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草甘膦用量将有15%的增幅
2014-02-06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孙叔宝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 孙叔宝
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整体运行不太景气,但是农药相对来说较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到834家规模以上的农药企业,全年产量为319万吨,小幅增长1.6%,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农药高达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产量趋于平缓发展。其中杀菌剂增长较快,达到了33.8%,但是只占农药总产量的6.4%,依然是我国农药生产的短板;除草剂近些年异军突起,2013年的产量180万吨,占农药总产量的56.4%,占据农药产业的半壁河山,结束长期以来杀虫剂为主的局面;杀虫剂的产量同比下降9%,总产量为61.3万吨,只占农药产量的20%,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发展趋势逐渐与国际的发展趋势并轨。
在出口方面,2013年全年出口农药109万吨,出口贸易同比增长22.1%,在对比产量增长1.6%的数据下,显示出口是拉动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随着国际转基因农作物面积的扩大,除草剂的出口量最大,大约为75万吨,占据农药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在进口方面也实现了很大的增长,2013年进口农药7.6万吨,同比增长10.6%,三年间,农药的进口实现了翻番,证明国际跨国公司的专利产品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
与其他行业相同,国内农药的大部分品种也进入了相对产能过剩的阶段,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不过随着产量的增加,农药行业的利润也在大幅提升,去年统计范围内的农药企业总的业务收入为2812亿元,同比增加了19.1%,利润总额上涨229.3亿元,同比上涨30%以上。随着产量的增长,主营业务的增加,企业亏损面的下降,企业好坏分化加剧,好的越好,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和出口型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坏的企业在行业内开始边缘化。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几方面因素,近些年安全环保制度的严格对于行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有效制止了农药过剩产能的释放,同时也使得一些不具备环保要求的企业停止了原料的供应,产能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利润有所增长。目前看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相互厮杀,运用环保这个杠杆有效调节国内农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我们行业协会工作扶优扶强的一个方向;其次,我国用药规模也在扩大,尤其是除草剂的运用,结合农机免耕,加上有关部门限制高浓度高风险农药的生产,预计2014年草甘膦的用量将会有一个15%的增幅;第三,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农药产业低价出口的时代渐渐转变。
不过,行业内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热门产品产能过剩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比较新的品种,一哄而上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环保问题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门槛。农药生产、废弃物处理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草甘膦/双甘膦环保核查令市场强烈波动,应该进一步引起企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还有待突出重点。从出口品类来看,杀菌剂仍是我国农药行业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