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壶四海: 许四海的紫砂人生
2014-02-06撰文徐勤
撰文:徐勤
吾壶四海: 许四海的紫砂人生
My Pot Universal
撰文:徐勤
许四海 束柴三友壶1986年作品
许四海 大团圆壶
一、收四海壶:为中国紫砂万代留青史
许四海生于1946年;从他23岁关注并开始收藏紫砂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数十年间,中国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对外经济引进向改革开放的转折,中国的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从观念到行动、从顶层设计到社会化、从南方沿海到席卷全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期间,无数人有无数机会却与紫砂擦肩而过,而许四海,没有任何收藏背景,也没有任何像样的的启动资金,他从脚踏实地的第一步开始,秉着一个简单但执着的目标追求,从“爱”到“痴”,走上了紫砂收藏之路。
因为在广东的军旅生涯,许四海像大多数广东人一样爱上了喝茶;因为喝茶,他开始关注紫砂茶壶;因为在部队担任文化干事,画油画,搞电影、戏剧,组织一个师(近3万人)的文艺汇演,他给自己的未来定位为“从艺”;并开始以自己的修养和眼力,从民间寻觅收藏紫砂器。
广东福建沿海,明清以来流有相当数量的宜兴紫砂,直至上世纪60年代末,许四海还能在驻地附近的小摊收到品相不错的紫砂壶。随大量国外技术产品涌入中国,中国的紫砂走私品也开始在沿海口岸集散。许四海一方面扼腕痛心于国宝的流失,一方面也敏感到市场的变动。透过现象,他洞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我感觉改革开放的风要刮到上海了”。
1980年,在中国人均GDP 还只有463元,上海的年轻人还在为结婚奋斗一块上海牌手表的时候,许四海递上了转业申请,他要回上海,为自己的紫砂梦趟一条未知的路。
与1964年带着成长的憧憬从上海出发参军不同,这一回,许四海是带着对改革开放的憧憬再次踏入上海这片故土。同时带来的,还有后来属于“四海壶具博物馆”的第一批紫砂收藏。
有关紫砂器的收藏投入,很多有关许四海的故事已近乎传奇。说起初始经济投入,一件开价500元的清雍正朝遗物,足令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的许四海捉襟见肘。但他不舍错过:当场脱下刚买的手表;不够,再搭上妻子给自己新织的毛衣。在关注度和精力投入方面,华凤翔珐琅彩汉方壶的收藏颇能说明问题。许四海第一次见此壶时只购得壶身,记挂多年,后来竟有机会再遇壶盖:那只翠绿底色的壶盖正被商人乱点鸳鸯谱地与另一个蓝色基调的壶体搭售。许四海不动声色,照单全收,极品“华凤翔珐琅彩汉方壶”终于在壶、盖失散多年后戏剧性完璧。
许四海紫砂收藏的经典作品当首推清中期宜兴紫砂巨匠邵大亨的作品“大亨掇只壶”。据清代《宜兴荊谿县新志》卷八:“人物 艺术”部记载:大亨壶在成志当时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1985年,许四海得到“大亨掇只壶”待售的消息,马上赶到藏家,围着“掇只壶”团团转。细读器物的造型品相,许四海决定不惜代价纳此精绝神壶入收藏行列。面对当时的3万元巨额开价,许四海连夜筹款次日送到;面对卖主的反悔犹豫,许四海坚持隔三差五磨嘴皮字说动。半年多时间,无数次登门,40多次大大小小的谈判,许四海终以2.3万元和一堆字画换回了“大亨掇只壶”。
许四海曾将紫砂收藏的原则定为眼力、财力、体力、魄力“四力”。考察许四海的成功,其能力除上述“四力”外,还应该加一个“定力”。上世纪90年代,许四海在收壶的同时下海经商,经济效益颇丰。一度,他是近十家三黄鸡连锁店的董事长,蜚声海上的“四海”出租车老板,浦东机场主跑道数万吨建材的供应商……相比之前拿不出500元现金,眼前的收益可谓令人艳羡。但金钱面前的许四海异常冷静,他觉出如此四面出击虽财源滚滚,但可能影响自己的紫砂收藏精力。于是,“紫砂没有一天不做,其他事情说不做就不做”:两个月内,店、商关、停、并、转,只保留收藏资金补给必要的经济运作。
许四海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紫砂代表作:束柴三友壶 寿翁壶 如意三足鼎
获奖作品:紫砂滴水“夏意”在景德镇(1985年)轻工部举办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金奖,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1959-1960年,上海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水泥工木工1960-1964年,上海市公交公司电车一场售票员
1964.9-1967.7年,参军,任广州空军惠阳场站通讯连班长
1967.7-1969.9年,入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 任侦察排排长
1969.9-1971年,回国任惠阳场站警卫连指导员
1971-1980年,任广州空军第三十五师文化干事
1980-1984年,复员转业 任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学生科科长、总务科长、膳食科科长
1984-1986年,受邀到江苏宜兴紫砂二厂担任助理厂长
1985年,紫砂滴水“夏意”获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金奖,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1989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
1987-1992年,回上海创办四海壶具博物馆、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创立四海窑紫砂茶具品牌
1992年,经上海市文管会批准,四海壶具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着手建设百佛园
1993年,向嘉定区博物馆捐赠22件包括史前彩陶壶在内的历代陶器
1993年,向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捐赠中国古代各式陶壶二十件、古代陶罐两件
2002年,被选聘为上海市嘉定区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3年,四海壶具博物馆入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
2006年,为广州军区空军历史展览馆捐赠东坡提梁壶、特大掇只壶
2007年,百佛园与韩国思索之苑结为兄弟园
2009年,完成百佛园建设及四海壶具博物馆新馆建设
2010年,被推选为“2009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同年,所设计世博特许纪念品——世博紫砂十八式在“上海民间艺术世博纪念品设计展”获金奖。
2010年,四海壶具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四海壶具博物馆成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项目保护单位
2012年,携表演艺术家赵本山,推出海派紫砂艺术精品——“山海壶”
2012年,当选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损失了可能更容易赚到的金钱,放弃了本可以更加安逸的生活;凭着领先上海收藏市场的紫砂收藏自觉,凭着对紫砂执着倔强的热爱,凭着名师指点并过眼5万把紫砂壶练就的入木三分的收藏眼光,凭着滚雪球般积累起来的收藏实力,更借助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历经数十年,许四海的精品紫砂壶藏从明清到现代,达到世界范围个人及官方收藏单项的巅顶——1200余件。
时间跨度,东晋青釉双鸡首壶、宋白釉瓜棱壶、大吉壶等古代陶瓷除外,仅紫砂名壶,涉及明清、民国至当代;材料,从紫泥、朱泥、绿泥到生料、熟料、调砂、辅料陶瓷金属一应俱全;“型”涉古典、现代,“货”及光货、花货乃至精美绝伦的筋囊货。收藏的名家面,有明代时大彬、惠孟臣、蒋伯荂,清代华凤翔、许晋侯、王南林、杨彭年、邵大亨、申锡、黄玉麟,民国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现代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等;而市场价值估算,仅时大彬古灯壶的市场价就超千万,邵大亨“大亨掇只壶”一件即达人民币1亿元。
各种高价转让信息踏破门槛,许四海淡然。他觉得,经多年收藏过程修炼,在他眼里,一件件形而下的紫砂器物,已经铸成一部脉络逐渐清晰、整体蔚为壮观的中国紫砂壶具文明史。在他心里,紫砂是中国陶瓷工艺的奇葩,中国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紫砂文明发展系列实证。中国的紫砂研究需要丰富的系统的档案资源,为深入研究打前站,为可持续传承奠基石。他许四海已经担当起聚构中国紫砂壶具文明史的重任,以后,他还要不顾一切地做下去。
许四海 如意三足壶
许四海说,入列“四海壶具”的紫砂器不会再因为经济利益转手,更不会让它们流向海外,因为这些紫砂壶是国家的,不是他个人的。许四海认为,自己只是“四海壶具”的保管员,如果紫砂精品从自己的手里流到海外,他就是民族的罪人。
“收四海壶:为中国紫砂万代留青史”。随着“四海壶具”收藏数量、品质的举世瞩目,许四海仍吃着极简单的饭菜,穿着几乎凑合的衣服;说“爱”也好,论“痴”也好,许四海对紫砂壶作为一种物质实在的搜寻已经渐进为一种对紫砂文化精神层面的追寻。
许四海 啸天壶1990年作品
二、创四海壶:为海派紫砂万代留足迹
宜兴是我国最重要的紫砂产地,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紫砂器出口海岸。在上海所见紫砂壶的品质,又与当年在广东所见有天壤之别。上世纪80年代,回到上海的许四海开始不满足于朴素的紫砂壶收藏,他要更上台阶,掌握紫砂收藏高端领域的话语权。
通过熟人介绍,许四海有幸拜当时的中国画院院长,艺术家、紫砂收藏家唐云为师,习字画,研收藏。面对身边这位既有紫砂专业素养又有文化艺术素质,当着一个教育单位的行政科长,整天魂不守舍惦记着紫砂的年轻人,唐云忍不住指点:今天的中国不缺科长,缺的是紫砂艺术大家啊。
一句话,一个点拨,一次心灵响应,接续又一番毅然决然的行动:1984年,许四海辞掉稳定的工作,只身奔赴宜兴;蜗居紫砂工艺二厂一个简陋的工作间,一边当厂长助理,一边潜心紫砂创作,一发不可收。
1985年,许四海创作的紫砂《螃蟹宝盆》获江苏省轻工厅奖;同年,他创作的紫砂滴水《夏意》获国家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金奖,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一个上海人,正式从事紫砂创作仅一年,就以宜兴紫砂工作者的身份,为宜兴这个中国紫砂重镇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奖项。肯定、赞扬、羡妒……许四海没料到地一股脑收获了人生百味。海容乃大——1987年,他打起背包离开宜兴,回上海重新开辟自己的收藏、创作战场,而上海紫砂艺术大家许四海的紫砂壶作品,也开始成为市场争抢对象,享誉度迅速飙升。
20年来,许四海创作的紫砂壶已经过百,传统器形如柿子壶、古竹壶、啸天壶、六方竹段套壶,创新器形如八运壶、大团圆壶、开心壶、和谐壶……大多造型沉稳典雅,意蕴继古开新,备受专业领域好评。
《寿翁壶》是许四海创新(作品图见封面)。许四海回忆说,有一次坐公交车去宜兴,早上6点出发,晚上7点半才能到。坐累了,车上趴着睡觉,晃荡晃荡间这个造型就涌现脑海。想了想“壶嘴”怎么出——设计一把“拐杖”,“壶把”怎么出——设计一款老汉身上背的“包袱”;回去一捏,成了。
许四海 开心壶
从紫砂壶创意的角度观察,《寿翁壶》的基本造型为经典的圆柱状,由于作者在打壶身桶时介入了适度的向上向内收分,从而使整器更加饱满、稳定、耐看。老翁身背包袱,抱杖而憩,宽大的袖笼垂挂下来:功能上,壶嘴、壶盖、把手联成一线,满足了茶壶储水、出水和整壶的拿握;视觉形式上,寿翁的头部前伸,脸侧向壶左面,除额头外“深埋”双臂间;壶身桶线面疏朗,壶上部造型变化细密,身桶上的衣褶线向壶前部人物“手腕”和“额头”聚拢,指引人们的观赏视线享受有主有次、有烘托有点睛的节奏跌宕;而与造型虚实呼应的戏剧性故事,更将老翁知足安乐的状态与“寿翁”得“寿”的主题作了正能量的传播。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观察,《寿翁壶》的创作既兼西方雕塑的写实技巧,更多呈现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精神。如果说寿翁的脸部、作为壶嘴的杖头局部以及包袱系带、袖笼衣纹垂挂翻转倾向于写实,那么老寿星标志性的额头、全然不着笔墨的人物躯干体量便是通过写意手法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完成的“神传”了。想想汉代《说唱俑》带给我们的惊喜,许四海《寿翁壶》的创作可谓深得中国古典造型法则之妙。
许四海曾经说,他没有紫砂世家的传承背景;但他也自豪地说,他有很多自己创作和收藏产生极大影响的优秀导师。唐云,是许四海一直念叨的恩师。数十年,许四海与唐云保持非常密切的师徒关系,他们共同合作了由许四海创制、唐云字画的“云海壶”;共同研讨切磋赏壶玩壶的心得;共同升华海派紫砂壶的追求目标,也共同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一段海派紫砂艺术“文化-艺术-技艺”交融的历史。还有那1200把紫砂名壶,呕心沥血收藏,辗转南北保存,许四海有无数次观察、体会、摩挲它们的经历;它们,和它们背后的历代名师,都是许四海创作和收藏最弥足珍贵的导师。
许四海 古竹壶
许四海 柿子壶
在传统造型的紫砂壶创作中,许四海用自己的《六方竹段套壶》、《束柴三友壶》、《如意三足壶》向时大彬《六方有鼓壶》、陈鸣远《金蝉三友壶》、顾景舟同名壶款躬身学习;在创新紫砂壶式中,许四海用自己的人物壶(《寿翁壶》)、十二生肖壶、时代纪念壶(世博壶系列)、文字壶(汉字壶系列)等向海派紫砂艺术的不断创新精神致礼。
每一次带领参观者行走在诸名壶之间,每一次手握紫砂壶登台演讲,每一次夜深人静人壶相对,这些紫砂名壶的形神,其用泥、做工、款式、字画、功能,对许四海来说,不仅过眼,更入脑、走心。把玩杨彭年的《莲子壶》,仰观邵大亨的《掇只壶》,许四海不因器形常见就忽略体悟,不因面临神品心存些许惊躁。他钻研对象主造型线的生动气韵、细节的精微处理,不断揣摩古代巨匠创作的气势、雄风。所以,问及许四海的创作,他认为自己善于学习,善于借鉴组合创新;谈到创作过程,他说:“手上做一个,嘴里叼一个,脑子想一个”“不成熟的创意暂存在脑子里,一旦准备动手,就一定是想好了”——在一个广博包容的大脑里创意,以“想着、做着、把玩着”落地,将“未来的,现在的,已经的”三者连绵,互为贯通,这就是许四海独特的紫砂“创意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年轻时的越战经历让许四海有了深刻的生命意识,在部队的西洋绘画、雕塑实践让他有了造型基础;宜兴紫砂厂两年实践令他成为紫砂工艺技术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回上海后的数番下海塑造了他的经济运营能力;而数十年的紫砂收藏,更让他见识了历史上多元紫砂壶式的成熟、碰撞、融通、再生。于是,就紫砂创意而言,许四海创意思路通达,制作手法不断出新。他的《开心壶》与“一粒珠”、与“却月”,他的《和谐壶》与“大亨掇只”、与“杨彭年莲子”,他的《世博十八式》与“曼生十八式”,似有继承又绝然不同。关于继承与创新,许四海说得好,款式造型可以逻辑继承,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创造;任何创新不可能脱离传统,创新的目的是为传统生命力的延续。许四海的时代纪念壶系列由内而外、由核心创意向造型大势及细节发散出来的“开心”和“和谐”神韵,与新经济时期的民生期望呼应,是许四海基于传统的独创、开新。
“中国海派紫砂艺术发轫于晚清,成熟于民国,以紫砂为载体,大量吸收海派文化元素,调动各类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使紫砂作品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斑斓的艺术色彩。”海派紫砂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艺术审美,是文化性,是反映时代。许四海以自己的创作以及与唐云、谢稚柳、胡问遂等诸多艺术家的合作,创意实现了紫砂壶作为文化极致品的境界。许四海善于营造美好的艺术元素成就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对时代的敏感创作与时代要求相呼应的作品,将丰厚的审美度融入紫砂意境……“创四海壶:为海派紫砂万代留足迹”——2012年6月,许四海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紫砂艺术代表性传人”。
许四海 八运壶
三、展四海壶:为人类持续万代留福祉
许四海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对自己做人层面的:第一,承担责任;第二,不妨碍他人。对自己做事层面的:第一,政治上成熟;第二,经济上平衡;第三,文化上优秀;第四,生活上低调。
他曾有个心愿,要造一座自己的紫砂博物馆,建一座自己的园林,修一部自己的书。
今天,他都做到了。
百佛园,茶文化生态园,位于嘉定区曹安路1978号。数栋建筑,百多座古代佛像,花草树木成荫,空气清新宜人。
1992年,许四海拿下这块商业用地,在上海做起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商业用地文化运作项目,且一签约就是50年。他亲自参与百佛园的规划、设计甚至施工,全部民资实现园林内包括建筑、文物、植物、湖石等不动产的购置。整个园林包括园内“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四海壶具博物馆”实现免费向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开放。
“四海壶具博物馆”,1992年首建,2011年移址百佛园百壶塔,为许四海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馆藏紫砂壶包括从明至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常年展出藏品三百余件。馆内特设国宝厅,特别陈列包括“大亨掇只壶”在内的紫砂壶极品,供所有紫砂壶艺研究、制作、收藏爱好者赏鉴。
《吾壶四海——四海壶具博物馆藏清末民国宜兴紫砂壶百件》由许四海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全书除刊载由许四海亲自挑选出的百件名壶外,编著者发自肺腑的序言《壶说》,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亮点。
“吾壶四海”,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许四海数十年来“搜遍天下壶”的真实写照。但《壶说》中,许四海已经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许四海看来,“吾壶四海”有着更为深邃博爱的“壶容天下”“福祉四海”内涵。
许四海认为,紫砂壶是基本的饮茶器具。“茶”集天地雨露生长,“紫砂壶”初起于寺院,金木水火土(原料中含有丰富的铁,茶叶为木,窑火烧制,泡茶用水,砂土捏成)皆备。所以,“壶容天下”:融天地人,得壶得佛,得壶得禅。
许四海还认为,当代社会,发展节奏过快。人类的可持续需要更环保、更绿色、更健康、更文明、更和谐的生存环境。因此,他倡导人人“爱国、爱家、爱自己”,沏一紫砂壶茶,品茗的同时享慢生活的乐趣;“无事喝茶”“喝茶无事”;纳壶纳福,“福祉四海”。
许四海设想,自己要在力所能及的领域里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高端传播,在针对人群中传播“使用、研究、收藏紫砂壶”的专业知识,让更多有能力并有兴趣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进入紫砂壶具的“使用、研究、收藏”领域。二是做低端普及,进一步建设百佛园,并将其建设成集自然景观、佛教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四海壶具博物馆、四海窑紫砂壶陈列、茶叶加工、茶室、紫砂壶生产制作工场、窑场等的一应俱备的茶文化多维度体验点。
年近七旬的许四海再上征途。他与海上文化艺术学术机构联手举办个人作品和收藏品展,赴我国瓷器重镇进行瓷陶艺术交流;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国宝档案”、“一槌定音”等视频节目中传播推广紫砂壶艺,联合上海市收藏协会,拍摄“海派紫砂艺术”专题宣传片。他开放百佛园为上海生态旅游景点、茶文化体验点、中小学素质培育基地。他以每年365天的殚精竭虑,每年不少于百万元的硬件维护经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普通人拿起茶壶喝茶。
今天,许四海已是中央电视台、中国网、新华网、中国新闻报等20家主流媒体推选的“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四海壶具博物馆”已入选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百佛园也荣获了“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称号。
盛誉面前,许四海淡定提起新的五年规划。
许四海 和谐壶
关于百佛园,他希望五年后,要以“绿、美、秀”全方位吸引体验者。
百佛园未来的样子,他确定地形容:“像仙境一样”。
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3万元。相对于基本的物质温饱满足,更多人开始渴望精神层面的幸福体验——“展四海壶,为人类持续万代留福祉”——新经济时期,永不止步的许四海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奋斗目标。
参考资料:
[1]徐勤.许四海专访.上海百佛园四海窑展示接待厅.2014年5月19日.
[2]许四海.吾壶四海——四海壶具博物馆藏清末民国宜兴紫砂壶百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3]海派紫砂艺术视频.四海壶具博物馆,上海市收藏协会.2011年4月
[4]CCTV《国宝档案》紫砂专题
[5]CCTV《走遍中国》一方收藏 四海神壶
[6]CCTV《一槌定音》大开眼界 紫砂专场
[7]新浪收藏网文本:阎正.四海纵横:紫砂藏家许四海的收藏传奇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data国家数据网,年度数据,年度GDP查数
本专题紫砂壶图片均为许四海作品,图片提供:四海壶具博物馆
徐勤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