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胜县沿口古镇布局与外部空间特色分析

2014-02-07娟,刘

重庆建筑 2014年2期
关键词:嘉陵江街巷滨水

廖 娟,刘 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武胜县沿口古镇布局与外部空间特色分析

廖 娟,刘 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四川武胜县沿口古镇是嘉陵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其保存完好的布局和外部空间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该文通过对沿口古镇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沿口古镇在布局和外部空间上对山地滨水区域自然要素的朴素性适应,总结了其因此而产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沿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探讨。

沿口古镇;自然要素;外部空间;布局特点;小城镇;市镇规划

0 引言

沿口古镇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处于新县城的西侧。古镇西临嘉陵江,南北两侧是自然山体。沿口古镇最早建于宋代,保留至今的多为明清建筑,曾为县治所在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嘉陵江的水运之便。古镇依山傍水,布局顺应地势,犹如从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古镇,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街巷空间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保存完好的石板街、码头、梯坎、古井、酒作坊、滨水平台等体现了古镇的风貌。古镇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建筑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高低衔接,曲折有致,层次丰富,川东建筑的坡屋顶,小青瓦,吊脚楼是古镇的又一特色。此外,古镇是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保留了有上百年历史的马家清真寺,清真寺依然按照伊斯兰传统举办各种宗教活动。沿口古镇的布局和街巷空间展示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和曾经繁华的经济,是嘉陵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山地古镇之一。

1 古镇布局对自然要素的适应及特点

位于山地的古镇,肥沃平整的土地大都用于耕种,剩下可用于建设的土地条件都不是特别理想(图1)。沿口古镇就选在了两个自然山体之间的峡谷里,用地内有一条溪流,从东北流向西南进入嘉陵江(图2)。

图1 古镇顺应地形的布局

1.1 古镇布局依山就势

古镇用地内高差较大,采用了依山就势的营建方式,两条主要的街道——半边街和解放路沿小溪的走向营建,被四排建筑所围合,形成(建筑-街道-建筑-小溪-建筑-街道-建筑)夹心式的布局结构(图3)。这样的布局方式,土石方量小,对山体和河流的破坏小。我国西部山区多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山体破坏较小的营建方式不仅降低了建造的成本,也减少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这既是对西南山地地域特征的一种适应,也因此成为了西南山地古镇的特点。

图2 古镇现状结构图

图3 街道与建筑的构建方式

除两条主要街道和河流之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古镇在高程大于两条主要街道的山腰上选择较为合适的用地修建组团式的建筑群,并利用垂直于等高线的竖街连接这些组团建筑和主要街道(图4)。修建在半山上的组团式建筑之间以顺应等高线的山间小路连接,小路上分散布置一些单体建筑,以增加古镇整体的建筑面积。两条主要街道和垂直于等高线的爬山道形成了鱼骨式的路网结构。

图4 竖街印象

1.2 古镇布局顺应水体走向

古镇的中心有一条由东北流向西南并流入嘉陵江的溪流。在古镇的布局中,充分考虑到对溪流水资源的利用,沿水体布置的两排建筑,几乎都将后院设在了水边,便于居民取水。半边街中的一段则是没有建筑的滨水开放空间,古镇的所有居民都可以在此地取水、洗衣等。水体除了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观资源,滨水的两排建筑中规模较大的都设有观水空间。

1.3 古镇布局考虑局部风向

西南山地许多古镇都是靠山临水而建,用地比较紧张,街道的空间围合度一般较高,因此影响街道内部的通风效果。沿口古镇巧妙的将街巷走向与嘉陵江河道走向斜交布置,使得在嘉陵江江水流经古镇码头时产生的由西南向东北的风,正好从街巷的起始端吹入,并顺着街道吹过整个古镇,来自嘉陵江面的风成为了古镇最主要风源。

主要街巷的通风受到嘉陵江江面来风的优待,而布置在山腰上,街巷走向受地形限制而不能与主街道平行的建筑通风借由竖街形成通风渠道得到巧妙的缓解。竖街是联系主要街道与次要巷道的垂直于等高线的爬山道。沿口古镇背山临水,白天山地因树林覆盖使空气升温较慢,因而气流自山林流向水面,而水面在烈日照射下的空气加热快形成热气流上升,所以形成由陆地吹向水面的风;夜间溪流降温快,陆地降温慢,因此形成由水面吹向陆地的风(图5)。

图5 水陆风、林源风示意图

从嘉陵江吹向古镇和古镇中心溪的水陆风、古镇南北山林吹向古镇的林源风,形成了古镇的微气候,在炎热潮湿的西南山地显得尤为宝贵,缓解了西南山地城市通风不良的现状。

2 古镇外部空间对自然要素的适应及特点

山地古镇外部空间不似平原古镇外部空间布局、大小、形式自由,受到山地地形、水体、等自然因素影响。外部空间主要由建筑作为界定元素,因此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也是山地古镇外部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外部空间适应地形

山地古镇外部空间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较大,不论街巷或节点空间布局、大小、形式都主要取决于地形。平面上有转折的街道、形状不规则的广场;竖向上有坡度、有阶梯的街道,有较大高差的广场等,这都是对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朴素的适应,也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山地古镇外部空间。

2.1.1 缓坡街道、阶梯街道

沿口古镇主要街道大致平行于等高线,以减小高差,方便布置建筑。沿口古镇中主要的街道,高差较小。其中解放路用缓坡消化高差,半边街则由平坦街道和局部阶梯逐级消化高差。两条主街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高差,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意象。

为适应山地地形,古镇除去由一条溪流两条主街四排建筑组成的中心区域,还有散布在半山上的各个小组团,有竖街承担联系中心区域和各个小组团。由于竖街人流量相对较小,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在适当降低舒适度且为节约成本的考虑下,竖街几乎都垂直于等高线,以实现最短的路径。竖街宽度不一,通常都远远小于主街,且与主街的缓坡和局部踏步形成对比,构成多样的街巷空间。

图6 阶梯广场

2.1.2 阶梯广场

沿口古镇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位于与解放路相连的竖街(图6)。该竖街由于垂直于等高线,全部以阶梯形式出现,并在半山上展开拓宽。由于阶梯面积逐渐变大,最后成为一个阶梯广场,广场全由阶梯组成,阶梯上有几棵生长多年的黄葛树,根系全部暴露在石头阶梯之上,成为最具山体特色的广场。阶梯广场曾是古镇的农贸交易市场,络绎不绝的居民来到这个广场购买生活物资,成为古镇中最热闹、最受欢迎的场所之一。

2.2 多样的滨水空间

重庆山地水资源充沛,山林繁茂,孕育了许多河流。沿口古镇西南方向有嘉陵江,中心地带更有溪流穿城而过,可谓依山傍水。山城人民自古就很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此沿口古镇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依然尊重内部穿城而过的溪流的走向,并在滨水地带开辟开放空间。

2.2.1 滨水街道

沿口古镇内部溪流穿城而过,由于用地紧张,沿河大部分采用具有山地特色的吊脚楼建筑,借以在增加用地的情况下,保护水体。沿溪两岸两排吊脚楼中,挑选出局部地段,舍弃修建建筑,而将宝贵的用地空出来结合道路打造滨水空间。虽然空间面积不大,但提高了古镇居民生活取水的便捷性,并创造了颇受欢迎的古镇外部空间,成为古镇居民休息、赏景、交往的宝贵场所。

2.2.2 滨水平台、码头

在滨水而建的吊脚楼中,部分居民在滨水的一侧修建平台,供休息赏景使用。在用地条件有限的山地古镇中,这样的滨水平台空间非常讨喜。建有滨水平台的居民有的将建筑的一层开放作为茶馆等,滨水平台就成为了古镇居民最喜爱的休闲交往空间之一。

沿口古镇的嘉陵江畔曾今是古镇的码头(图7)。留出大量平坦用地不用于街道和房屋的建设,在西南山地用地条件紧张的背景下是比较少见的。嘉陵江在沿口古镇形成弯道,水流平缓,是优良的天然港湾,在水运发达的时代带给了沿口镇飞速发展的机遇,使得沿口镇成为嘉陵江航线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古镇的建设亦是由于码头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带动。因此综合考虑沿口古镇的运输、贸易需求,此块土地成为了码头运输、货物交易的空间。看似古镇码头的出现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实则经济的发展也是受到嘉陵江在古镇优良港口而推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昔日繁忙的码头亦不再有往日的景象。而今码头已成为了古镇入口前的集散广场。

图7 古镇码头

2.3 外部空间与建筑的关系

2.3.1 建筑布局界定街道边界、建筑立面和檐口围合街道空间

街巷的平面边界由建筑的底面边界界定,而街巷的空间由建筑的外立面和檐口组成。因此建筑的布局、立面和檐口高度都决定了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沿口古镇建筑布局紧凑,因此街巷宽度较小;建筑以两层为主,局部一层或三层。其中,解放路街道宽度约6.4m,沿街建筑以高6m的两层建筑为主,H/D值为1.1;半边街街道宽度约3m,沿街建筑以高6m的两层建筑为主,H/D值为2(图8)。从中可以看出,解放路较半边街更开敞,属于商业性街道,而半边街则更封闭,属于居住性街道。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沿街的建筑不会在一条直线上,而是错动和转折的,因此也造成了古镇街道转折和街道宽度不一致,从而使得街道步移景异,空间丰富多彩。

2.3.2 建筑布局界定广场边界、建筑立面围合广场空间

沿街建筑的错动会在街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节点空间,该类空间面积较小,却是居民生活休闲使用最频繁的场地,午睡、聊天、洗衣等丰富的活动亦成为节点空间的特征。

古镇受到山地地形影响,建筑布局不可能横平竖直,在局部地段留有明显尺度大于街巷的空间,就成为了山地古镇的广场。沿口古镇除了码头广场外,在解放路和半边街交汇处亦有一个较大广场。此类空间受到建筑布局的影响,边界不是规则图形,都是由建筑的退后前进形成的不规则场地。

图8 解放路和半边街D/H比

3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沿口古镇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太多人为规划的痕迹,其布局和街巷空间对山地滨水环境的适应极具特点,其丰富的文化使得古镇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开发意义。

3.1 古镇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昔日繁华的沿口古镇面临着一系列问题:(1)古镇中心溪流常年缺乏维护,加之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其生态结构破坏,出现夏季水臭,枯水季节水量极少等现象;(2)古镇经济落后,居民对建筑缺乏维护和修缮,部分建筑已经破败;(3)古镇中有乱搭乱建现象,破坏了古镇街巷布局和景观;(4)古镇市政设施简陋,不能提供居民稳定的生活用电用水;(5)古镇居民对古镇认同感低,致使古镇人口下降;(6)传承多年的清真寺逐渐衰败,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传承也面临诸多困境。

3.2 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沿口古镇依山就势的布局,街巷空间对山地滨水环境的适应反应了古人对城市建设的极大智慧,并且对今后的城市建设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因此保护沿口古镇依山就势的布局和其街巷空间,是沿口古镇保护的重点。而古镇的布局和街巷空间的特点都依赖于其特殊的山地滨水环境,因此对古镇所处的山地和水域的保护,是古镇保护的基础。建筑是构成古镇机理和古镇街巷空间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古镇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对古镇的明清建筑的保护也是古镇保护的重点。除去以上对古镇物质层面的保护,古镇遗留的非物质文化,也有相当的价值,也应该列入保护的范围。

3.2.1 山水风貌的保护和开发

古镇西、北、南三侧靠山,自然地阻隔了与位于古镇南部和东部的新县城的发展联系,使得古镇偏安一方,没有并入新城的用地之中。古镇周围山体的山坡以自然林地为主,山顶平坦处则是新县城的建设用地。因此应该适当限制新县城的建设,尽量保护山坡的林地。要保护好山坡上原有的森林植被,不进行植物景观改造,并且要做好封山育林、防火防虫的日常维护工作。

古镇中心的溪流受到污染,应加强市政设施建设,使生活污水可以从污水管道流走,避免排放到溪流中。溪流中可以补植净化水体的植物等,以期尽快恢复。山坡林地的保育,可以增加其水土的涵养量,亦可以解决旱季水流量小的问题。

3.2.2 布局及街巷空间的保护和开发

对古镇的布局及街巷空间保护应该分区分类进行。综合考评古镇的布局及街巷空间,并结合以后可能新开发的土地,区分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在最具有沿口古镇特点的核心保护区,通过建筑修缮、景观改造等集中体现沿口古镇特色,作为沿口古镇对外展示的重点区域。重点保护区是还原古镇居民生活的区域,对老建筑修缮、布局和街巷的控制不如核心保护区那么严格,却是由古镇原有街巷、建筑修缮后形成的。建设控制区应该是给古镇预留的发展空间,是新建的区域,布局、街巷空间和建筑希望能延续古镇的特点,不破坏古镇的结构。

3.2.3 建筑的保护和开发

由于古镇建筑修建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根据建筑质量、保护价值等将建筑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建筑,如马家清真寺应为一级。该类建筑应该严格按照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形式、色彩等修缮恢复,尽量保护其原真性。二级建筑应该是质量较好的民居,该类建筑通过修缮尽量恢复其原貌,但主要供居民居住或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应该增添现代生活设施,以改善古镇的居住生活条件。三级建筑应该是质量较差的民居,该类建筑可以修缮或拆除重建,整体上保持古镇的风格和特色。四级建筑应该是建于近年的砖混结构建筑或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该类建筑应该拆除,以还原古镇的面貌。

3.2.4 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沿口古镇是嘉陵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这里现存有马家清真寺。马家清真寺仍然依照伊斯兰教教规举办宗教仪式,传承宗教文化。嘉陵江畔码头曾经的繁华亦形成了沿口自己的码头文化——一年一度的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这些都是古镇极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首先应该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提供良好的空间让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播和发展。其次应该加大对古镇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非物质文化的价值,并结合古镇旅游发展的宣传,使之成为古镇的一张名片。

4 结语

沿口古镇曾经是嘉陵江最重要的码头之一,从本文对古镇布局及街区街巷空间的解析中,还可以想象当年古镇码头繁华热闹的场景,古镇居民悠闲自在的生活。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古镇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相信极具特点的沿口古镇,不仅可以成为当今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范本,在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下还可以焕发新的活力,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成为古镇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1]张润欣.重庆山地滨水聚落的地域特色浅析[J].小城镇建设,2007(05):52-55.

[2]谭少华.武胜县沿口古镇之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92-95.

[3]毛长义.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村)旅游驱动模式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05):71-77.

[4]周学红.嘉陵江流域人居空间文化特质研究[J].中国园林,2008(04):67-70.

[5]谭少华.大地景观——地球表层尺度的城市美化设计[J].室内设计,2011(01):18-23.

[6]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 苏

区县之窗

重庆市渝中区大力开展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整治效果好

针对渝中区域面积小、建筑工地多、管理难度大、环境问题突出等情况,2013年以来,渝中区大力开展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整治。截至2013年7月31日,大气污染投诉量比上月减少了一半,空气质量(AQI)满足优良天数为117天。

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强化了“源头管理”,并力推“科技监督”。根据职责加强了对辖区工地的排查力度,加大对扬尘污染源头的监管力度,把扬尘污染降到最低,并督促各施工单位安装一体化冲洗设施、自动喷淋系统、在线监控等具有科技含量的硬件设施。

此外,以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齐抓共管。对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的施工单位依法执法,并将其纳入征信系统。

(摘自:重庆市城乡建设网)

Analysis on Layout and External Spatial Feature of Yankou,an Ancient Town in Wusheng County

Yankou,the ancient town in Wusheng,Sichuan,one of the best preserved ancient towns in Jialingjiang valley,provides an excellent sample for study on mountainous living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with its well-preserved layout and external space.Based on the document and investigation on Yankou,its natural adaption to the riverside features is analyzed form its layout and space,the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about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kou are also discussed.

Yankou;natural element;external space;layout features;small towns;town planning

TU986

A

1671-9107(2014)02-0020-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2.020

2013-11-14

廖娟(198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嘉陵江街巷滨水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嘉陵江东满福坝
雨中的街巷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在嘉陵江边
我的嘉陵江(组诗)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