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4-02-07陈朝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普通型危重口病

陈朝

(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

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陈朝

(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及门诊体检儿童各70例,以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前白蛋白、原子吸收法检测红细胞锌水平。结果手足口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足口病组危重型患儿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P<0.05),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普通型(P<0.05);患儿经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死亡,患儿出院时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前白蛋白浓度高于入院时水平(P<0.05)。结论观察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

手足口病;D-二聚体;前白蛋白;红细胞锌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病毒类型以CoxA16和EV71型为主的一种常见传染病[1],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严重时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而死亡。目前临床上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病因、治疗方法及护理,对患儿营养状况、凝血功能变化的监测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对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及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变化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3年10月期间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手足口病组),手足口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均依据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2]。70例患儿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3.97±1.13岁;分为普通型患儿54例、危重型16例;病程5~14d,平均5.68±2.18d。选取同期门诊进行幼儿园体检健康儿童7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7岁,平均4.34±2.0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手足口病组患儿在入院后第二天清晨及出院前一日清晨、对照组儿童在当日体检时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4ml,其中2ml加入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内,置于离心机中以3500r/min转速离心10min,取得血浆标本,以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仪器为BE COMPACT X,试剂盒购自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前白蛋白(仪器OLYMPUS AU-400,试剂盒购自ORION DIAGNOSTICA公司);剩下2ml加入含有肝素锂抗凝剂的试管内,以原子吸收法检测红细胞锌(仪器为博晖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试剂盒购自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上具体操作全部根据检测试剂盒操作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手足口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x±s)

2.2 普通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组患儿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手足口病组危重型患儿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浓度低于普通型,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2普通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组患儿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x±s)

表2 普通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组患儿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x±s)

2.3 手足口病组患儿治疗前后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患儿经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死亡,患儿出院时D-二聚体浓度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前白蛋白浓度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手足口病组患儿治疗前后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比较(x±s)

3 讨论

手足口病具有病情进展快、危重型患儿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3]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发生脑干脑炎后会刺激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的发生,此时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儿茶酚胺的释放还会对刺激外周血管收缩,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病情发展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生长激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多,酸性代谢产物明显增多,容易出现缺氧、酸中毒。D-二聚体为凝血功能紊乱监测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作为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至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出现D-二聚体的异常,可能正如有些研究认为的那样[4],是在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炎症因子改变了血栓形成之前内皮细胞的纤溶能力,导致了其出现异常,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加重则这一变化更为严重。血浆前白蛋白则为负性急性时相蛋白,对机体在内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清除能力;锌在人体内可参与多种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在内分泌、免疫、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均不可缺少,锌缺乏则会出现免疫功能受损。

张水路等[5]学者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早期即可出现D-二聚体的升高,而且血浆中含量越高则患儿预后越差,在患儿病情控制进入恢复期后D-二聚体水平会逐渐下降,提示D-二聚体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王军华等[6]学者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浆前白蛋白变化,结果显示如在机体应激状态发生后的6~8h即可出现血浆中的前白蛋白下降,在病情恢复期逐渐恢复正常,认为前白蛋白的下降是机体出现缺氧等时为了清除毒性代谢产物。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尤其是危重型患儿D-二聚体及血浆前白蛋白、红细胞锌水平则变化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还显示患儿在经过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会明显下降,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则升高,但是红细胞锌升高不明显。以上提示监测D-二聚体、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均有助于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尤其是危重型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血浆前白蛋白及红细胞锌水平低于正常儿童;随着病情好转,D-二聚体下降、前白蛋白升高,锌水平恢复较为缓慢。观察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血浆前白蛋白和红细胞锌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

[1]陈玉红,黄秋艳.宜春市2010年至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613-615.

[2]陈炎,陈亚蓓,陶荣芳.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解读[J].世界感染杂志,2010,10(3):104-108.

[3]陆国平,李兴旺,吕勇,等.危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5(3):217-220.

[4]陆海燕,陈洁,石海矾.手足口病患儿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25-826.

[5]张水路,宋春法.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预后评估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119-1121.

[6]王军华,刘胜,何杰书.血糖、外周血白细胞及血浆前白蛋白水平对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12,6(6):598.

R446.11+2,R512.5

A

1674-1129(2014)04-0458-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4.036

2014-04-04;

2014-06-09)

猜你喜欢

普通型危重口病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周大勇从湿论治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