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渠道的构建

2014-02-06沈小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渠道心理健康校园

沈小美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渠道的构建

沈小美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构建以传递信息准确快速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良性自我沟通为目的的有效沟通渠道,凸显教育环境的人文含量,解决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沟通障碍,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

我国传统教育的实质是以“心”为本,正如时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天时地利人和,历来被国人推崇为人才成长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而地利与人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自身人文素养水平,体现在“心”与“天”(时势)“地”(区域)“人”(自我、他人)的沟通质量。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高校学生承载着越来越重的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挤压,心理健康问题酿成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强调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渗透和机构咨询疏导与危机干预等能力建设。笔者认为,教育环境中公平公开、尊重平等、关怀友善等人文因素不足或缺位,对于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精神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导致精神孤独自我封闭,以至于漠视生命存在等心理问题。高校着力构建有效沟通渠道,充分挖掘教育环境的人文浸润作用,已是迫在眉睫。

一、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渠道的意义

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奎尔指出“沟通是人或团体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的过程”,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中,“沟通”就是学生个体之间、团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的传递过程,即信息交流。能够准确传递信息,帮助人们加强了解、建立信任的沟通称为“有效沟通”。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渠道,旨在以促进大学生良性自我沟通为目的,以制度设计为保障,以专业教育和辅导队伍为支撑,以阵地宣传和社团活动为载体,力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心智、健康的身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重大意义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有效破解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人文瓶颈和机制缺失,推进大学生心灵交流的互联互通;二是有利于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强化人文理念和人文素养,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保障,培育积极向上的学生心态和校园心态;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打破传统沟通理念的桎梏和习惯思维定势,提升大学生化解矛盾、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营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校园大家庭;五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锤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亲和力与抗压力,增强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危急应变能力和职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常见障碍与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中的常见障碍

为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现状,我们针对本地四所高校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方式满意度》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调差问卷600 份, 回收560 份, 实际有效问卷536 份。结果显示:仅有43%对学校各类沟通的现状表示满意,68%对未能形成各种沟通渠道信息互通、真伪互证、经验互鉴、成效互促的现状表示遗憾。接受调查的师生普遍认为,目前常见的沟通障碍主要源起于有效沟通渠道的缺失,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不到位”:一是校园信息沟通机制不到位。缺乏明确的信息发布制度,缺乏稳定权威的信息发布队伍;信息传递时间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目的不明确,公共信息传递处于自发、无序、滞后的状态,组织信息呈单向、指令、控制等特点。二是沟通平台建设不到位。缺乏规范普及的信息发布阵地,载体单一呆板,学生社团的正面作用没有充分发掘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和网络的传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三是师生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的不到位。师生沟通交往中教师以权威和教诲为标志,普适性信息多,针对性信息少;学生之间沟通互信基础和人文基础有隔阂,不顺畅。

2.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中常见障碍的原因

我们以调查问卷所得信息为视点,以座谈会和重点对象走访为辅助,分析认为有效沟通渠道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不足”:一是顶层重视不足,“口中重要、眼中次要、投资不要”是多数高校主要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有态度,对校园信息沟通渠道设计不重视,行政支持不到位,造成隐性障碍。二是队伍力量不足,一些高年资的教师忙于科研或行政事务,对校外新生事物的了解和思考不多,加之与学生直接接触较少,收集和传递信息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一线的主干教师大部分成长于应试教育环境和独生或少生子女家庭,其价值取向和是非辨别力与在校学生趋于同质化,思想引导缺乏高站位、广视野、看得清、讲得透的能力,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尚未根植于心,日常沟通所需的包容感化、以身示范等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倚重他们向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和提供正能量,难免会陷于苍白无力的尴尬境地。三是学生辨识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刚刚脱离家庭思想襁褓,在社会信息渠道失范的环境下,时刻面临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传媒信息侵扰。四是组织系统措施不足,多数高校信息选择缺乏协调性,传递口径与校风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范等日常教育没有形成协调同步的有机整体,主流信息传递份量单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沟通渠道构筑

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体系的常见障碍,避免因信息误读或信息失真,导致学生群体判断错位而情绪逆反过激,应以传递信息准确快速为目标,以科学、多元和可持续为原则,建设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一)突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信息传递渠道快捷化。在校园沟通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观测中,信息传递的路径、范围和速度在不少案例中产生作用,应该遵循沟通原理,建设“短、广、快”校园公共信息传递主渠道,确保信息沟通零时差、零障碍、无缝隙。

1遵循渠道适当性原理,规范宣传阵地建设,缩短传播距离。重视校园网、宣传广播、宣传栏、校务公开栏的建设,可以在校园BBS论坛专设“心理咨询”版块,为师生搭建心理健康知识网络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在校园网设立“网上心理热线”栏目,方便部分内向或对心理咨询尚存芥蒂的学生寻求帮助;在校内的显眼位置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张贴图文并茂的画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

2.遵循主体共时性原理,规范信息出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负责及时向校内外新闻媒体、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重要新闻信息,恰当发挥有效沟通的沟通主体共时性原理,营建透明度高信任度强的校园沟通环境。

3.遵循传递完整性原理,规范信息收集,缔结学生心理健康疑情预警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院系、班级与宿舍之间的心理信息沟通循环,形成由校级分管领导亲自抓、学生处直接领导下的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各系专职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服从本系心理兼职辅导员的指导,负责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填写《学生心理状况月报表》、《心理异常学生日报告》、《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等文件,宿舍心理联络员为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信息来源。

4.遵循代码相同性原理,规范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师资力量。按比例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和咨询师,选拔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其他系列老师为兼职心理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员服从心理健康教育办的统一调度,在课堂教学和课间接触中,及时答疑解惑,在心理健康教育办处理特殊事件中发挥学业优势。

5.遵循目标性原理,重视队伍组织培训,不断强化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组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或研讨会,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经常邀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心理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举办“辅导员论坛”、心理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等活动,增强从业人员的有效沟通意识与能力[1]。

(二)突出“沟通平台”的多元性,信息传递方式朋辈化。朋辈传递符合沟通的理解同一性和接收连续性原理,是信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朋辈沟通是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化解心理障碍的最快捷办法。重视挖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辈资源,打造多元沟通平台,可以引导校园群体心理良性发展,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使沟通渠道贴心、温馨、无隔阂。

1.打造第二课堂为团体辅导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定期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每月有一个固定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办负责计划和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统筹学生组织结合各系专业特色,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或者是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团体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形式活泼,正能量得以传递,学生群体关注点得以收集

2.打造“阳光使者”热线为心理互助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办每年定期从学生中筛选两批“阳光使者”,为朋辈心理辅导员[2]。心理健康教育办根据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分别就热线电话接听、咨访关系建立、常用咨询技术解析等八方面拟定培训计划,对“阳光使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接受培训的“阳光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相关知识,具备为同学们提供初步心理辅导的能力后,以老带新的方式为同学提供谈心服务,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这一平台的建立,学院得以及时发现和排除个别学生心理隐患,及时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上出现的学生群体聚焦的问题。

3.打造心理健康社团为健康常识推广普及平台。依托团委组建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成员的“心理俱乐部”或“心理会社”等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为宗旨,及时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同学并推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3]。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负责组织开展心理文化专题活动,如每两周播放一次心理电影,不定期制作心理书签、宣传板报等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组织校园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办的指导下,每学期开展若干次团体辅导活动。

(三)突出 “沟通效果”的持续性,信息传递目标个性化。每学年新生入学后1-2个月开展心理普查工作,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进行测评,对总均分在2分以上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在通过进一步的回访统计之后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并分别给予不同形式的跟踪帮扶[4]。对重点关注类学生进行跟踪和个别咨询,制定详细的心理帮扶方案。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各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系兼职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汇报和情况通报,针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讨论分析,制定干预方案,部署行动措施。特别是专业工作组,要建立周会制度,交流重点关注学生的动态情况,并对个案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研讨,分近期和远期编制辅导方案,确保沟通渠道常筑、长筑,不间断。

科学构建校园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要因时因事因人而灵动,更需关注专业特色和学校区域本土人文特点。该工作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融合联动,将此工作自觉有效地融入到学校各项建设,特别是文化校园建设中去,才能持续取得实效。

[1] 汤小阳, 易娟. 多管齐下,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5):124.

[2] 方海峰.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2):73-74.

[3] 王海鹭, 李天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0-72.

[4] 张国成, 王云彪, 杨倩音, 等.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4):1-4.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colleges

SHEN Xiao–mei

(Zhangzhou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o construc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convey information accurately fast as the goal,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self communication for the purpose,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solve commo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mental health educatio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G647

A

1673-1417(2014)04-0096-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4.0019

2014-09-07

沈小美(1963—),女,福建龙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文教育。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渠道心理健康校园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