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探析

2014-02-06□韩

职教论坛 2014年33期
关键词:社区化职业院校办学

□韩 娟

2014 年6 月,规格空前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的印发,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承担时代重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而“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又将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最重要、最夺目的“亮点”之一,笔者愿就这一论题作以探析。

一、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时代背景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有其必然发生、应时启动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宏观层面看,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只有将全体国民造就成具有全球视野、胸怀、气度,富有时代感、责任感、正义感,既有维护世界和平秩序觉悟、又有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能力的“全球负责任大国”的理性公民,才可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习近平,2014)①。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社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只有“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才能“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2014)①

总括地看, 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国民教育、职业教育提出了崭新的紧迫要求。

(二)国际社会两类教育的有益启示

放眼国际社会,可以发现,在民族和平崛起、国家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莫不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170 年前,地处北欧的丹麦,是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屡屡遭受他国的侵略、欺凌,为了寻求强国之路,著名教育家柯隆威(Grundtvig)等提出“失之于外, 须自求补偿于内” 的育民强国教育思想,1944年,他与科尔德(Kold)合作,创办了第一所“民众中学”,开始实践教育救国理想。之后,挪威、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纷纷效仿。 经过百多年的努力,上述国家凭借国民良好的人文素养、科技素质,成为全球最发达、最安定、最和谐的国家。

中欧的德国、瑞士,素以“高品质制造”享誉全球,而这是以其“双轨制”职业教育为支撑的。德国、瑞士近三分之二青少年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便直接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双轨制”职教要求学生入学后便与联办教育的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求学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毕业后直接进入就业岗位。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术训练的紧密结合,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德国、瑞士的“高品质制造”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美国社区学院的普遍创设, 是其国民教育、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拥有大量两年制基础课程——数学、 心理学、 自然科学等 “桥梁课程”——完成这些课程后学生可凭学分顺利转入大学,继续攻读本科学位;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提高文化素质,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技术技能教育、实现人生持续发展架起“桥梁”。 社区学院因其低门槛、低投入、优管理、高质量而深受民众欢迎,成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亚洲,二战结束后的日本经济、社会几近崩溃,悲观绝望情绪笼罩全国。 日本政府从“国民教化”入手,为“培养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热爱劳动,具有责任感,充满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日本《教育基本法》,1947),全面推进以公民馆为基地的社会教育,到本世纪初,遍布日本的公民馆已达近1.8 万座。 公民馆集学习班、图书馆、博物馆、公众集会厅、产业指导所等功能于一身,为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提高国民素养、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日本成长为世界工业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两类教育联动发展应时启动

职业教育是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正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在1996 年、2005 年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传统正规教育的深重影响,职业教育“产学研” 脱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育实践基地”、“实验实习场所”的缺乏和不稳定,仍是1.36 万所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对的共同问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

上世纪80 年代后,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输入,我国全民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进入新世纪,具有“全员”、“全面”、“全程”特点的社区教育, 在我国逐步推开并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取得较快发展。 但是,由于社区教育的主体部分属于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所以至今在不少地区仍处于被轻视、漠视的状态,难以得到公共财政等的支持,因此,“资源不足”特别是“人力资源匮乏”成为制约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如何突破社区教育的拓展困境,是我国教育改革多年思考、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参照国际社会成功经验、立足我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最近几年,终于开拓出一条新路——

2012 年6 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建立社区和职业教育联动机制, 鼓励职业院校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动”[1];

2014 年5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在论及“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时明确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2];

同年6 月,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并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强调要“发挥职业教育植根社区、 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要“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3]。

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发,规定了职业院校科学发展的方向, 明确了职业院校深化改革的目标,赋予职业院校以崭新的时代使命。

二、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必具内涵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化”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4]。 毛泽东在其名作《反对党八股》中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就是说,“化”意味着全面、深刻的性质、状态变化。 职业院校办学的“社区化”,也就意味着职业院校办学的性质、状态需要“以社区为中心”,实现全面、深刻的重大转型。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内涵——

(一)服务社区经社发展的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是一定时期内院校建设的前进方向和目标。 办学方向规定院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引导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院校教育工作的成败,制约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所以,办学方向对院校建设、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首先必须明确院校“服务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方向,要“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 特别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3]。

(二)对接社区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教育需要所决定,正是为着满足社会各界不同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才有了各级各类院校的建立,所以,培养目标决定着院校的社会价值,是院校“安身立命”的根本。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要求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同时,要“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围绕城乡发展、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培养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3]。

(三)侧重社区学习对象的施教范围

施教范围,是指院校受教育对象的覆盖面。 传统学校教育一般用“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来表述受教育对象及其来源地区,而新型职业院校的受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招收”来的“学生”,所以用“施教范围”更恰当一些。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受教育对象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通过传统方式招收的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一类是院校“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3]的接受者,他们主要是当地社区的居民。 随着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推进,后一类学习对象的比例会不断攀升。

(四)立足社区社会实际的培育过程

培育过程,是指学习对象接受某类某段教育从开始到实现预设目标的教育、学习历程。 培育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计划制定、课程安排、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评价等环节,培育过程设计的科学、实施的到位,是人才培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要求职业院校的培育过程立足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这样,才能保证院校的人才培育质量,有效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

(五)促进社区社会发展的从业引导

从业引导, 是帮助学习对象选择从业方向、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服务。 职业院校的从业引导,包括劳动力供求预测、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推荐咨询服务以及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要求院校“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对接机制, 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1],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3],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输送适用人才。

三、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预期效果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至少应该直接产生四方面社会效应——

(一)优化地方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45 亿人[5],这是人类历史上人口流动的“奇观”。 巨量流动人口的出现,自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配置低效率也是重要致因,由此造成的产业发展障碍、人力资源浪费、 交通运输紧张、 社会结构消解等问题也相当突出。 如果我国能普遍实现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2],使“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3],培养足够的地方适用人才,便会极大地提高地方产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在相当程度上化解我国巨量人口流动导致的负面效应。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适用人才培养

专业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08-2010 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平均对口率一直低于60%,2010 届为59%,大多专业对口率在60%~80%之间, 最低的 “电子信息类”47%,“公共事业类”42%,“法律类”仅33%。[7]这与德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普遍超过95%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德国、瑞士等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院校与当地企业、 社会机构联办的。 我国如果能实现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实现院校与当地企业、社会机构等的联合办学,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 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3],便可以大大提高适用人才的培养效率。

(三)优化当地社区的民众素质提升

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具体实施终身学习的舞台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地区(社区)”[6]。 我国的社区教育却由于“资源匮乏”特别是“人才资源匮乏”而得不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严重影响到我国民众的终身教育、学习,影响到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有效提升。如果我国能普遍实现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 让1.36 万所中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当地社区教育,以正规教育的实力、经验特别是广大师生的人力资源优势“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1],将大大优化当地社区民众素质的提升,促进社区以至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四)优化职业院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2005 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是, 由于传统普通教育办学思想、 模式的束缚,在“为谁服务”、“如何服务”、“就业如何导向” 等问题上大多职业院校仍存在困惑、迷茫——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即是明证。 而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 则进一步明确了“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的服务对象,明确了“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发挥职业教育植根社区、 服务社区的重要作用”的服务要求,明确了“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有文化、懂技术、善沟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就业导向,为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厘清了道路。

四、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必需举措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要有应具内涵、收预期效果,须实施以下举措——

(一)更新理念,转变职教办学思想

理念孕育思想,思想指导实践。 由于传统正规教育的深重影响,大多职业院校尤其是由普通院校转型而来的院校早已习惯了“计划招生-闭门教育-考试毕业”的运作程序,管理、教学按部就班、驾轻就熟。 而“社区化办学”,却要打破这种惯性甚至惰性,当然会遇到来自院校内部的各种质疑、非议甚至抵触、干扰,所以,加强思想工作,更新发展理念,统一办学思想,排除内部干扰,是职业院校实现社区化办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中央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是作好思想工作的权威依据和有力保证。更新了理念、形成了共识,才迈得开社区化办学的步子。

(二)校社合作,完善职教顶层设计

社区化办学是全新的教育运作模式,它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不是院校“一己的”办学行为,而是院校与社区联动发展的办学行为,它必然要求办学体制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责任分担方面搞好顶层设计与构建。 从宏观层面看,应该“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落实各方主体责任”[1];从微观层面看,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2],“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3],为职业院校与社区的联动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三)全面改革,优化职教培育过程

社区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转型,它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全面深化改革。职业院校要在社区化办学思想指导下,全面审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 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1]等各个环节,按照“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2]的总体要求,为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而深化学校的管理、运作机制改革,全面、系统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化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协同创新,提升职教教育质量

社区化办学又是社会各界的合作办学,它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协同创新。 首先是推动各级政府特别是社区政府做好“统筹区域发展和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1]、“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等方面的工作,为职教发展发挥好主导作用;其次是“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行业企业不仅要出资办学,更要作为办学主体参与职教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更新、实训课程师资派遣、学生实验实习安排等全过程;第三是院校要加强与当地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促进多元主体发挥“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2]。

(五)多方支持,提供职教转型保障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社会提供多方面支持。 首先需要的是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央已经确定了“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3]的大向,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具体政策,落实政府部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各方的主体责任, 为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提供政策保障;其次需要“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3],为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提供环境保障; 第三是需要改变目前职业教育投入办法, 采用依院校在校学生数量和所在社区常住人口数量按“人均标准”投入办法或其他类似办法,为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提供必需的财政保障。

注释:

①转引自2014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一版记者倪光辉的报道 《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1-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新 华 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55199.htm.

[3]教育部等六部委.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E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4/06/24/2014062411083 5609.rar.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2002 增补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543.

[5]苏蕾.流动中的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和趋势[J].时事资料手册,2014(4):24.

[6]小林文人.探索创建“学习社会”的课题[J].胡兴智,译.终身教育,2005(1):22.

[7]麦可思研究院.2011 届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分析[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13167b28 3169a4517723a349.html.

猜你喜欢

社区化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