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80例
2014-02-07郭路生
郭路生
(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内四科,遂川343900)
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80例
郭路生
(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内四科,遂川343900)
目的 探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个患者。对照组采取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治疗,试验组采取苏黄止咳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治疗1周后咳嗽消失率为91%,对照组为82%,复发率试验组为20%,对照组为34%。两组治疗方法通过咳嗽症状消失率及复发率情况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黄止咳胶囊在治疗CVA患者中有其独特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苏黄止咳胶囊;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疗法
通常将持续时间超过3周,无明显肺疾病证据的咳嗽称为慢性咳嗽[1],而CVA是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2]。CVA又称为隐匿性咳嗽,咳嗽性哮喘或非典型性哮喘,据资料显示CVA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高,可占门诊慢性咳嗽的30%左右[3]。CVA患者,咳嗽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并且严重影响生活在其周围的人群的生活,所以控制咳嗽症状,预防复发,是治疗CVA患者的首要任务。现就苏黄止咳胶囊治疗CVA患者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为CVA的80例患者,年龄在19~53岁,其中男32例,女48例;平均年龄为(37±1.2)岁;咳嗽持续时间为2~6月。全部患者在诊断为CVA前都已行常规抗感染治疗,但疗效都不满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试验组采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CVA患者的咳嗽症状消失及复发情况的疗效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每次1喷,每天3次。试验组采用苏黄止咳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2周。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症状则加对症治疗药。例如糖尿病则降血糖,高血压则降血压,鼻窦炎抗感染治疗,脑梗塞则改善微循环等。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3个等级:显效:患者在治疗1周内即停止咳嗽,或每日咳嗽次数比治疗前减少90%;有效:患者在治疗1周内每日咳嗽次数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患者在治疗1周内咳嗽次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 疗效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n(%)]
2.3 止咳时间比较 试验组止咳时间(10±2)d,对照组为(11±1.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3例出现头痛,2例肌肉震颤,1例心率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咳嗽的诊断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个患者都按流程上写的一步一步去做,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灵活把握,但基本的原则应记住。首先还是强调病史,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系统,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耵聍栓塞,胃食管返流病等也可以导致咳嗽。其次是检查的选择,尽可能先选择简单的,再考虑复杂的,疾病的诊断还是先要想到常见病,不要认为患者的咳嗽时间长,又接受过很多治疗,效果不佳就应该是其他的问题,其实对很多患者治疗的不规范是造成疗效不佳的根本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治疗的过程往往也是验证诊断的过程,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不同层次的医院中,由于医疗条件的差异,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的应用会出现不同的偏重,但整体而言所有的诊断都应遵循病因诊断程序完成,以明确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4]。
CVA是一种属于特殊类型的哮喘,其症状往往只有咳嗽,偶有胸闷,气喘,但都比典型支气管哮喘病人症状轻,在一般治疗过程中,咳嗽症状消失较困难,且咳嗽持续时间较久,严重影响自己及他人生活。苏黄止咳胶囊的主要功效为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特别强调为夜卧晨起咳剧,反复发作者,其功效尤显。据此治疗原理,今后可在引起慢性咳嗽的慢性支气管炎,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身上应用。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苏黄止咳胶囊治疗CVA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沙丁胺醇气雾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沙丁胺醇气雾剂。今后如果诊断为CVA患者,可优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或联合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
[1]马洪明,朱礼星,赖克方,等.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的诊断探讨[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3,26(11):675-678.
[2]李明华,段铁生,蔡映晕.哮喘病学[M].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29-932.
[3]冯文杰,李向东.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6(2):99-100.
[4]周宇麒.《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4):13-1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1.021
1672-2779(2014)-01-0042-02
��苏 玲 本文校对:许群峰
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