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质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4-02-06吴建强
吴建强 徐 铭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同样,高职院校要想在本领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始终保持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往往通过文化软实力得以体现。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灵魂和精髓。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把校园文化构建与办学条件改善、内涵质量提升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精心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服务和辐射功能,促进学校“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步提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所学校只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文化,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办学层次的双重角色定位,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既姓“高”,又姓“职”,即高职校园文化不仅要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而且要具有行业、企业、职业、就业、产业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全面反映高职校园文化的本质及内涵。
(一)明确就业导向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办学目标。”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教育部原部长周济也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现实情况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1]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紧紧围绕学生就业、创业做足文章。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明晰职业要求,明确未来职业方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以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健全和完善学生就业推荐与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高职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根据就业岗位调整平稳实现转岗,这就充分证明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学校全力服务和重点解决学生的就业,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做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立命之本和意义所在。
(二)实现校企互融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特色文化构建的活力之源。随着职业定向和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化,许多高职院校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不断吸收优秀企业管理经验,建立了校企互动网络,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校企双方加强了深层次合作,加大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共同商订教学大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认真探讨了“专业共建、教学共管、文化互融、定制就业”的育人方案,实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校企合作本质上是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其实际效果“一箭三雕”。对学生来说,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运作机制、企业内部文化,既提前掌握了企业岗位需求技术,实现了职业能力提升,同时又畅通了就业渠道。从学校来讲,通过校企合作,节约了办学成本,并大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就企业而言,通过与学校共育人才,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供给与储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吸收企业核心价值,强化职业感受,学校文化须与企业文化实行无缝对接,使校园文化更多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这将有助于缩短高职毕业生走上职业岗位的适应期。高职校园特色文化构建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学校可邀请企业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校园文化构建出谋划策,提出他们对文化的独特见解;也可邀请企业领导、工程师们走进校园,以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核心竞争力、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加深师生对企业的了解。校企之间也可互派人员相互挂职,如企业老总可到学校院系挂职副院长、副主任等职务,学校院系主任也可到企业担任副总、车间副主任等职务,从而为校企文化互融开辟直通车。
(三)体现职教内涵
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文化,必须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研究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本质,厘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同时,还应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积极挖掘高等职业教育元素,注重文化内涵提升,为人才优质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校园文化体现职教内涵,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最本质、最深层次的东西,彰显职教元素,突出职业特色。要将技术技能、职业岗位、企业行业等职教元素以及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特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可从校风、校训、校徽、校歌中得以展现,也可从教育教学、社团协会以及专业技能文化月等各类活动中得以体现。专业技能协会要积极向外延伸和拓展,争取行业、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社团活动应提高参与学生比例,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经常性开展各类型专业技能竞赛,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技能大比武氛围。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型路径
高职院校要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弘扬校本文化并不断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紧贴行业、企业,全力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有规律凝练办学特色,打造高职校园文化品牌,不断实现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积极传承和创新校本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品行与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和持续的影响。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加强文化顶层设计,全力打造高端文化。顶层设计有利于学校把握全局和整体,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使校园文化处处彰显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质。设计参与者除了倾听校领导意见和建议外,还要积极听取中层干部以及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集聚全校师生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方案才能为全体师生员工所接受和认可,顶层设计才具有起点高、立意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优秀的校本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经过整合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承办高等职业教育时间不长,作为新兴力量也正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高职院校办中专、中职历史较为悠久,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给高职院校继承传统文化带来便利,但同时要避免文化继承的简单化、功利化倾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传统校本文化的分析,吸取多年来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精华,对不适应高职发展的校园文化坚决予以摒弃,同时结合学校的文化现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与创新,不断对现有文化进行总结、凝炼和提升,构建独具匠心、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主动吸纳和融入地域文化
不同地方,地域文化不尽相同,不同的文化风格对高职办学影响较大。由于办学历史不长,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较薄弱,其办学特色往往更多地受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提炼出了像“胡杨精神”、“苏区精神”、“孝文化”等办学特色。[2]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应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依托区域内特有的自然资源、传统特色,深挖当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丰富的人文资源。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主动融入和服务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所在区域培养“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直接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其校园文化应代表区域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有意识地将自身作为区域的一分子,将校园文化与所在区域文化相融合,使学校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发展,把区域主流文化的精髓渗透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现实状况、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当地城市的发展定位,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紧跟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步伐,为地方企业、行业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大力吸收和引进企业、行业文化
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虽然内容、特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校和企业、行业最具特色、最核心的要素。其本质都是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对学校师生或企业、行业职工的行为进行导向、激励作用。正是因为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有着许多相似点,这就为学校吸收和引进优秀企业和行业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仵自连曾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就是吸收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提炼和融合。[3]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行业办学也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潮流。在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做到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考试考核到学生的行为习惯等都按照企业的要求。[4]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主动向企业和行业学习,吸纳优秀企业、行业所奉行的“团队合作、顾客至上、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等核心价值观,引入企业的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中的优秀企业核心理念。对于行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而言,更要给学生创造行业特征明显的高仿真环境。学生在具有浓厚的优秀企业、行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熏陶下,能有效提高职业行为和职业规范水平。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办学内涵将更丰富,企业、行业的高端人才需求也更容易得到满足。
(四)努力构建和打造品牌文化
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建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体现着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强化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要像企业一样组织实施“名牌”战略,利用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构建和打造文化品牌。一要做到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积极探寻和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二要苦练内功,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真正使办学质量上台阶、上水平。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明显,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也将得以提升。
文化品牌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校对现有文化进行总结、提升和凝炼的过程。高职院校通过文化构建,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整个学校因此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追求,也必将对师生的精神面貌带来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构建和打造品牌文化中应本着“格调高雅、品味高尚、特色鲜明”的理念,体现出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弘扬吕凤子的“爱无涯,美无极”的职业道德教育观,积极打造“崇爱尚美”的校园文化,形成了“爱与美”的文化特色,铸就了文化品牌,学校的影响力显著提高。
[1]周翠珍,等.高职院校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J].职业时空,2007(24):22.
[2]张建林.育人属性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6):30-33.
[3]胡新岗,等.优秀企业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J].河南农业,2012(11):13-15.
[4]党喜灵,等.职教园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以柳州市职教园区为例[J].广西教育,2012(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