我同意‘大’的尊敬意义,我来补充两个例子,比如人们管别人写得很好的作品叫‘大作’,在古代还有问候别人姓名时‘尊姓大名’的说法”,说话的是一位很爱学习的男孩子,他的回答博得了赞同的响应。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我始终微笑地看着他们,听着他们激烈争论。有几次我想示意他们停下,要在以前我是不会允许他们在课堂上如此“放肆”的。但是,今天我忍住了,我看到了学生们跃跃欲试想说两句的样子;我看到了聚精会神专注倾听别人发言的神情;我也看到了“战战兢兢”害怕我制止这混乱场面的担忧。于是我“放任”了,我的“放任”使我看到了孩子们别样的一面。可爱的孩子们,讨论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开始用具体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聪明的孩子们,讨论的见解越来越独到,开始挖掘“大“字的深层含义。

此刻,我再也按捺不住了,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使讨论在“合法化”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孩子们,一个‘大’字它的意思是非常多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看一看它都有哪些方面的意义?你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查阅老师以前补充的材料。”要求一说完,学生立刻着手查阅与讨论。你会听到刷刷刷的翻书声,你会听到沙沙沙的写字声,你也会听到小组成员凑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议论声。等时间差不多了,我示意孩子们开始交流分享。

首先发言的是“清新小组”,小组代表说:“以前老师给我们讲过,‘大’字是个象形字,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它的本义是表示‘大小’的‘大’,用来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如‘大军’、‘大量’等。”“书法小组”的代表说:“在人们取名时,有的老人给孩子起名‘大勇’、‘大猛’、‘大刚’等,我们小组觉得在这里‘大’是‘很’的意思,体现了老人对子孙后代的期待。”“啊,真是这样的。”他们的发言立即引来了一片同意的附和声。慢慢地讨论的声音在减弱,我知道该我“出场”了。我看了看因发言激烈而显得异常兴奋的学生说:“孩子们,‘大’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我出示了‘大’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大’字字体的演变:

《说文解字·卷十》“大部”认为: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大”字的字体像一个“正襟危坐”的人,利用姿势和视角表示身份[2]。所以,在古文献中有时“大”字用在前面表示人的身份,表示对人的敬称,对人的称赞。如:

《论语》“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因为,这个问题他们充分讨论过了,他们都动脑进行了思考。“同学们,你们来读一读这两个题目。”说着,我板书了“大禹治水”和“禹治水”这两个短语,学生一读立刻有很多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从他们的发言中我意识到他们已经读懂了语言中词语搭配的对称美,读音上给人的美感这些更深一层的问题。我又让孩子们翻看了词典,了解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字的意义及例词等,孩子们会心地笑了。

在这堂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发表了看法,我们几乎穷尽了“大”字的意义,不经意间孩子们涉及了传统文化、字理分析、民俗民风等。

在他们热火朝天的议论中,我成了一个“多余”人,课堂是他们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新课改一再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放手了,把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讨论中尽情演绎精彩。

但是,放手不等于放纵,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出来,“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中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3]。我们有时是将学生拉回到讨论的话题上,有时是帮助学生梳理零散的观点,有时是将学生思维的碰撞提升一个层次。只有合理放手,适时引导,学生、教师才能够共同奏响有效课堂的乐曲。

[1]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郑贵枝.浅谈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A].青年教师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大禹孩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