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经营与学术经营关系研究*

2014-02-06周芷汀

关键词:选题学报学术期刊

周芷汀

(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载体,也应发挥引领学术发展的助推作用。近十多年来社科期刊阵容迅速扩大,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持续发展的高校已不满足于高校学刊仅仅作为“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形象,而是希望本校学刊能做大做强,跻身国内外著名检索工具收录的名刊之列。高校学报的交流范围及其影响走出主办高校,成为既是地域内又是专业内学术交流不可忽视的阵地,对学校的宣传是无价的,“如国外的《哈佛商业评论》之于哈佛大学,国内的《文史哲》之于山东大学,《地球科学》之于中国地质大学”。[1]

学术编辑站在人类智慧的最前沿,担负着学术的选择、传播、积累的重任。高校学报是高校业绩和水平的一个指标,是高校形象的一个窗口,能否培养出经邦治国的科研创新人才,能否拥有引领科研走向的能力,能够刊发多少原创性科研成果,已成为衡量学报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重要尺度,也是学报内涵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名刊工程的构成要素有4个:一是高学术品位、高学术水平、高学术价值;二是创新性、探索性和超前性;三是名作、名栏和名家;四是公认性。”[2]而编辑是组织发现、培育名作、名栏和名家,实现上述名刊构成要素的主体。学术期刊经营的是学术,应重视编辑学术水平及经营学术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学刊编辑的学术水平

编辑队伍水平,是衡量学术期刊水平的标志之一。学报只有聚集一批出手不凡的创造型人才,才能提升学报对于学术的推动、导向与影响力量。一个合格的学术编辑,需要同时具备经营学术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研究的能力,应把编辑队伍的建设与配备提到根本的位置。

学者型编辑不仅熟悉编辑出版业务,而且熟知科研步骤,对学科进展和专家队伍比较了解,具有优良的科学素养、高尚的学术品位和开阔的视野。这些素质在编辑初审和定稿工作、策划和组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编辑的非学者化,易导致编辑缺乏学术意识、缺乏学术反馈、缺乏学术兼容。游苏宁、陈浩元在《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文中指出:“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是精通编辑业务的专家,而且应成为熟悉自己刊物所报道领域的科技知识和研究进展的专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科学家平等地讨论问题,才能办出高学术水平、高编校质量的优秀期刊。”[3]颜帅等也在《高校科技期刊应努力转变办刊理念》一文中提出:“一位称职的编辑,必然在他所处的学科仍然是一位活跃的学者或学术活动的组织者。”[4]

学术编辑工作具有双专业特征,编辑学研究和专业研究是学术编辑的两翼,缺一不可。为此,出席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发展座谈的七十多家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曾向全国同行发出自律公约倡议: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增加学术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学术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学术期刊工作者。如果学术编辑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就会在学术期刊的发展进程中,渐渐沦为高校组织中的边缘人物。学术编辑应是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这是保持编辑思维敏锐性和学术洞察力的有效途径。

学刊要尽可能地挑选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人才加盟到编辑队伍,也要重视为编辑开展科研工作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更应该尽快实现学术编辑与编辑的分离,增强学报前期编辑力量,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

刊物的声誉是由载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者的学术策划能力所决定的。“国际名刊均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编辑们通过参加全国性的国际会议,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接触”,[5]既扩大了刊物影响,也方便及时地把握了学科的新态势,熟悉了学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水平、流派,争鸣的始末与焦点等。编辑人员不仅应深谙某一学科,而且应精通更多的学科。应给编辑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界、学者和先进的编辑思想,使其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经营学术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重视编辑经营学术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者型编辑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学术品位,有其独立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容易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基础、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对作者来稿的选题和学术观点的创新性和正确性作出判断。”[6]一般说来,作者对于那些学者型编辑是尊敬的,但通常不太信任学识不如他的人;学问渊博、行事老练的编辑也会更好地激励作者,或者提醒作者可能遭致批评之处。“当然,能成为学者的编辑究竟是少数,更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能成为优秀的编辑……编辑应当有意识地介入到学术研究活动中去,深入到学术研究的前沿、核心”,[2]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二、选题策划能否成功,组稿是关键

学术期刊经营的是学术,编辑除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编辑水平外,重要的是要具备经营学术的综合素质。

选题策划对于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及时反映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时参与学术前沿的热点、难点问题意义重大。选题策划不仅需要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了解读者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而且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基础和较强的编辑业务素质,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增长点,力求使选题策划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具有与社会的关联性和学术上的导向性。高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高校学术活动的国际化,高校学报内向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学术编辑多数具有以编为主、编研结合的特点,在某个学术领域有着自己的学术专长,但是在编发争论文章时却需要有兼容并包的风范,尊重学术的多元化、多样化,推动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理论、学术上不同意见的讨论、批评乃至争鸣,是发展理论、繁荣学术、解决理论分歧的正确途径。[7]经验证明,哪家期刊学术争鸣搞得好,哪家期刊就充满生机;哪家期刊没有定论的学术问题一点不敢触及,对当前热点问题因无能力把握而全权舍弃,发表的大多是四平八稳、人云亦云之作,哪家期刊就如一潭死水。正所谓“开学术风气之先河,成创新思想之滥觞”。敢于争鸣,编者可以围绕住它,或约专稿,或组笔谈,或策划一些学术活动,吸引社会关注,扩大学术影响力。

专题策划是学术期刊经营学术、繁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报如林,千刊一面”,学报只有聚集一批出手不凡的创造型人才,依靠自己独特的专题策划,在学报的最重要位置,形成一种宏大话语,体现自家学报的学术敏感、前沿追求、编辑思想与团队力量,才能提升学报对于学术的推动、导向与影响力量。学术期刊是学术繁荣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学术期刊应敢于捕捉那些尖锐性、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增加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增大学术名家言谈。

刊物的声誉是由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者的创意所决定的。专题策划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及切入点、好的论文,还要使策划文本具有很高的创意和审美水平,才容易引起目标作者、读者及学界的关注,进而产生阅读的愉悦。专题策划中,确定选题方向与报道重点非常重要,既要关注学术事件、展示名家声音,又要注重培养学术新生力量,应使专题策划成为随时报道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平台。

学刊不仅要重视领域名家,也要注重推介学术新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许多理论的创新是由学界新人完成的,学报编辑应重视学术新锐富有创新价值的科研成果,要不断提高对独特创新成果的敏感性。接手新人有创见的论文,要重视,可以将论文约请多位专家会诊,并对其研究进展状况进行考察。应敢于抢先抓住那些确有重要创新或重大突破的无名新锐文章,组织名家对其研究价值展开论坛或争鸣,进行深度编辑、强势报道,开展打造学术明星的策划活动,为作者科研成果的及时推广摇旗助威,通过研究成果提高作者的影响,最终实现刊物和作者的双赢。如果一家学刊屡有未来名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于此发表,并得到很好的推广,就会把一批优秀作者及学者紧紧围绕在刊物周围,即使该期刊的层次相对不是很高,也会引来相对高水平的作者。学术期刊发现、扶植、培养学术新锐,无论是对作者的学术发展、人才成长,还是对期刊自身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学术期刊既要积极追踪学术上的前沿问题,也要关注学术界的新闻话题、学界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最大可能地体现一本学术期刊的价值。学术事件与期刊作者和读者关系密切,一个学术事件,如果从多重视角组稿,加大版面支持力度,会更有震撼力。编辑工作是充满灵性的工作,需要编辑具备很高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应坚持学报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不断扩大学刊在学界的影响,不断提高学刊的知名度。

三、特色栏目的持续性保鲜

最能彰显期刊个性及特色的是栏目,但仅仅局限于不定期出现的专栏,集中刊载的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作者的普通成果显然是不够的。应发挥高校学术优势,下功夫推出、办好特色栏目、重点栏目以及已有的名栏,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栏目一经推出,就要下力量培养它、扶持它、发展它,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栏目主持人的人选上,要尽量挑选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这样既可提高刊物的声望,也能吸引学术团队成员的关注和投稿热情。还应根据新的学术信息和学术动态不断地拓展、深化原有专栏及选题,将栏目明确、定期、连续地开办下去,源源不断地提供给阅读者此专题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只有体现出专题的全面性、延续性、深入性,才会使专栏具有一定的研究及传播深度,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每个名栏每年至少选定1-2位栏目主持人,栏目主持人除应为本刊提供独自撰写的高水平专题论文外,还负责各自专题栏目文章的收集、审稿及遴选工作。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锁定栏目主持人,通常需为博导、重要课题主持人。

无论是选择审稿人、栏目主持人还是编委,都要以是否宽厚而严谨、公正而无私,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为标准。一定要选择那些有能力开拓稿源、拥有审稿资源、有责任心和热心、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担任编委、审稿人和栏目主持人。

从传播的有效性来看,双月刊每年6期,一个特色栏目至少应强势刊出1-2次左右,才能使传播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编辑要静下心来做功课:了解名栏涉及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其团队的分布,分别在研究群体聚集地至少锁定两位知名专家作为名栏主持人。根据聚集效应,栏目刊出后也会吸引来一些自由投稿,因此应该在学报及网页刊出主持人及责任编辑收稿信箱,并注明编辑信箱可以长期投稿,也可以在栏目内注明此专题可以继续投稿。以收集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研究者,也更方便所有研究者投稿,专栏作者广涉全国研究此专题的主流群体及分散的研究专家,自然使专栏具有了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此专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有了保证。

按双月刊4位编辑、1年6期、每期120页计算,平均每期每位编辑30页版面,正好可以大致安排一个专题。每位编辑1年可计划强势刊发2个专题,每个专题平均1年刊出1-2次左右,每位编辑每年实际刊出专题数为2-4个左右,从编辑的实际承重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按1个专题平均5篇文章计算,1年大约是10-20篇文章,4年大约是40-80篇文章,如果研究质量上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已经可以尝试参评名栏了。如果4位编辑全部完成任务,那么学报的专题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学报整体办刊水平定会跃上新高。

四、组稿能否成功,选题是关键

编辑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积累,才能在选题策划、遴选稿件、邀约栏目主持人等工作中具有较大的优势。编辑不能整日坐在办公室里编辑有限的自由来稿,不能局限于关系稿的蝇头小利里。应该走出去,广泛参与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学术热点及其动态,积极策划学术专题,联系锁定的栏目主持人,广泛采集优秀稿件。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始终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及敏锐的学术感觉。

组稿能否成功,选题是关键。“确定选题方向与报道重点非常重要”,[8]选题要尽量定位于新兴或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才会对社科研究与交流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更容易获得学界和文献检索系统的关注。应向作者提供与选题相关的信息,如系列论文或其他作者的选题方向,以使作者对选题有更好的把握。

组稿是完成选题计划的过程,要想办好专栏,就要有体现优秀科研成果的稿件,要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要广泛地了解作者的学识及学品,全面掌握相关的作者资源。要建立作者卡片、作者档案,要注意收集作者最新的观点及成果,要注意收集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此外还要注意选择治学态度严谨的专家学者,才能保证组稿质量。目前,很多编辑部忽视组稿这一环节,只是埋头修改润色排版校对等案头工作。

对于与学报重点栏目相关的作者、研究团队,以及一些重要的作者,要保持联络,尤其要及时了解其近期的科研项目及成果。要根据选题策划、配合每期的报道主题,撰写合适的评论、编者按、编后语等。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增加基金项目论文和潜在的优秀成果奖论文的比例。

省属重点高校学报来稿众多,但有分量的好稿件,重点基金、名家稿件却明显不足;而且自由投稿往往题材散乱,无法以专题形式刊发,势必影响稿件的传播力。所以,非专业学刊更应重视优秀稿件的采集工作。

专栏稿件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广大作者广泛地征集,从自由来稿中择优录用;二是组织相关的专家撰稿,利用网络查找、建立作者群落。发现有价值的征稿对象,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面谈等方式直接约稿。每年可甄选一些重要基金主持人寄出约稿信,可以由此获得一些较高质量的基金稿件。对相关的课题组、研究所、相关学院的研究生等,可以发函征稿、走访召开座谈会征稿、通过熟悉的相关学科的带头人或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征稿。

学术团体定期举办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是各学科专家学者的盛会,是编辑难得的快速充电和开展前期编辑工作的好时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编辑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可以了解科研动态,捕捉科研信息,更新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熟悉相关的专家、学者,并借助会议这个平台,开展会议约稿。非名刊大刊想要约请名家稿件,更要处处为专家所急所想,做好人性化服务,比如在著作出版前抢先刊用知名专家稿件,等等。要与优秀作者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了解其研究进展状况。

五、借鉴国际学刊经验,构建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

学报要发展,应有清晰明确的办刊宗旨,不断满足目标读者的需要。应重视借鉴国际名刊成功的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学报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应有的,对于读者、作者的吸引力和对于学术界的影响力。

根据国际名刊大刊的办刊经验,期刊形成品牌和品牌延伸,都是靠集团化完成的。我们所知的Science、Nature都只是办刊集团的主打品牌,“支撑这一主打品牌的还有一系列的品牌延伸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单一的期刊能够完成的。”[1]目前有许多高校成立了学术期刊社,把校内的学术期刊统一起来管理。但统一管理并不是集约经营,高校期刊的办刊理念和运作经营必须走出传统模式,完善期刊社基础建设。至少应完善各部门设置,使编辑部与技术部(排版、校对、印刷、网络)分离,实现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的专门化,使学术编辑能够集中精力提高学刊的内容质量,这是构建高水平学术编辑队伍的基础。

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往往是有计划进行的,而对编辑人员的进修通常是不鼓励的,一线的学术编辑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这与选题策划、组约稿、审稿及送审稿、遴选稿件、聘请栏目主持人等前期编辑工作对于编辑素质的高要求显然是矛盾的。应把学报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切实地解决编辑遴选与培养等问题。

从编辑数量的配备来看,并不是越少越好。数量是质量的保证,只有配备足够数量的编辑人员,才有可能把编辑工作做深做细。教育部(84)教技字013号文件规定:季刊一般应有3-4名编辑,双月刊应至少配备5名编辑,月刊不少于8名编辑,出外文版的应有专职外语编辑。此外,还要配备适当的编务人员。配备足够数量的编辑,有利于编辑全面素质的提高。

学报如果设定了远大目标,就一定要重视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和风气的走向。优秀应该由年初制定的激励政策、年末统计出的业绩,逐条对照考核产生,只有按业绩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才能弘扬一股正气。只有营造出编辑们个个为学报发展及个人成才而摩拳擦掌、努力奋斗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及清明的工作和人际环境,学报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并最终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学术期刊经营不仅指期刊的发行、广告等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科学学刊来说,其社会效益更加重要。新形势下,高校社科期刊如何发展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应改革现有的编辑部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同行专家审稿工作,保证所载文章已获同行专家认可。应坚持刊物定位和办刊基本方针,反映时代精神,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协调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增强市场经营能力,扩大发行量,确立现代办刊理念和科学办刊机制。学术期刊要在变革中变得强大,而不是被洪流淹没,要找到自身办刊的优势方面,规避劣势,并利用方方面面强化这种优势,以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增强期刊服务读者的能力。

编辑部应拟定编辑年度工作目标。工作目标必须具体、量化,比如每位编辑年度策划的专题数量及其载文的深广度,基金、名家稿件数量,总体发稿质量,所编论文的影响因子及刊物特色保持情况,编校质量,等等。对于年度考核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编辑,年终兑现规定的奖金,对于年内未完成任务的编辑,严格执行政策不予奖金;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编辑给予优秀等,一个聘期结束仍不能完成工作总量的予以解聘,另外选拔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编辑队伍中。这样一是把编辑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二是保证了编辑的整体素质,即编辑部冲击目标的实力。

历史上的名刊无不拥有强大的编辑队伍及良好的编辑意识。编辑是实现期刊编辑目标的主体,编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期刊发展的第一障碍,应把编辑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正式计划,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家国,陈万红,金会平,肖兴安.高校期刊群体的管理现状及分析[J].编辑学报,2006(5):349-352.

[2]周芷汀.高师院校转型期师范大学学报发展动态及策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115.

[3]游苏宁,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6(4):81-82.

[4]颜帅,佟建国,蒋伟.高校科技期刊应努力转变办刊理念[J].编辑学报,2006(6):206-208.

[5]王健,杨凤娥.科技期刊参与国际化的制约因素[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109-112.

[6]韩松.谈法学学术期刊的创新[J].法学论坛,2005(4):8-9.

[7]高增德.关于社会科学与学术期刊的一些片段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2):193-198.

[8]黄国宝.期刊编辑人员素质的优化[J].海峡科学,2007(6):168-169.

猜你喜欢

选题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