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4-02-08冯峦FENGLuan

价值工程 2014年16期
关键词:毕业生制度大学生

冯峦 FENG Luan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 226011)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226011,China)

1 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特征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 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一方面,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现象也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有用人单位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等都列入招聘条件,甚至把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及家庭背景都列入选择条件。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和单位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求职者的才干来招聘员工,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1.2 低端制造业成就了现有的就业模式 有的专家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处于底层地位,在世界经济运作中仅仅是粗放型的基础生产,缺少了很多经济环节。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大规模地停留在低端产品上的现象而言的。低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缺少经济环节,不需要中高级人才,也不能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就成了低端产品制造的主力军,充其量他们大都以临时工的身份工作,同工不能同酬,付出和收益不能成正比,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只要工资待遇稍微好点的单位出现,就会大批跳槽,他们顾及的是眼前利益,用工荒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民工荒”更凸现的是,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有调查显示,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情况比较严重。而城镇失业人员普遍年龄比较大、技能单一,再就业比较困难。同时,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新的失业。

1.3 自主创业举步维艰 现在很多人提倡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并非很容易。很多人创业都是从中小型企业开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这些政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现在存在的一些高税负和乱收费的现象,阻碍了很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多数经营的都是小成本的生意,利润小,各种的税负、收费和罚款,使得他们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在这些中小企业创办的时候,需要打通多方的关系,交纳各种费用。长此以往,很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都会因为生存不下去而倒闭。

1.4 教育观念必须和社会需要形成一致 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义,仍旧是“精英”人才,应该从事所谓“精英”岗位。有评论指出,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在教育观念上,只去培养大学生,不培养技术型的工人,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做脑力劳动,而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这造成整个社会观念出现了问题。如果想让大学生做出观念上的转变,社会就必须先做出转变,高校教育与此分不开的。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和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如果从高校走出来的毕业生本身素质不高,又不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符合,在就业上就会出现问题。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就业难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无业可就。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社会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从现在就开始,不能把问题越积越多,否则长此以往,就业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还会有加重的可能。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做到以人为本,考虑求职者的实际需求,给人们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2 对就业问题与就业制度的对策

毕业生就业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不是孤立于社会制度系统之外的,其运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响。如政府的公务员制度、编制制度、企业的用工制度等。所以,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切不可单纯认为是学校的事或者学生的事,它涉及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2.1 完善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 社会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从用人制度来看,国家的用人制度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人才制度,否则将会产生制度基础的缺失或衔接缺位,形成个人收益与组织收益的长期矛盾,为部分人“搭便车”、“拉关系、走后门”提供可能,从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政府是制度行动和进行变革的首要力量,因此,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

2.2 加快立法,完善制度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就业需要法制来维护。虽然我国陆续制定了一些《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于当前的就业问题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约束。虽然在《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和工作在招工的时候,会对性别、年龄、身高、长相、气质等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我们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制度环境,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显得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应有所创新,建立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

但大多数失业者文化水平低、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或对自身职业能力缺乏了解,或心理脆弱等,低层次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而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他们迫切的求职需求难以满足,导致穷富差距不断拉大。

就业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不是孤立于社会制度系统之外的,其运行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影响。所以,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减少“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现象的发生。我们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时,应充分认识就业市场的特殊性,把握各级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等多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只有多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全新的就业系统和就业机制。

[1]黄梅.我国劳动就业的社会与制度环境分析[J].人民论坛,2011(5).

[2]赵月华.制度完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4).

[3]沈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当代青年研究,2005(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制度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