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4-02-09
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 姜天一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黑龙江省现有军民融合产业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面临的问题,从规划设计、机制完善、项目推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建议。
军民融合 产业化
一、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基本情况
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对于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强大牵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产业发展环境及覆盖领域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军工科研大省,全省共有军工单位和民品配套单位近50家,其中大型军工集团12家,省内有多所国家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队伍,长期与各大企业集团开展多方面的科研生产合作。在国家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为该省充分利用国防技术发展地方经济奠定了一定的科技和工业基础。
黑龙江省现有军民融合产品主要涵盖了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铝镁合金材料研制与生产、电碳制品制造、航空发动机、航空辅助动力装置、直升机传动、航空机电产品、航空动力基础研究、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研究、高低速风洞实验技术研究、焊接技术研究、航空炸弹、压力容器、专用汽车、化工设备、大口径炮弹科研生产、重型装备制造、轴承制造、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制等不同领域,大部分军工单位集中在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位置相对集中,密集度比较高。
2、产业园区情况
黑龙江省拥有军民结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位于哈尔滨市南部哈南工业新城,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82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积为7.59平方公里,正在建设面积为9.93平方公里。新规划面积为13.3平方公里,按项目类别分两个区域集中建设,分三期组织实施,一期工程5.4平方公里,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期工程重点做好物流服务区和省工业设计研发中心及融资服务和配套服务区。三期工程为军民两用成果双向移区,重点满足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持续发展需求。园区的建设工作由黑龙江省工信委和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的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负责指导开发区规划建设、政策资金扶持决策、重大项目引进等工作。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工信委,成员由省工信委、哈经开区管委会有关人员组成,负责落实建设规划、制定推进计划、组织引进项目、管理建设资金、协调相关问题等。2012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工业增加值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52亿元。
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齐齐哈尔宾高新技术开发区、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哈尔滨深港产学院基地、哈尔滨广瀚科技创业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黑龙江省开展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国防科技工业初步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军工发展自成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及其配套任务相对封闭,民品单位参与不足等问题。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范围较窄,对国民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融合程度不高。
1、黑龙江省军工企业多属于国家军工集团的分公司或分院所,在体制上受军工集团管理,包括主要产品型号、经营指标等均由集团下达,各企业自主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各单位与省内政府部门沟通联系较少,对省内扶持政策和项目申报流程等不够了解,信息渠道不通畅。
2、军转民企业现有民品存在着“散、弱、小”的问题。企业受产能影响,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民品产能很小,军民品结构比例不科学,尚未形成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和支柱民品,民品生产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加之军工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大,管理成本较高,一方面导致了民品的成品率低、生产周期较长,一方面也导致了民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此外,军转民企业受管理体制的影响,面对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较高的价格、较长的交货周期、较弱的市场适应能力都严重影响了民品的市场竞争力。
3、军转民企业利用已有军工科技成果通过孵化器落地实现产业化,这一过程困难重重。首先,军工企业对已有军工科技成果的挖掘不够,军用技术的产权归属不明确,成果的筛选评估及解密机制不够完善。如何筛选出适合转为民用的军用技术又不影响国家安全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现有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劣势,部分好的科技成果和项目都被吸引到省外。
4、军民融合企业民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匮乏,从事民品科研的人数较少,综合能力不强,研发实力薄弱,科技发展后劲不足。黑龙江省地处偏远,观念较为落后,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军民融合企业科研人员在薪水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才储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家人才和业务领军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需求。
三、对发展黑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建议
1、从省内顶层推进,统筹安排,注重战略规划。黑龙江省应尽快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将国防经济纳入到地方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打破部门、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制定并细化激励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障军民融合产业规范发展。
2、注重机制运行,统筹协调管理,加大对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探索并建立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建立黑龙江省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目录,积极宣传落实已经出台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现有的军工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帮助军转民企业寻找并开拓市场。
3、以政府突入为杠杆,扶持重点项目。政府对收集的成果和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加快引进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带动增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设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焊接技术等军民融合产业。
4、加强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哈尔滨市军民结合产业园区优惠政策环境,多层次、多领域对外招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吸纳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军工科研院校及军工集团所属科研院等单位进行项目合作。鼓励企业入园发展,形成新型军民融合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利用民间资本、银行等多渠道融资,为企业融资注入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物流等各类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增强产业聚集发展、规模发展的能力。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造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要不断优化科研人员结构,培养、开发创新型技术人才,利用年薪、期权、股权、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防止人才流失,满足军转民企业发展民品的用人需求。
姜天一,黑龙江省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