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华岩寺建筑群及其保护修复
2014-02-07侯博慧
陈 蔚,侯博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重庆华岩寺建筑群及其保护修复
陈 蔚,侯博慧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华岩寺保护修复项目属于重庆“千年寺庙”保护修复项目之一。作为重庆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岩寺是重庆佛教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华岩寺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建筑单体、园林环境的调研分析以及综合价值评估,以达到“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为目的,提出科学的、合理的保护规划及修复方法。
园林寺庙;价值评估;保护规划;保护修复
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巴蜀,在成都富庶之地发展后,逐步由水路东渐重庆地区,佛教建筑也以长江为轴线开始在重庆各地区发展成熟。由于群山环绕,山中建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重庆地区佛教建筑别具特色,现存多座古刹名寺,如北碚缙云寺、潼南大佛寺、梁平双桂堂、渝中区罗汉寺、九龙坡华岩寺等。华岩寺属佛教禅宗,接嗣于四川梁平县双桂堂破山大师。其作为园林寺院,年代久远、佛教历史内涵丰富,是重庆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华岩寺的特色研究及保护修复,形成的一套方法,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重庆地区的历史建筑及佛教文化。
1 历史概述
华岩,即华岩洞,位于大老山麓,距城西三十里,即在现九龙坡区华岩乡大老山。其原名华严岩,“华岩,即华严岩之略称”[1]。因洞中雨时涧泉飞溅,其状如散花,得名“华岩”,华字通花,华岩即花岩,其后寺因洞华岩洞而得名。
华岩寺(图1)始建年代无确切可考,相传始建于唐宋,经历代扩建翻修至今已绵延三百余年。寺庙起源于华岩洞口,依洞建庙。康熙年间,曾受训于破山祖师的圣可和尚,信徒皈依者“如水趋壑”,然而其苦于华岩洞狭小,时有碎石落下,不适于众人参拜礼佛,意欲离去。杨继芳为挽留圣可和尚“遂舍大老山场少分田园山林为开辟地,久而聚众几半千人。复舍万家沟、石牛岗田地山,以供广众,渐渐修砌,遂成伽蓝”[2]。华岩寺规模宏大,其状盛世。邓迪在《华岩寺众僧塔记并铭》称其“崇山石橙,修竹茂林,与诸刹争胜”。后道光、同治年间,均相继维修扩建,该寺院现总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8000多m2(不含1994年后的新增建筑),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西南十大禅林之一。
图1 华岩寺整体鸟瞰图
现华岩寺分大寺与小寺及接引殿,大寺之殿堂建筑系传统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大寺东北为接引殿(图2)等建筑群,小寺即华岩洞(图3),与大寺隔湖相望,为华岩寺祖庙。
图接引殿牌坊
图3 修复中的祖庙
2 华岩寺建筑群特色探析
2.1 华岩寺建筑布局特色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布局上基本承袭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前后分布形成中轴线,其他配殿厢房围绕形成若干院落空间。汉传佛寺在地形复杂的重庆地区汲取了地方性传统民居的建筑经验,在中原佛寺平面布局上有所突破,让标准的布局衍生出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包含天井院、台地院、台阶院、吊脚院等山地院落的三维立体院落环境以及主轴与辅轴结合的多轴线灵活空间,甚至沿山崖形成横向轴线的布局。
华岩寺(图4)作为重庆山地寺院的典型代表,中轴线上包含台地院、台阶院,中轴线两侧多个天井院落空间,空间丰富多变。华岩寺大寺位于缓坡之上,坐北朝南,主轴三进院落,按中轴线对称,逐层抬升(图5)。入口天王殿与大雄宝殿间形成第一个院落空间;大雄宝殿与其后的藏经楼间形成台阶院(图6),藏经楼位于19级台阶之上,更显壮观肃穆;藏经楼之后的禅堂形成独自的幽静小院,为僧人修行打坐之所。主轴两侧分别为观音殿、药师殿、罗汉堂、祖师堂、厢房等其他功能性房屋,形成10余个大小不同的院落或天井,错落有致(图7)。
2.2 建筑单体特色
图4 华岩寺总图
图5 华岩寺大寺主轴剖面图
图6 台阶院
图7 天井院
华岩寺大寺主轴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禅堂,罗汉堂、祖师堂等建筑位于其周边,观音殿、药师殿则为第一进院落的厢房。建筑主体为明代遗构,清代及后期又部分扩建或者修复,终成现今展现的风貌。华岩寺大寺主要殿堂建筑间均有连廊连接,殿前均有檐廊,故而可做到落雨而不湿鞋,整体流线畅通,贯穿始终。
天王殿,兼做山门,屋面形式为滚脊与悬山顶勾连搭,抬梁式结构,面阔5间,进深4间。
穿过天王殿,即为大雄宝殿(图8),其建于康熙二十年,为重檐歇山式,宝瓶顶,覆黄色琉璃瓦,两层檐下分别悬匾“法界庄严”、“大雄宝殿”。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四方形或八角形石质立柱,面阔5间,进深4间。副阶周匝,廊顶设卷骨棚,廊柱檐下均设有撑弓,雕刻生动,廊柱穿枋间皆有云纹状驼峰。大雄宝殿作为主要殿堂,殿内主要承重石柱高14m,内部空间宽敞高大,给人崇敬肃穆之感。建筑整体雄浑宏阔,檐口翼角弧度优美,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图9)。
图8 大雄宝殿
图9 大雄宝殿断面图
藏经楼(图10)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嘉庆十四年重建,至1927年又大修。藏经楼为两层阁楼式建筑,重檐歇山式,正脊宝瓶,覆小青瓦屋面,面阔5间,进深3间。一层方形石柱础,青砖砌筑的方形立柱,砖面模印阳文“民国十六年”及“华岩寺造”。亦设前廓,廊柱间施雀替,两侧厢廊设石基至藏经楼二层。藏经楼四方皆有天井院落,其殿左右各一长方形天井,殿前与大雄宝殿形成台阶院,殿后与禅堂围墙又围合成一横向长方形天井。
禅堂(图11),又名讲经堂,位于藏经楼后一独立小院内。小院布局前为围墙,左右两侧为厢廊,并各通过一条甬道与大雄宝殿经楼相连,厢廊另一端为登临禅堂的踏道。禅堂为清代建筑,单檐悬山顶,内部构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面阔5间,进深3间。石质圆柱础,亦设前廊,石质八角形廊柱,素面台基。
图10 藏经楼
祖堂、罗汉堂两殿分别位于禅两侧,形成两个结构相似的独立小院,设前廊与禅堂相通。其均为清代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悬山顶,小青瓦,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抱鼓式柱础。罗汉堂左右稍间被后代改造为石朝门。
图11 禅堂
观音殿与药师殿位于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左右两侧,两殿系清代建筑,结构相似,均为单檐悬山顶,小青瓦,抬梁式结构,石质方形立柱,设前廊,面阔5间,进深3间。
2.3 寺院园林特色
寺庙园林随着佛教建筑的大量兴建而出现,与佛教建筑的儒学化、世俗化一样,寺庙园林更多地追求的是世俗园林的畅情舒怀而非宗教意味。重庆地区佛教建筑多处于自然山水之中,其园林结合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境界和“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更倾向于自然景观的展现。
华岩寺是重庆地区典型的山地园林佛教寺院建筑群。园林布局采取以主体建筑群为中心,自然景观居于其以外的手法。建筑群内部景观以天井、庭院为主,辅以香炉、花草、放生池等小品。建筑群外围的园林景观以自然山地湖泊为主(图12),依山傍水,四周茂林修竹(图13),风景秀丽,素有“华岩八景”,即“天池夜月”、“柏岭松涛”、“远梵霄钟”、“疏林夜雨”、“双峰耸翠”、“古洞鱼声”、“曲水流霞”、“寒岩喷雪”。八大景观环抱全寺,庙宇掩映于参天古树与翠竹丛林中,苍松翠柏,宛如佛国仙乡。戊寅年于殿宇之外,又建一“旷达心智、怡悦神思之所”,谓之“旷怡亭”。据《华岩寺志》卷二释宗镜大师所云其“居于园中最高处,可以远眺四围诸山”,可观日出云雾开朗、夕阳白鸟归巢。亦或静坐亭上,观穆穆峰山,听白鸟喈喈,得“旷怡”之情境。
图12 华岩寺沿湖景观
图13 华岩寺景观
3 华岩寺建筑遗产群保护修复的观念与方法
20世纪初期,在国人开始逐步反思传统文化、接受西方文明的大环境下,西方的建筑理论和文物古迹保护观念与方法被引入中国,我国的现代文化保护事业初见起色。传统的“维修、利废”的思想和修缮技术方法被现代的保护观念所替代。历经近一个世纪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观念、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建构成型。
3.1 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
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以原真性原则为核心,强调建筑遗产的可持续性及整体性。
1994年的《奈良原真性文件》中,原真性的要求被定义为8个层次:结构与形状;物品与材质;工艺与习俗;地点与环境;
功能与使用;精神与情感;其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上述组成部分的“时序变化”。
表1 文物建筑现状表
可持续性原则就是要求保护修复活动尽可能的减缓建筑遗产及其环境衰败的速度,坚持合理与适度利用的原则。这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
整体性原则,则是指保护建筑遗产的同时也要保护建筑周边环境,包括空间环境与文化环境。在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中,整体性原则进一步扩展为保护建筑遗产所在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从物质环境的保护延伸到非物质的经济、社会环境的保护,从有形遗产的保护拓展到无形遗产的保护。
3.2 建筑遗产的综合评估
全面的评估有利于建筑遗产保护修复中更好的结合地域、宗教文化特征,尊重本土文化情感的需求,充分体现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同时,完整全面的建筑遗产评估有利于建立以价值评估为基础的分级保护方法,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
(1)遗产价值评估
“原真性原则”要求建筑遗产保护要以建筑价值评估为指导,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主要包括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华岩寺保存完整,历史悠久,是巴中名刹,其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已成为重庆最大的佛教寺庙,体现了重庆地区宗教历史的发展过程。此外,华岩寺属佛教禅宗,是研究佛教正史、叙史、补史,宗教史的重要一环。
艺术价值:华岩寺主次分明,纵横轴线对称,依地形逐级升高,是礼法观念在建筑实物中的体现。此外华岩寺主体建筑是明代遗构,建筑构件装饰丰富,木雕、石雕分布于主殿撑弓、驼峰、脊饰、吻兽、栏板等各个部位,题材丰富,工艺精美,是研究重庆市宗教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科学价值:华严寺主体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尺度宜人;作为重庆地区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重庆古建筑布局及建筑单体形式研究的重要实例。
文化价值: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多有到访,服饰吟诵,留下的重要宗教题刻题记、绘画、书法、石刻、雕塑、园林景观等不可移动文物及音乐、诗词、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其重要文化价值的体现。
(2)原真性与完整性评估
华岩寺建筑群总体上仍保留完整,现有建筑群和院落基本保留了其历史格局和风貌,延续了文物真实的历史信息,能够准确反映历史格局和功能,真实性较好。但部分建筑因修复年代技术、条件等制约,修复后的建筑失去原有风貌和古建法则,对其原真性有一定的影响。
华岩寺的格局、主要建筑和价值载体基本上保存完整;空间和视域范围受到历史朝代的几度兴废,局部历史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文化层面上,保存完整的华岩寺能清楚地反映我国佛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原貌,是展现重庆传统思想与佛文化发展的完整历史场所。
图14 华岩寺保护区划分
(3)建筑保存现状评估
华岩寺建筑群现存文物建筑15座,建筑基本形制保存较好,局部构件等有所损毁。对其现状及附属文物状况评估如表1。
3.3 建筑群及环境的分级保护规划
(1)“原真性”原则指导下的核心保护区划分
核心保护区包括以华岩寺边界所属的围墙以内,占地面积3.79公顷,主要包括华严寺上寺、下寺、接引殿等历史建筑。核心保护区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尽量避免对文物建筑原真性有破坏的行为。保护规划要求,区域内严格保护历史上华岩寺逐步形成的空间形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要素(包括建筑、街巷、遗迹、古树等)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建筑则须保护其格局和风貌,恢复历史环境原有的场所特征,改造或拆除现有与历史文化保护无关、对风貌影响较大的建构筑物。
(2)“整体性”原则控制下的建设控制区划分
建设控制区北至围墙外160m处,东至上界内环高速内侧,西至华岩湖,南至景区北部环道,面积12.28公顷。建设控制区在核心保护区的基础上,将与建筑群有直接联系的寺院景观环境囊括在内,充分体现建筑遗产保护的完整性。
建设控制区保护规划要求,区域内除保护、展示工程之外的任何建设工程,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其它建设工程的,应符合文物保护专项规划要求,并经相关文物部门的批准;拆除、搬迁危害华岩寺安全或影响景观风貌及建筑空间格局的建、构筑物;保护、展示及辅助设施的位置、规模、形式、色彩等需与华岩寺整体环境相协调;保护受“风水学”、“等级观念、礼乐思想”等影响的历史建筑与周边景观环境及文化环境关系。
(3)“可持续性”原则引导下的风貌协调区划分
建筑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减缓建筑遗产及其环境衰败的速度,保持合理及适度的利用,这是“可持续性原则”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即在主要的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内与现代城市空间之间预留适当的缓冲区域,防止城市建设对建筑遗产保护区域极度的侵占,缓冲区域允许其合理与适当的开发利用。此缓冲区域即被划定为“风貌协调区”。
该课程不像食品微生物检验类课程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接种等实训操作,因此教师大都在课堂讲授,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
风貌协调区范围西至龙门镇景区,东至上界内环快速路外侧30m处,南至半山环道,北至大件路与建控区间的闭合范围。保护规划要求,该区域内应控制各类建设,对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必须在建筑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以取得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之间合理的空间过渡。
通过对保护区的划分及分级保护规划,全面完整的保护华岩寺的历史建筑、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体现建筑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的实际可操作性。
3.4 建筑单体的保护修复技术做法
华岩寺历史文物15座,其形制基本完好,但在长期的历史更迭中,部分文物建构筑的基本构架、瓦作、装饰等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与本初的风格或建筑形式不符。建筑单体的保护修复即是在历史资料和现状考证中,恢复历史建筑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风貌。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主要包括建筑地面及屋顶工程、木作工程、石作工程、墙体及墙面工程以及油漆彩画。
(1)地面及屋面工程
地面工程分为室内地砖铺墁、室外地面铺面、木地板、条石踏步、台基。室内清理后期人为加建的水泥地面,找平夯实基础,夯实其余素土,夯实地面,使用与原地面同材质、同色泽、同尺寸的青石按横向对齐,纵向错缝的方法;补配所有室内外被拆除和更换破碎严重的石地板;将室内损坏较为严重的木地板,根据其原有尺寸选用杉木更换腐蚀较严重的楼板。对于台基、条石踏步,应清理台明四周,按原形制、同材质的青石,找平基础,夯实后归安位移、错位的踏步石。所有石料必须六面齐整,表面纹饰必须与原构件相一致,合缝平稳,用白灰浆垒砌并灌溉,外用油灰勾缝。
华岩寺中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观音殿、禅堂等在后期被改造为黄色琉璃瓦屋顶,与建筑本身的性质不符。保护修复中,将现有的黄色琉璃瓦全部揭瓦更换为小青瓦。为保护建筑安全,增设屋面防水层:椽子-10厚木望板-自粘式防水卷材-钢丝网-挂瓦条-盖五露五小青瓦。残损瓦件(含沟头、滴水)订烧复制后回瓦;局部挑顶翻修,正脊、围脊、垂脊按原有式样修缮恢复;残损翘角和宝顶(中堆)修缮复原。
(2)木作工程
对建筑木构架进行全面的检修,根据木构件——梁栿、椽子、檩条、木柱的受损程度制定不同程度的修复施工方案。对于劈裂(干裂)木构件进行裂缝修补,加固;对变形构件和节点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对糟朽、虫蛀木结构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和更换、修补;补配缺失构件;修正和修复残损的隔扇窗及隔扇门。
以屋顶构架为例,揭取瓦顶、椽望后,检修梁架。梁架构件未发现较大的裂缝、糟朽等现象,固仅进行简单的归安拨正即可。但若发现有劈裂的梁栿、托脚等能用铁活加固的,尽可能地加固。劈裂十分严重的,如:裂缝长度大于构件本身长度的1/ 2或顺纹裂缝的深度和宽度超过其构件本身截面1/4的,均严格按原尺寸复原并在其隐蔽处用墨书写更换的年月,做到可识别性。
(3)石作工程
对于石柱、石墙等表面污损、风化、生物和人为破坏等部位,应先对表面污损、风化起酥层和人为后期涂漆层进行清理。针对破坏严重的,按原形制、原材质选择石材进行替换。对局部残缺的选择原形制原材质石材进行修补。最后进行石材表面的加固及防风化处理。
(4)墙体及墙面工程
对于砖墙,应对酥碱砖体逐块剔补。对内外墙面进行清洁,重新抹灰。
夯土墙则需清理表面滋生的生物、污损。对已经出现开裂和坍塌的墙体,按三原原则采取整块挖补,内部加竹筋回填的作法。在修补夯土墙过程中务必要注意支护,防止在施工中对保存良好的夯土墙产生二次破坏。
(5)油漆彩画
将脱漆、褪漆的木构件重新刷饰复原;修补构件上的彩画;对后期建筑改刷油漆进行清除复原;飞罩、雀替、驼峰、窗芯、门芯彩绘及描金工艺进行修缮复原。
4 结语
川东第一名刹华岩寺是重庆现存佛教建筑中规模较大、建筑景观环境保持较为完善的寺院禅林,从华岩洞始,历经各个时代的扩建,终成现今寺、园共融的规模。华岩寺的保护修复要从整体格局的保护逐步细化的建筑单体的保护修复,才能更好的保证华岩寺文物建筑群的“原真性”及“整体性”,保证建筑遗产群的可持续性。
[1]陈蔚,张兴国.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宗教[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注释:
1.总镜法师《华岩寺志序》
2.圣可法师《唯心净土偈序》
责任编辑:孙苏
都是HRB335级钢筋做吊环惹的祸
12 m长的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才刚刚吊起,一吊环突然断裂,吊装队长被掉下来的薄腹梁压住当场死亡。这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但每当与曾一起工作的工友们谈起此事,仍让人感到扼腕痛惜,这件事发生得太不应该了……
事后经现场调查,发现薄腹梁的吊环是用HRB 335级钢筋制作的。为防止制作时吊环钢筋折断或开裂,弯钩采用热弯。我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7.6条规定,预制构件吊环应采用HPB300级钢筋制作。钢筋除必须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变形能力的要求,即构件在外力作用下达到断裂或破坏前具有足够伸展变形的能力。也就是说,构件要具有一定的延性。延性好的构件或结构在断裂或破坏前有较大的变形,这对结构的修复、抢险及减少结构塌毁等均可提供有利条件。钢筋的延性通常以其伸长率及冷弯性能指标来衡量。钢筋拉断后的伸长值与原长的比率称为钢筋的伸长率,伸长率越大,表明钢筋的延性越好。冷弯性能是指钢筋在常温下达到一定弯曲程度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冷弯试验是将钢筋按规定的弯心直径弯曲到规定的角度,通过检查被弯曲后的钢筋是否开裂或断裂来判断合格与否。
因吊环承受直接的动荷载作用,重复作用下的动荷载具有明显的冲击等动力特征,因此对钢筋的延性要求很高。HPB300级钢筋强度虽然比HRB335级钢筋低,但其伸长率相对较大,冷弯性能前者也比后者好。为此我国规范规定吊环钢筋应采用延性良好的HPB300级钢筋制作,以减少和防止由于HRB335级钢筋因延性不及HPB300级钢筋而导致吊环产生裂缝和折断。
热弯钢筋的火焰温度可达3000℃以上。钢筋在100℃以上时,钢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都有所变化,总的趋势是强度降低及塑性增加。当温度为250℃左右时,抗拉强度略有提高而塑性降低。此时的热加工可能导致钢筋产生裂缝而使吊环钢筋开裂或折断。
综上所述,在正常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预埋吊环应采用HPB300级钢筋制作,绝不能认为HRB335级钢筋强度高、"更结实"而误用。
(摘自:《建筑工人》。请作者与本刊联系,即付稿酬。)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uayan Temple in Chongqing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Huayan temple is one of the"millennium temple"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in Chongq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ddhist culture of Chongqing,Huayan templ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Buddhist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ongqing.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assessment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overall layout,single building and garden environ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Huayan temple,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tection plannings and restora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truel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tecting and continuing it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overall value".
garden temple;value assessment;protection planning;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TU29
A
1671-9107(2014)01-0022-07
基金论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217005202005;项目名称:“茶马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聚落与建筑);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1.022
2013-10-21
陈蔚(1972-),女,重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历史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侯博慧(198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