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粮食的“粮食”到粮食的“母亲”

2014-02-06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 2014年2期
关键词:勐海布朗族布朗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元旦刚过,笔者前往云南勐海布朗山调研采访,几天的见闻让我对与化肥与粮食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感悟。

布朗山位于中缅边境,是布朗族主要的聚居地。这里海拔高、交通难,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布朗山茶产业得到很快发展,成为布朗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生产效益很低。我们走访的一个5口之家,茶叶的全年收入还不到10000元。因此山寨孩子们的上学成为大问题,家长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布朗族适龄儿童就学率几乎达到了100%。但如何保证教育受到一代又一代布朗人的重视和认可,还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勐海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结合布朗族的实际,当地政府先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女孩子——未来的母亲身上。因为布朗族教育引导和影响孩子的重任都在妈妈肩上,要确保持久的高就学率,就必须培养好女孩子,这样才能持续影响和带动下一代。

布朗人的这个教育理念抓住了家庭中最核心的因素,通过母亲来实现对一代代布朗人的教育和民族素质的提升。这个理念让我联想到了化肥与粮食与土地的关系。过去人们一直把化肥称作“粮食的粮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化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以及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土地负担越来越重,土壤污染、地力下降日益突出。该怎样处理化肥与土地与粮食的关系?在布朗山我也看到了有代表性的两种做法。一种是化肥无处不在。据介绍,布朗山上的茶园也需要施用化肥用以增产、增收。一种是简单地禁绝化肥。比如,为确保勐海饮用水源的洁净,在勐海那达勐水库周边的茶园一律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农业种植业赖以存在、发展的土地是布朗山最宝贵的资源,如何确保农田的永续利用是问题的核心。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土地与化肥的关系不仅是布朗山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中国农业的必答题。

除了特殊地区的要求,对化肥完全禁绝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以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水稻产业为例,一般认为品种和栽培手段在增产中的作用各占50%,更有统计说大约73%的增产是靠投入增加而换取的,更重要的是化肥和农药的增加。因此,如果把土地看做粮食的“母亲”的话,化肥已经与母亲密不可分,成为母亲肌体的一部分了。农田和水体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化肥的消失,恰恰相反,依靠化肥品质的提升换代解决“母亲”的体质问题才是正解。

这就需要化肥产业不断进行创新、突破。提升环保品质是刚需,强化服务、提高利用率、降低污染是使命。在“农业投入品”与土地密不可分的今天,化肥产业必须从“母体”视角重新定位自己,以“母亲”胸怀审视粮食、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只有树立土与肥密不可分的观念,将土地的生养万物视作自己属性的一部分,将土地农田的健康视为自己的责任,化肥产业或许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布朗人“培养好母亲,影响众子孙”理念给化肥产业带来的启示。

猜你喜欢

勐海布朗族布朗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Taxonomic Revision of Raorchestes menglaensis (Kou,1990) (Amphibia:Anura),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Yunnan,China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勐海“南国春城”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