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十多年前的一饭之恩

2014-02-07安徽铜陵化工集团吴福堂

中国农资 2014年45期
关键词:游击队员铜陵韩信

□安徽铜陵化工集团吴福堂

人生纪事

六十多年前的一饭之恩

□安徽铜陵化工集团吴福堂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曾经几千年都难以吃饱肚子的国度,关于一饭之恩的典故有很多。最有名的,恐属韩信与漂母的故事。韩信出道之前,无钱无势,寄人篱下,饥肠辘辘是常有的事。一次,河边有个漂洗棉絮的老妇,看到韩信饿得实在可怜,便把自己的饭省了给他吃。后来韩信出息了,千方百计找到了当年的漂母,回报一饭之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千金酬漂母的故事。

知道一点我们铜陵历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大诗人李白与铜陵也有个一饭之恩的典故。李白第一次来铜陵时,住在五松山下一个姓荀的老妈妈家。荀大妈虽穷,但却非常好客。她把家里仅有的食物和盘托出热情款待客人。李白感激涕零,挥笔写就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前不久,我去乌霞寺游玩。无意之中,又听到一个60年前的一饭之恩故事。比起漂母和荀媪的典故,这个真实的故事,更加令我唏嘘。

乌霞寺坐落在南陵县的乌霞山上。山上奇峰陡峭、怪石嶙峋,到处野花修竹、流水潺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三支队经常在此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游击队也常在这里出没。乌霞寺处在这座山的半山腰。寺不大,但历史悠久。寺庙的前身是个书舍,最初的主人是北宋时的陈翥。陈翥才华横溢,却无意功名,执意做一名隐士。他在乌霞山半山腰的乌霞洞前,盖了一个屋子,潜心读书治学。

陈翥写了很多书,可惜大多数都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一本《桐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林业专著。为了对乌霞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掌故有更多了解,我在景区买了一本小册子,准备带回家阅读。

累了,也饿了,我们在山脚寻一农家饭店坐下。饭前,一同事要我把刚买的小册子给他翻翻。不一会,就听那同事激动地叫起来:我终于知道当年我大伯帮过的一个领导叫什么名字了!我诧异地问他是怎么回事。他指着那本小册子上的一段文字说:你看你看,这个王安葆,就是我大伯曾经帮过的一个领导。为了他,大伯当年差点把命送掉。

同伴都劝他不用急,慢慢细说端详。同事这才平静下来。他说,他大伯家,过去就住在乌霞山脚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皖南游击队常在这山区活动。国民党围剿力量大,游击队被困在山上,很多天没有饭吃。有天天黑以后,一个游击队队长,带着几名游击队员,悄悄地来到了同事的大伯家讨要点吃的。同事的大伯向来胆小怕事,他知道在当时那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给共产党做饭会有什么后果。但看到游击队员饿急的惨状,出于同情和怜悯,还是煮了一锅饭。不曾想,深更半夜炊烟升起的异常情况,被邻家的保长发现,保长向国民党告了密。游击队员吃完饭离开了,同事的大伯被抓了起来。国民党对他严刑盘问,打得他皮开肉绽,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好肉。为了威慑百姓,国民党还将他拉到南陵县城游街示众。奄奄一息之际,村里的乡亲念及同事的大伯平素一贯厚道老实,联名取保,这才救了他一命。

同事的大伯煮饭时,不知道这几个游击队员姓甚名谁。解放后,他听说这支游击队首长做了大官。但同事的大伯从来没想过去找他。具有悲剧意味的是,这个当年对游击队有一饭之恩的普通农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三年自然灾害而饿死了。他走了,也把一段受委屈的经历平静地带走了。

同事的大伯为什么不去找他施过恩的人呢?我想,朴实厚道的他,如同汉代的漂母、唐代的荀媪一样,在给人以帮助时,其出发点,就是做人的善良和本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也根本不会期望日后的回报。而当年那支东奔西走的游击队,也正是许许多多像同事大伯那样普通善良的百姓哺育,才得以生存,得以壮大,最后打下了江山。

无意功名的陈翥,不经意间成就了乌霞寺的香火。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乌霞寺,不经意间告诉了我们一个发生在六十年前的一饭之恩的故事。回望大山,大山无语。唯有山中那古寺,香雾缭绕,钟声悠扬。

小品

猜你喜欢

游击队员铜陵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追韩信
白发满头终不悔 愿化甘霖润“蓓蕾”——老游击队员钟梅英用爱温暖新生代
韩信守信
突发横财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