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与职业融合:初中起点职业教育的现实命题——基于南京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4-02-06史献平
史献平
从2005年起,为推动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加强校企合作,我国初中起点的中等职业教育推行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其中,一、二年级在校内学习、三年级进入企业顶岗实践(五年制高职基本实行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四年,进入职业场所顶岗实践一年),江苏省也不例外。而2012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文件中对学生顶岗实践时间的缩短,对文化基础课程学时的增加,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新思考,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但笔者认为:仅仅通过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顶岗实践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起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尊重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学业与职业融合育人机制,才是提升初中起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学业与职业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初中起点职业教育的呼唤
学业就是一个人为了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历程。职业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学业与职业融合是指一个人以自己选定的职业生活为导向不断学习,并用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生活能力的过程。
(一)学业与职业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应然属性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通过从事相关的职业实现的,人的生存质量由职业及其职业能力所决定。中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就应具有职业性,认为“凡教育皆含有职业教育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他还提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社会生产事业,籍或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1]作为培养未来职业人的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就应关注受教育者基本职业技能的发展,培养其获取职业的能力,并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规格做出预期。同时,也应围绕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生活密切关联的知识、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升其职业能力和素养,促成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形成,促进学生发展。
(二)学业与职业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体现
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它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服务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并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同办职业教育。”可见,在育人过程中,重视并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融合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期待。同时,现代职业教育具备了实施学业与职业融合育人机制的基础。从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机制来看,专业设置都是根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确定的,当专业导向与职业面向统一后,学校在教育和帮助学生制订并逐步实施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社会、学校、学生间的互动实际上就是学业与职业的互动。从职业学校的教学机制来看,工学结合的“学中做”与“做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的通则。在这一过程中,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是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从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来看,职业学校专业面向的职业性,对培养学生所设置的任何课程都有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而如何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加强职业训导,这也是对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必须兼顾[2]。
(三)学业与职业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初中起点职业教育重新定位的呼唤
以学习化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把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幸福感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3]。它是一种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这一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初中起点的职业教育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通道,有了接受同一类型教育的高等教育机会。因此,初中起点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面对就业的教育,它还承担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任。也就是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业。
(四)学业与职业融合是我国当前初中起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做中学、学中做”,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近几年推行的中职校“2+1”教育模式(五年制高职“4+1”),本意上是作为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分段教学的彰显职教特色育人模式构建的,体现了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理念,但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并没有从育人机制上落实好,没能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业与职业融合的职业教育内涵,而是将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职业岗位实践割裂开来。校内教学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脱节;顶岗实践过程中,学生实习又往往屈从于企业的效益诉求,忽略育人功能,只做不教,无从谈学;教学评价上,以理论考试结果和技能证书评价学生,忽略职业态度、行为、做事能力等。许多中职校利用两年时间,匆忙把文化课和专业课上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职业场景脱节。第三年顶岗实践的教学活动完全停止,学校把学生完全托付给企业或放任自流,企业和学校都没能够提供规范化的学生实习教学体系和方案,无法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循序渐进地去获得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岗位实践的教学功能,学业与职业没有产生有效融合,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了企业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方式。结果,充满创意和期待的“2+1”职业教育模式沦为了一种“偷工减料”的教育形式,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
从“2+1”到“2.5+0.5”、“4+1”到“4.5+0.5”的育人模式改革,真正召唤的是育人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融合。
二、学业与职业融合育人机制的实践模式
初中起点的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融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不能简单地执行“2.5+0.5”(或“4.5+0.5”)模式,而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这一过程偏重于学业,但要以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各学科(专业)教学为根本途径,以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为辅,突出模拟职业场景、工作任务导向的职教特色。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入职场进行顶岗(或在岗)实习。这一过程偏重于职业实践,重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第三阶段,毕业前通过模块化教学进行专业提升。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前后三个阶段,将学生的学业要求与职业发展进行融合、将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学习与职场情景、顶岗实习相融合,每个环节都体现学做合一、校企一体的理念。
以上三个阶段的组合形式可因学校及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南京卫生学校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则采取了“3.5+1+0.5”的三段式模式,即三年半在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含每学期2-4周的专业岗位认知和专业见习活动),一年到医院进行在岗实践和学习,最后半年,学生再重新回到学校,结合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毕业考核、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省市卫生系统护理人才招聘考试、就业面试等,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再学习、再训练。
(一)以职业岗位需求规划学业,构建校内系统的育人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在这一环节上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1.合理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有关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学业与职业融合,组织人员进行深入调研,紧紧围绕行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积极聘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设计、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既考虑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考虑行业和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既考虑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需求,进行整体设计。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旨在提高认知水平的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的灌输学习模式,重构基于行动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让工作过程引领学生的知识整合、实践操作、能力习得、学习反思,实现知识的重组、能力生成、素质的发展和智慧的提升。[4]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应按照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引进企业实用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再整合,建构以工作岗位群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基准,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形成“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项目式课程体系,使之成为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全新教学项目。
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学校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建设专业实训室,科学建设数量足够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切实做到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以满足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满足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双重需求,也是建立学业与职业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需要。
4.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从职业学校现状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改变改进,成效实效有待提高;教学过程管理有待加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环节比较松散”[5]等问题。初中起点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如果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及教学方式进行培养,其学习能力确实显得薄弱,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也因此而失去组织学生学习的信心,放松教学要求。结果,导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弱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学校和教师有责任针对学生特点,主动引导学生将学业与职业融合,按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呈现课程内容,积极探索不同于普通中学、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形式,广泛推行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力求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5.强化学生学业综合评估。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职业技能培养,放松对学生的学业要求,特别是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要求,都以为如果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会把学生考“趴下”,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或流失。因而,教师对学生几乎不敢提什么学业上的要求。这种做法实际上暗示、放纵了学生学业的进一步下滑。一届一届学生口口相传,便容易形成更差的学习风气。因此,学校必须严格实行学分制,建立学生的学业过程考核与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实行教考分离,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综合课、专业技能课等多方面学业水平测试工作。评估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业过程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这种严格的教学管理机制,可能会导致极少数学生留级或课程重修,甚至有极个别学生畏难退学,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都能起到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极大提升。
(二)以职业实践体验深化学业,强化顶岗(在岗)实习过程的教育性
黄炎培先生曾说过:“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知能,而且还需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6]因此,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其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阶段。这一环节不仅要注重技能训练与应用,也要关注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融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目前职业学校在顶岗实践这一环节中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
从“2+1”中职教育模式的反思中,可以发现,由于受传统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及学生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导致了原本设想很好的顶岗实践一年成了放任自流,失去了教育性,体现先进职教理念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异化与缺失,学制变相缩短,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而不是为做而做。正像欧洲的芬兰,学生的工作实习被明确定义为工作本位学习,即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有机地组织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1.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教育机制,凸显育人本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构建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学生实习管理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实习标准,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在学生实习环节上,企业盈利需求应服从育人需要,凸显学生顶岗实践的育人本质,建立有效的实习教育机制。
顶岗实习就是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却是有实践没学习。顶岗实习过程中,优质岗位落实难,学生实习时间长、而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少,甚至没有教学,实习育人质量偏低。许多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实际成了向企业提供工作流水线上某个环节的简单劳动力。学校担心要求企业安排实习生到所学专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轮转实践学习,会给企业带来更多麻烦,从而导致企业不愿接纳实习生,所以,实习生工作岗位安排往往由企业自主安排,企业为了减少带教负担,发挥实习生的劳动价值,往往是将学生长期固定在同一岗位上。
真正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停留在接纳实习层面,也不是合作一方的单向期求和热情,而应是合作双方的双向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岗位实践的机会,将学生的职业生活体验过程有机地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人员,明确相应责任与功能,建立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相应的过程管理与考核,凸显实习期间不同岗位实践对实习生的教育、培养功能。如普通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学校应主动与医院科教科、护理部共同研究,按照临床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安排学生到医院各科室轮转实习,并明确各科室指导教师的带教任务,而不能为图方便将学生只安排在个别科室进行实习。
2.建立严密的实习指导体系,强化实践学业。顶岗实习是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面对企业、面对社会,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一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他们都迫切需要解决,有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此时所产生的学习行为是真正的意义学习。因此,校企双方要共同研究、建立严密的实习指导体系,建立有效的学业强化机制,促进实习学生在从事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实质的学业提升。一是企业明确建立学生实习工作指导机构,负责指导、考评指导教师的带教工作。如医院的护理实习带教工作,往往由护理部负责,其他专业由科教科负责。二是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总体工作要求,创设、安排各种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尝试完成各种具体的工作任务,并针对工作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知识、人文知识,对实习学生进行适当剖析和指导,引导他们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建构性学习。三是学生在顶岗(或在岗)实践过程中,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业务学习和研讨,并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布置的要求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时间,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学习和提升。四是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学生的实习岗位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现场专业考评,即学生在什么岗位,教师围绕“怎么做”“为什么”等现场出题考核。这一环节,既考核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评了企业指导教师的带教质量。五是学校组织实习生定期返校,结合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梳理和指导。同时,可结合职(执)业资格考试,适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检测或技能的考核,并布置后面的学习任务,以专业检测和考核引导、强化学生的在岗学习。
(三)以现实的职业发展提升学业,强化毕业前的校内模块化教育
目前,这一环节在许多职业学校基本缺失。从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顶岗实习之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就业。这样,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困惑没有机会得到解决,指导教师从实习过程发现的专业教学问题也无法进行系统的弥补、再指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所激发的专业学习愿望也无从实现。因而,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有了专业实践体验之后,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安排2至6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模块化学习,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设法解决的难点问题。
学生毕业前的模块化学习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通常可以安排两种模块化学习。一种是以执(职业)业资格考试准备为主要目的的学习与训练。职(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通常是围绕有关的工作任务,考查学生对顺利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考查是模块化的,而不再是分学科的。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往往考查护士在完成各种护理任务时,所体现的相关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与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工作有关的社会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等。因此,帮助、指导学生考证的过程,实际就是促进学生进行专业模块化学习的过程。另一种是以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应聘为目的,对特定岗位的知识、技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训练。在经过专业顶岗(在岗)实践后,学生考虑到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在不同岗位轮岗后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会进一步明确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此时,学生的岗位目标更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更强,学习质量更好。因此,学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根据学生个性需求及行业的具体岗位特点,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与训练,朝着更加专业、更加熟练的方向努力,育人效果会更好。比如:学校以妇产科、儿科等特定护理岗位,建立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与训练。这种模块化教学过程也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选修模式。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特别是初中起点的职业教育,实际已成为“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做准备的教育”[7],其目的已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而应该更多地关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地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8]。这种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9],也便于他更好地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谋求终身发展。因此,学业与职业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对初中起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命题,这种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有许多有待研究与思考的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履行统筹协调职能,在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上给予支持。
[1]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166.
[2]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学业与技能素质如何才能兼备?[EB/OL].http://www.bjczy.edu.cn/sf/show.asp?id=1133.
[3]徐平利.上升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及其制度创新实践[J].职教通讯,2013(1).
[4]张健.谋求职业教育的深刻整合[J].江苏教育,2013(4).
[5]崔景贵.着力构建质量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范式[J].江苏教育,2013(4).
[6]唐永泽.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5(26).
[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9.
[9]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