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4-02-06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

李 瑛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研究

李 瑛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家国情怀,是一种高尚的人性和情操。其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慈爱之心,悲悯之情,体现为爱家、爱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第二个层面是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爱国主义。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为爱家、爱校、爱党、爱国。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包含了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学习传统经典著作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用富有寓意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等。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种高尚的人性和情操。其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慈爱之心,悲悯之情,体现为对家庭的爱、责任,对亲人、朋友的关怀,进而推己及人,这是家国情怀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危难之中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是家国情怀的升华。

(一)家国情怀的第一个层面内涵

家国情怀体现的第一个层面,即“家”的层面,家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并伴随人的一生,家里都是亲人,爱家是人性所至,是我们所追求的最本真内涵,是归属感的基本层面。更进一步,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有家才有国,国离不开家。从古至今,在国人心目中,“家”、“国”的观念根深蒂固,“家”与“国”相互交融。新中国建立后,爱家与爱国相统一的意识在老百姓的心中更加鲜明起来。每个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就更加繁荣稳定;同样,随着国家的民主和富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一个公民逐渐体验到国家强大带来的光荣自豪,感受到个人和国家的息息相关,分享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歌曲《国家》表达了老百姓真实的心声,成为家国情怀最根本的构成和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二)家国情怀的第二个层面内涵

家国情怀的第二个层面升华为“国”的层面,即爱国主义,包含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情,发自内心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感,是归属感的高级层面。家国情怀的这一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它传承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的精髓。华夏民族数千年历史,从屈原开始,那些保家卫国、忧国忧民,并为国家民族的统一富强呕心沥血的政治家、思想家及诗人们,以传颂千古、浩然正气的爱国行动和诗歌表达着他们的大爱,从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饱有对国家民族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形式,彰显特定的社会意义。特别近代以来,家国情怀中深切的爱国之情在抗击众列强、建构新中国过程中,意义尤为突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家国情怀使华夏儿女万众一心。而今,传统家国情怀在当代中国被赋予更加鲜明的内涵,就是全社会提倡的、人民为之奋斗的“中国梦”。“中国梦”将从精神层面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中国走向复兴之路。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

过去,中国文人士子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今天,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传承、升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具体体现为爱家、爱校、爱党、爱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爱家就是要承担起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每个人都在家庭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学生在大学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作为儿女对长辈及亲人的关爱。关爱家庭成员既体现人性,更是担当社会责任。当下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是在父母长辈过多的关怀和爱护下成长,加上处于没有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因而缺少关爱他人的意识。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感恩活动等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心,培养他们爱家的意识,这既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伦理的需要。有了爱家的意识,家国情怀的培养才有根基。

(二)爱校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校

作为大学生,爱校有三层内涵:一是热爱自己的学校,爱护学校的各种设施。二是爱自己的班级、宿舍和同学,关心班级和宿舍发生的事,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第三,是作为学校的一份子,关心学校的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和活动。如今大学生的沟通方式更多呈现为线上交流,宅成为常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下降,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缺失。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走出网络,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各类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从关心身边的集体开始,培养爱校意识,提倡爱校如爱家,是培养家国情怀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爱党就是要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爱党,就要一颗红心向着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维护党的形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要像爱家爱亲人一样热爱党。目前大学生多数是团员,他们在团组织中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未来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大学的两课教育、党团校培训及共青团推优工作,都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大学生在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和党在每一个时期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成为发展和壮大党组织的有生力量。虽然党内出现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现象,但要让大学生相信党组织能革除垢弊,八项规定、约法三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很好的做法。爱党是培养大学生有信仰,是家国情怀的升华。

(四)爱国就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国是家的坚强后盾,有国才有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爱国者始终推崇精忠报国,这也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不变的情怀。而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西方势力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崛起”,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试图打压,甚至“棒杀”。因此,通过升国旗、主题团日、座谈会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帮助他们辨明是非,提高警惕,识破敌对势力的阴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有所作为。这是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精髓。

三、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

对大学生来说,家国情怀在新时期包含了爱家、爱校、爱党、爱国等丰富内容,而中国梦体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家国情怀与中国梦水乳交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大家与小家、国家与个人有机连接[5],把理论学习与文化熏陶、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上逐步形成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构成人格的主体。不仅辅导员、两课教师在班会、思政课上要结合实际对学生加强理论教育,专业任课老师也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醒学生千万不能唯物质金钱、唯利益论、唯职位论,要心怀天下,胸中有民,爱国爱家,能上能下。真正做一个积极认识世界,客观评价自身,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因为家国情怀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形成的兼具人文气质和责任意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随着大学生的学习途径不断扩大,他们的学习平台更加多样化,但课堂教学依然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一定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转变部分专业课教师上课只讲专业、只教书的局面,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育人的责任更加突出。因而,借助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师对专业和对人生的理解来阐述“中国梦”的内涵,传递家国情怀,会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受,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发自内心地爱国爱家,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塑造他们的人格。塑造人格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全员育人是途径,课堂教学是阵地。一定要改变把育人工作专门交给思政教师负责的观念,实现全员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在学习传统经典著作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选修课、读书会、沙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典著作,让他们多读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就是经典著作。如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优秀小说等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字里行间历久弥新的思想和蕴含丰富的信息。例如《本草纲目》仍然成为当代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阅读《史记》、《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博古通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经典著作中提及无数民族的脊梁,他们中“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6],大学生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从民族脊梁的身上汲取人性的光辉。经典著作内涵深邃,厚积薄发,因其原创性,故创造力强,得以流传千古。经典源于生活和实践,且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洗礼,被人们广泛认同,因此阅读经典,可以使大学生更有内涵,成为有智慧的人,可以提高修养,倡导诚信、仁义、礼让、善良、谦虚、友爱。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它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有深远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经典著作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但开放的世界令大学生目不暇接,他们很容易被西式快餐文化所占领,因为他们年轻,比较躁动,还缺乏足够的耐性来研读需要静心体会的传统经典。因此,除了开设选修课,还可以采取:精心安排各类读书活动,如经典书籍推介、湖畔诗歌会、文学沙龙、百家讲坛、我的读书时光等帮助学生用他们喜爱的方式接受经典的熏陶;除图书馆外,在校园周边,尤其在学生生活社区设置各种富有特色、充满个性的书吧吸引学生随时走近经典、阅读经典;成立读书社团,把热爱读经典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用他们的力量来影响其他学生等方式来引导年轻的大学生们加入读传统经典的行列,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培养家国情怀。

(三)用富有寓意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4年第五期《出彩中国人》,武术老师张家振带领西藏孩子们将武术和舞蹈结合的表演《承仁》让人不仅惊讶、感动,而且振奋。张家振是一个志愿者,他认为“每个孩子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武术是能团结人的力量,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坚强。”《承仁》用武术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舞蹈语言,传达对儒家文化和国家富强的理解,主题鲜明,这样的节目特别富含家国情怀,加上表演者是藏族孤儿,表演纯真而动人心魄,很有正能量。节目的排练虽然历经半年,也有稚嫩之处,但表演者和观众通过节目能够相互沟通,达到共鸣。再如歌曲《牧羊图》“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唱出千千万万儿女的心声,歌曲真挚动人,感恩父母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父母恩德重如山,儿女要有感恩的心。大学应该通过精心打造类似《承仁》、《牧羊图》这样富含家国情怀的文化活动感染学生,在新生入学,五四、国庆等重要节点,用晚会、合唱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还有绘画、摄影、微电影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都能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应当形成氛围,家国情怀成为主旋律。在各种文化入侵,道德逐渐缺失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中国梦”,培养家国情怀,应该全面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即使拥有最时尚前沿的外壳,文化活动的内在主题始终是高尚的、健康的,富有寓意的,这样才能使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爱国爱家,成为栋梁。

(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离不开积极开展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1.开展“微志愿”服务活动

在细微之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微志愿”精神。学校在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件小事看德行”的道德价值观,广泛开展的“微志愿”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把助人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把志愿行动作为一种习惯。形成在校园里随处可以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出门随手关灯,课间擦净黑板,墙上没有污垢,地上没有烟头,献血排起长队……在“微志愿”活动的引领下,形成 “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校园风气,爱校之情便油然而生。

2.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我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立项评审,有专业教师指导,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内容包括追寻红色足迹、基层政策宣讲、国情考察、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生态环保、就业创业等方面,特别突出体现寻访中国梦、感受红色文化、服务民生、专业挂钩扎根基层的特色。通过有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把社会对自身的认同与自己对社会、国家的认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

3.鼓励创业实践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教学、创业俱乐部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校友论坛、创业体验园、企业与创业学生对接实践、导师制度和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等,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完成从创业知识理论到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探索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关键点、核心点和有效衔接转化点,在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和企业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合理统筹,使学生在实现个人创业梦想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从2012年11月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提出“中国梦”开始,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就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和思想基础,都有了更加激励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每个中国人都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建设好自己的单位,就会建设好中国这个大家。而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提升个人素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坚定信仰、努力奋斗、身先士卒,就是用实际行动培养家国情怀,实现“中国梦”。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特别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很有意义,每一所大学都在做这件事,但还需要我们更努力、更有针对性。

[1] 孔丘,孟子. 论语·孟子[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

[2] 季羡林. 季羡林散文集:贤行润身[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四书[M]. 王国轩,张燕婴,蓝旭,万丽华,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林庆元. 林则徐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 王强. 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12):98-101.

[6] 鲁迅. 新版鲁迅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Study of path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for home and country

LI Ying

(Mi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ngyan,Fujian,364021,China)

Feelings for home and country is a kind of noble humanity and sentiment. Its connot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first level is the love and compassion, embodied in the love of family and others; the second level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which is called patriotism.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for home and country is to love your family, your school, the party and your country. The ways are to cultivate the feelings in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learning of traditional and classical works, in the rich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so on.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for home and country; cultivation

G647

A

1673-1417(2014)04-0100-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4.0020

2014-09-30

李瑛(1976—),女,福建仙游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务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大学生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大学生之歌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