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销售女王” 转型“技术控”
2014-02-08支点
《支点》记者 罗 乐
董明珠:“销售女王” 转型“技术控”
《支点》记者 罗 乐
销售出身的董明珠,如今挂在口边的名词是技术创新。在她看来,无论任何时候,产品和技术能不能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格力中央空调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的最新广告片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现身其中。这位房地产大佬在片中对董明珠说:“听说中央空调不用电费?我每年可以节省电费十亿!”王健林的此次出镜,让市场对格力与万达的合作前景猜测频频。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王健林在董明珠和雷军的那场“10亿豪赌”中站在了雷军这边。
虽然格力与万达“强强联手”的战略规划尚不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健林的出镜足见格力作为“中国制造”的市场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造就,和一个女强人息息相关,她就是“格力女王”董明珠。
从“走过的路不长草”的底层销售,到创造整个格力电器1/6销售业绩的销售狂人,再到如今在格力的第一把交椅上思考“中国制造”,董明珠总是处于公司发展的风口浪尖。如今,面对互联网的冲击,董明珠坚持“传统”的底气,则来自于她对格力技术创新的自信。“模仿别人能创造价值,但是价值的体现是不完美的。真正体现价值的,是做出独一无二的东西,能够改变别人,让别人跟随自己。”
从“黄埔军校”到“西点军校”
如果说以前的董明珠只要提到“销售”就熠熠发光,那么现在,“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她新的口头禅,用她的话说,她在用“第五次工业革命”的高度在要求格力。
“2000年之前,格力没什么核心技术,压缩机都是从日本进口。我曾开玩笑说,我们过去的空调只是比风扇好一点的‘冷气风扇’,用的都是日本淘汰的技术。”董明珠说。2001年,格力高管东渡日本,向日资企业寻求购买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却遭到对方的拒绝。这盆冷水激起了格力的民族自尊,自此,格力电器开始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道路。董明珠掌舵格力后,更是把“工业革命”的思想融入格力,仅2012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40亿元,这是中国家电行业企业中最高的科研投入。目前,格力电器已经拥有4个研究院、5000多名技术人员。
“去年,美国的开立、约克(美国大型空调制造厂商)在格力挖走了30个人,这是对格力技术的肯定,标志着我们企业有竞争力。格力已经从‘黄埔军校’变成‘西点军校’了,我们在为世界家电行业培养人才。”董明珠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每年我们都有许多人被挖走,但是我们一直有新技术出来,一直坚守行业的领头羊地位。”
2013年,格力发明了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这种空调可以将光伏电直接转换为空调运转所需的电能,简单地说,这种技术能够将原来的压缩机变成一个发电机,而空调发出来的电,还可以进入城市电网去收费。按照董明珠的推算,这种空调大概4年就可以通过节省电费收回成本,而空调的使用寿命是25年。
在家电行业,这可谓是一项技术的革命,因为即使是光伏发电厂,都需要通过许多变电环节才能实现电能的转换使用。但苛刻的董明珠认为,这仅仅是一项技术升级,格力的技术创新,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她说,“既然德国能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我们能不能来一次跨越式发展?我们应该提高到第五次工业革命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自己,那么企业就肯定有竞争力。”正是这种对技术创新的坚定,格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地:赫兹技术、双级压缩机、变频直流离心机……这些创新中,不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一至高荣誉的创新科技,但董明珠只是用了一句简短的话来总结:“如果我们满足了,那今天领先行业的就不是格力。”
大数据时代不是“腾云驾雾”
董明珠对于技术的坚持,源自于她对实体经济转型的见解。
去年沸沸扬扬的“10亿豪赌”,许多人认为董明珠“轻敌”了,认为她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死磕”。但事实是,董明珠并非没有“互联网思维”,而是她拥抱互联网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在董明珠看来,对于制造业而言,互联网的价值在于能够提升企业效率,而非通过新的营销模式创造价值。
“互联网实际上有提升企业效率的作用。比如,格力电器可以实现对全国所有中央空调的远程监控,消费者不知道该不该换,我们可以通过自身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远程监控产品质量。互联网用在为消费者服务上,就不单单只是一笔简单的买卖。”
董明珠这样表达自己的“互联网思维”,“我们只忠于市场,市场需要我们做线上,我们就做线上,需要我们做线下,我们就做线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底线思维,那就是守住质量的底线。”她补充说,质量不单单是指产品的质量,还有服务的质量。
其实,就这一点而言,董明珠和雷军的“互联网思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一切以用户为核心。具体到如何实现,董明珠说:“虽然这是互联网营销的时代,但最终决定输赢的还是技术和产品,格力电器有5000名非常专注的年轻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人使格力难以被超越。只要是消费者需要的,就是格力要做的。”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雷军的言论——小米的核心是用户。不过,两者的差异在于,董明珠认为产品优先,雷军则把与用户的互动放在第一位。
在董明珠眼中,和雷军的赌局不是单纯的数字就能够判断输赢的:“关键是看他们能不能像格力一样,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某一天,全国的制造业都不给小米供货了,它还有机会吗?”
的确,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场对赌并没有输赢,两者都有理由相信自己会赢。对于雷军,征服市场就是赢家,而对于董明珠,能够征服产业链的,才是赢家。
今年,董明珠为自己定下了5年将格力产值翻番的目标,这对于一个千亿级企业而言并非易事。面对业界的质疑,董明珠有自己的想法,“格力要做大,和市场竞争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格力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决定了,我们的消费群体在更新购买产品的时候,会继续选择格力,只要保证技术和质量,这个市场没有天花板。”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董明珠对实体经济转型做出了这样的建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督促我们提速,而不是让我们腾云驾雾。实体经济不能飘起来,依然要脚踏实地,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就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取得成功。”
力推“中国制造”
对于董明珠而言,“该干的事情”太多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力推“中国制造”,当然,实现的方式依然离不开技术创新。
董明珠说,在中东和一位格力经销商的谈话,里面的有些内容让她觉得特别难受。“他告诉我说,格力空调非常好,我们卖得也很有干劲,但是我们很辛苦,因为格力是‘中国制造’,如果能够搬到泰国制造,我们会觉得好卖很多。”董明珠回忆。
她用“纠结”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中国是一个世界强国,但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制造’不能得到世界的尊重?”
这种“纠结”不止一次困扰过董明珠。就在去年,格力召回了在欧洲的225万台除湿器,原因是有客户因除湿器的安全隐患将格力告上法庭。董明珠解释了这次召回事件,“国外的用户,把除湿机安装在密闭的地下室,一天24小时运转,用了七、八年不停歇。电器也是需要休息的,按照正常的电器使用寿命,这个产品早在三、四年前就应该更换。”她又说:“不过我们没有解释,因为在用户购买产品时,我们没有交代清楚产品的使用寿命,这是我们的问题。另外,这也给我们的产品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全部召回,是要建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她说,“制造业不能用商业精神,也就是赚多少钱来衡量企业的发展,制造业必须要有工业精神,这样才能够持续,才能够赢得世界的信任。”
“想要打动世界,唯有靠优秀的品质和领先的技术。”董明珠说,“少说空话,长期作战,要耐得住寂寞。”
“我永远是对的”
“耐得住寂寞”很好地诠释了董明珠执着的个性,曾几何时,一句“我从来就没有失误过,我从不认错,我永远是对的”的“狂言”,让她贴上了“强势、独断”的标签,而坚守这种“强势、独断”,对于董明珠来说,就是要耐得住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董明珠的自信,来自于十几年来从无失误的正确决策,来自于她对格力的每一滴心血。虽然“董明珠为格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一个普遍被认同的观点,但个中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是对儿子的疏于照顾,还是和家庭的紧张关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都是足以觉得委屈甚至心碎的理由。
“当我走到现在的位置,我觉得我对社会有责任,这是大爱。”董明珠的这句话,说得有些艰难,随即,她又变得明朗起来,“我的决策,基于企业能否对社会有贡献,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愿意干,这是让我在市场中保持清醒头脑的原因。”
这的确是董明珠“独断”的理由。其实,这种行事原则,早在董明珠还没有当上格力董事长时,就已经在她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上体现出来。
当时,董明珠还是朱江洪的属下。一位由朱江洪引进公司的同事在工作上出现了问题,董明珠当即将他通报批评并罚款,还降了他一级工资。“这些事情都是在没有向领导汇报的情况下做的。”董明珠说。后来,朱江洪把董明珠叫到办公室,批评她为什么要降工资,董明珠只说了一句话,“因为我的权力范围只能降他工资。”
董明珠坚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正能量”的传递需要从领导做起。“我想要弄几个亲戚进公司,甚至给企业找个上游配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也不会有人说我。但是,这会让企业内外都认为,格力是一个靠关系运转的企业,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这会让员工无法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董明珠说,“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企业风气不正,那么搬运工都会因为一瓶矿泉水而决定先给哪个客户送货。那么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无从谈起。”
不过,“独断”的董明珠并非真的独断,“我喜欢能发出声音的员工,如果不能够表达对企业决策的看法,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董明珠说,在寻找企业发展的具体方向时,她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正确不正确,不是自己说了就能算的,很多事情需要集思广益。”虽然这句话和董明珠一贯的论调截然相反,但她解释说,“在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我是会妥协的。”
强烈的原则性,让董明珠在外界看来,几乎“没朋友”。但董明珠说,“朋友的定义,就是能够支持我。我的产品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我觉得就很满足。”
叱咤风云的“格力女王”,一直以“对社会有所贡献”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种奉献精神,让她一直由于不能给家庭更好的照顾而缺失了另一种存在的价值。“我和家庭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我不离开格力,就永远无法缓和。”董明珠说。
“我并不是一定要在格力才能够实现我的价值,我如果能够把孙儿带好,那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董明珠不由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