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
——谈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策略

2014-02-06刘吉才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2期
关键词:夹竹桃随文教者

刘吉才

(高邮实验小学 江苏 高邮 2256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准确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在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着明显变化,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读写结合,学生语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笔者在最近参加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强化语运时,存在着为了运用而运用的问题。尤其是随文练笔,在内容选择、情感激发、方法指导等方面出现了训练僵化、机械的不良倾向,导致训练效率不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文章的整体框架。可以说,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重视随文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随文练笔,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提高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找准内容的衔接点

笔者观摩一次青年教师赛课,几位教师同时执教《夹竹桃》一文。课文通过描写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文学大师季羡林散文中的精品。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者不约而同地安排了随文练笔。

第一位教师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随文练笔。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的奇妙有趣的景象。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以后,教者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下自己看到的夹竹桃。由于学生事先对夹竹桃知之不多,没有生活基础,加上多媒体出示的插图清晰度不高,直观感受不强,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笔。学生的交流大多是课文内容的翻版,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位教师是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安排随文练笔。第五自然段作者从叶影花影方面描写夹竹桃在月光下扑朔迷离的景象,以及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教者先引导学生反复赏读月光下夹竹桃扑朔迷离的景象,并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如诗如画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去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学生读着读着,都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所折服,自己想象的翅膀也悄悄展开了。此时,教者及时引导学生:“多么美的画面、多么美的意境啊!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也产生了奇妙的幻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进行一次奇思妙想大比拼吧。”并出示“我幻想它是______,它居然就是______了。______。”由于引导得当,学生在交流时,可谓精彩纷呈。“我幻想它是一只小白兔……”“我幻想它是两只蝴蝶……”“我幻想它是一串风铃……”课堂不断传来阵阵掌声。第二次练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两位教师都着眼语言文字运用,抓住两个不同的读写训练结合点,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设计随文练笔时,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两次小练笔的设计,都是紧扣课文内容,一个是写自己看到的夹竹桃,一个是想象月光下的夹竹桃,不能说安排得没有道理。问题在于,第一次练笔,学生事先对夹竹桃了解不多,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只能根据课文描述,依样画葫芦,要么原样照抄,要么适当改写,做无病呻吟状。第二次练笔,摆脱了课文内容的束缚,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寻找练笔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大比拼。在教者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想象的翅膀悄悄展开。可见,我们在随文练笔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寻找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衔接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在安排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与练笔间建立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同步律动、相似跳动的互换机制,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练,有情可抒。只有这样,学生练起笔来才能轻车熟路、滔滔不绝。

二、找准情感的交融点

笔者参加一次深度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几次执教《泉城》。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者根据课文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特点,安排了随文练笔。由于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

第一次设计随文练笔时,考虑到课文写的是济南泉水的美,于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些泉水有的______,好像______”的句式进行补写。由于学生对课文没有赏读到位,没有发自内心地喜爱泉水,而且课文已经写了四种泉水的形态、声音,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补写,对学生而言有些难度,难怪大部分学生一句也没有写出来。经过教后反思,第二次设计随文练笔时进行了改进,从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学完第一自然段以后,教者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济南的泉水这么多、这么美,我们的大自然,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流淌的运河……你们想不想把美丽的风景用课文的句式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接着出示“______,有的______,好像______”的句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思路也打开了。有的写天空的云朵,有的写家乡的大运河,有的写河边的柳树,有的写夜晚的萤火虫。学生的创作力得到了释放,课堂上精彩不断。

两次相同的随文练笔训练,都是针对“有的______,好像______”的句式进行练笔,可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除了内容的差别,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情感调动。第一次练笔,让学生对泉水进行补写,一方面学生对泉水了解不多,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和济南泉水产生情感的交融,没有从内心深处真心喜爱泉水。第二次练笔,教者在安排动笔之前,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激起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让学生找到不吐不快的感觉,找准了情感的交融点,难怪课堂上精彩不断。可见,找准情感的交融点,激起学生对练笔内容的喜爱之情,可以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大地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

三、找准方法的迁移点

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望月》。在学习“心中月”部分时,在体会小外甥想象的形象、奇特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写“在我眼中,月亮又像什么”。教者除了象征性地行间巡视外,就是站在一旁,袖手旁观,不停地提醒学生抓紧时间,没有进行深入的写法指导,连“月亮还可能像什么”这样关于练笔内容方面的交流也省去了。难怪学生除了圆盘、月饼这些事物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替代的内容了。

听课的教师不禁纳闷:我们的学生都成了神童,都能准确领会教者意图,独立进行读写迁移?我们现在的读写结合训练,普遍存在着教师缺位的现象。许多时候随文练笔真的成了课堂上调节上课时间的机动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完全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写,以尊重学生的名义略去了必要的练前指导。随文练笔不是简单的读写复制,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作为教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既要注意巧妙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更要教给学生练笔的方法,实现课内到课外、学习到运用的方法迁移。

实际上,我们在学生练笔之前,可以先进行必要的口头交流,即先说后写。口头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避免素材的雷同,也给教者提供了方法指导的契机。在学生练笔的过程中,教者要蹲下身子,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挑选展示的样本,进行集中指导。当然,方法指导可以安排在练笔前,也可以安排在练笔中、练笔后。指导的形式,可以面向全体,也可以突出个体。总之,只有找准方法的迁移点,让学生获得练笔的方法,内化为练笔的技能,才能真正实现随文练笔效率的提高。

随文练笔是“阅读与习作”的中介,是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捷径。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努力找准内容的衔接点、情感的交融点、方法的迁移点,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夹竹桃随文教者
一支夹竹桃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