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2014-02-06张千友
□张千友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99 年至今,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0 余所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30%左右。 这一部分本科院校就是新建本科院校。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 二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 专业设置专科居多。它们在办学理念、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已经逐渐明确为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其特点是立足本地,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1]。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2014 年2 月26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释放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等信息,并有了“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和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提法。 随后,关于“600 所地方院校转型职教”、“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消息也纷纷传出。这一系列的消息,迅速在高校、职教界和社会大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反映迅速,反响巨大,无疑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实在在是非常重要的。
一、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现实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
2013 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年”。 因为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来自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称: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 万人,比2012 年增加19 万,刷新纪录;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013 年2 月初对近500 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 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另一边是观望者多,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导致他们观望心态浓厚;除此之外,还与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有关。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 届毕业生求职难度较以往年度明显增加。然而,正所谓“没有最难, 只有更难”,2014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27 万人,比上年增长28 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 部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关专家指出,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2]。
2013 年6 月, 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宣布,停办了两年的“大学生班”今年重新开班,还扩成两个班,计划招收100 名学员。教育专家认为,技校“回炉”是大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种选择,但也暴露出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短板。大连市技师学院刘晓晖院长则指出,大学生技校“回炉”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和学生时间成本的浪费。当前一些高校仍存在专业设置不清、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办学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亟待改革[3]。实际上,大学生技校“回炉”近年来在各地均有发生。面对一年高过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毕业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走职业教育教学道路,已经成为重要的选择方向。
(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国家教育政策作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部署。 2014 年2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2014 年3 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具体来看, 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性人才的高考。 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 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4,5]。 由此可见,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宏观政策, 势在必行。
(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在发展经济学中,有关教育问题都纳入人力资源范畴做专题研究,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进行系统讨论。与新建本科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教育与经济发展实际脱节。 在发展经济学看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安排,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而很少考虑到这种教育体制是否符合不发达国家自身的特点。大学教育的成就是按照国际学术标准而不是按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来衡量的。教育与实际脱节还表现为学校里所学的课本知识不能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很多国家城市的职业介绍所每天挤满了学数学、物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而雇主所需要的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们最后不得不接受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学物理的当秘书,学数学的开出租车之类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比皆是[6]。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不是直接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来建立的,但是,他们在升本以后,为了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本科”,往往选择国内老牌二本或者一本院校作为模仿对象,学习借鉴这些本科学校的办学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然而国内的一本院校或者老牌二本院校往往又以建设国际知名学术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大多提出“建设世界知名大学”等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因此,最终的结果也往往面临着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实际脱节的问题。
2.“内在的智力外流” (internal brain drain)问题。 智力外流(brain drain)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 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托大罗(Todaro,M.P.)指出,智力外流不仅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高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还对国内的专业人才在心理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使他们产生眼光向外的倾向。他们不去思考和研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注意力只盯在国际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成就上。他们虽身在国内,但心早已在国外。身心都在国外的专业人才,可称为“外在的智力外流”(internal brain drain), 身在国内而心已飞向国外的专业人才,可称为“内在的智力外流” (internal brain drain)。 内在智力外流在发展中国家比外在智力外流可能影响更广泛,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以大学为例,大学中一些经济学家讲授和研究一些与现实无关的、复杂的数量经济模式,而认为贫困、失业、乡村开发、教育改进等发展中国家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少理论上的意义。 于是,学术成就标准不是按照对本国的实际贡献来衡量,而是以国际社会的赞誉为依据。 例如,发展中国家学者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或是收到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常常被认为比找到一种解决国内工业、农业、医学或经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办法更为重要,更有荣誉。因此,托达罗指出,内在的智力外流倾向已在发展中国家整个教育界蔓延[7]。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其中 “内在的智力外流” (internal brain drain)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包括许多新建本科, 为了追求所谓的国际化,在对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上,过分注重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英文文章, 给予国外期刊(SCI、EI、SSCI 检索) 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很高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比如有的教师发表一篇论文获得的收入远远超过主讲一门课程的课时津贴收入。这些激励机制导致学校教师以及科研人员整天忙于发表学术论文, 学校也以此作为办学的重要政绩之一,给予广泛的宣传报道。 然而,这些论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能够转化成多少现实生产力, 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和过问。结果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中, 难以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生产力,地方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也很难从高校获得想要的科技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或者称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比过去办普通本科难度更大。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不是发一道行政命令或者更换一块学校牌子那么简单。新建本科院校好不容易才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挤进本科院校的行列,现在又要求转向职业教育,谈何容易?
(一)观念转变难度大
人的思想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 首先,学校教师的观念难以转变。 由于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谈到大学教育,言必称“985”、“211”或者是国外一流大学,他们认为大学就应该是学术性的象牙塔,应该向国际一流名牌大学靠齐,把他们作为自身努力的终极目标,即使赶不上,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步步逼近,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第一要务,认为只有这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大学。 还有观点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我们不可能要求高校全部按市场来教学”(范先佐,2013)[3]。其次,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也难以转变。 很多学生家长坚持“宁可读三流大学也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 原因在于过去职业教育只有中专和大专层次,没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结果是成绩差的学生才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劣等教育”的代名词。如果让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是否也就主动选择降格了。 因此,要改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非常不容易。
(二)教师队伍建设耗时长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执行群体,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 “双师型”教师,这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做到的事情。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新进教师大多数要求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然而这些新进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让他们撰写学术论文、完成科研课题可能很专业,水平很高,但要求他们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就难以胜任。 另一方面,从社会上外聘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充当实践技能指导教师, 又存在职业技能人才引进成本、教师资格认定、薪酬待遇核算、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难度也不小。
(三)教学经费投入缺口大
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不比普通本科教育投入少。 与之相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对实验教学设备、对实践实训基地的投入,远远超过办普通本科的投入需求。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长期经费短缺的问题,与老牌二本院校获得的经费支持没有可比性,更不用说与“211”、“985”高校相比①。一方面国家财政对新建本科投入有限,拿生均拨款来比较,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无法与老牌二本或者一本院校进行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验设备、科研项目、人才引进等专项经费领域差距更大。 另一方面, 新建本科大多数采取与地方共建的方式办学。实际上,在学校升本过程中,为了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很多地方政府公开承诺要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但是,升本工作完成以后,很多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紧张,根本拿不出钱来资助新建本科院校。 长期办学经费短缺,直接影响到学校优秀人才引进、 实验教学设备购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软硬件环境的投入。
(四)教学管理制度路径依赖
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提出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 理论, 它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由过去的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或者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摆脱过去对专科层次办学路径的依赖,重新比照老牌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发展起来,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课程安排,都是从老牌二本院校照搬,在他们看来,终于像“本科”院校了。 但是,现在又要求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自然面临又一次改变过去的发展路径,这自然会遭遇到来自思维定势的阻力。
三、新建本科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照搬过来的,严重脱离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以转变观念为出发点,树立“顶天立地”战略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针对部分师生短期难以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要采取外出参观考察、集中学习以及校内开展师生大讨论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转变观念,坚持把“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消费者, 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供给者”这一思想作为本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理念。以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服务学生为基本宗旨,以约束、规范学校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为基本出发点,来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消费。 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顶天立地”发展战略,所谓“顶天”就是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既要有办好本科职业教育的现实追求,更要有发展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未来准备。 所谓“立地” 就是要立足地方需要, 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重点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支持、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架构。
(二)突破“双师”建设的难点,坚持“以师强校”战略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推行学生“多证书制度”的实施者,是立足区域发展,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 据资料显示,新加坡非常重视“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80%以上教师来自企业的经理和业务骨干[8]。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数量缺口大,另一方面,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模糊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普通教育的标准同质化、现有劳动人事管理政策难以引进一线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从各自利益出发而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岗位生产实践等因素制约,导致我国“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发展速度缓慢,建设质量低下。 为此,要通过实习指导模式、服务社会模式、集中培训模式、校外引进模式等多元渠道突破新建本科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所谓实习指导模式是指在学生综合实习教学环节,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事业以及行政单位蹲点实习,一方面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与实习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服务社会模式是指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承担企业、事业以及行政单位的合作项目,从而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集中培训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接洽, 然后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选派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到企业参加集中培训;在“送出去”的同时,学校还要坚持“请进来”,即校外引进模式, 学校针对那些无法在短期内培训的师资,一方面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以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引进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专家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单一引进硕士博士的做法,选择从企事业单位直接引进生产管理一线的优秀人才。
(三)抓住课程改革的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中心问题还是课改。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要建立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映射关系。 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上,要鼓励推进MOOCs、翻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 减少理论课程传统讲授的课时比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学校主要任务是严格考核手段和方式;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的单一模式,大胆探索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要更加突出职业技能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在人才培训方案的执行上,要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刚性,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将职业技能课程开到位;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上,要坚持以课程监控为纽带,重点监控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 并且与授课教师绩效挂钩,以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四)广开财源,改善实践实训教学环境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然而,与老牌二本以及一本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问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长期欠账。 为此,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坚持开源,多方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财政项目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勤俭办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改进和建设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服务地方发展中建立的关系网络,发动校友资源,努力将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到实处,让其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效益。
(五)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划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9]。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决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职业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当然,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这些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幻想一夜之间全部制度都全部建立起来。 即要考虑到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也要考虑到学校现行体制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制度建立起来后的落实和监督等等。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主体。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和不确定性因素, 可以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即在学校改革过程中,可以选择部分院(系)、部分学科专业先行试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考虑逐步推开。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从目前已经启动的项目来看,各地都支持了若干所大学的基础能力建设,但支持的对象主要还是以前“211 工程”、省部共建项目支持过的高校以及老牌二本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几乎没有考虑在内。
[1]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2]韩秉志,熊丽.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长远靠市场[N].经济日报,2014-05-07.
[3]王莹,廖君.最难就业年:大学生技校“回炉”热凸显 教 育 短 板[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604/c1053-21727053.html.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N].中国教育报,2014-06-23.
[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教发[2014]6 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8.
[7]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3.
[8]孙诚.加大职业教育改革步伐[N].光明日报,2014-03-25.
[9]Douglass C.North, “Institu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5:1(Winter 1991),pp.97-112.
[10]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