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预报: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下)
2014-02-06
【二点委夜蛾】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局部中等发生,在黄淮海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500万亩。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3年秋季,二点委夜蛾冬前发生基数低于2011-2012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和北京等7省(市)34个市(区)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16万亩,接近2012年;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0.05头,比2012年减少76.8%;河北邢台、邯郸最高密度为每平方米3-6头,比2012年低33.3%,山东菏泽为2头,与2012年接近。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河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春季和黄淮大部夏季降水偏多,对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有利。黄淮海发生区近两年大力推行的清理玉米播种行等农事操作,可破坏二点委夜蛾生境、减轻危害。
【飞蝗】总体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440万亩,需防治面积1470万亩。其中,东亚飞蝗在环渤海湾、华北湖库和黄河中下游滩区等主要蝗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00万亩次,需防治面积1300万亩次。河北海兴和南大港及安新、山西芮城和永济、陕西大荔、山东鄄城和河口、河南濮阳和兰考、海南东方等局部蝗区有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在常发区大部偏轻发生,北疆阿勒泰、塔城等靠近边境区域局部中等发生,不排除境外飞蝗迁入为害的可能,农区发生面积约90万亩,需防治面积约50万亩;黑龙江、吉林局部苇塘湿地仍有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蝻的可能。西藏飞蝗在川藏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川藏的河谷地区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预计发生面积150万亩,需防面积120万亩。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东亚飞蝗秋残蝗基数分别比2012年、2010-2012年平均值增加15.7%、6.7%。全国11个省(区、市)秋残蝗面积为871万亩,比2012年、2010-2012年和2003-2012年均值分别减少5.2%、3.6%和12.5%;平均残蝗密度为每亩12.6头,比2012年、2010-2012年均值分别增加32.6%、10.5%;河北海兴和南大港及安新、山西芮城和永济、陕西大荔、山东鄄城和河口、河南濮阳和兰考、海南东方有每亩100头以上的高密度残蝗点片,面积为9.7万亩,分别比2012年、2010-2012年和2003-2012年均值减少42.5%、49.5%和73.5%。
亚洲飞蝗残蝗面积(包括新疆建设兵团)42.6万亩,与2012年持平;残蝗密度每亩3.8头,比2012年减少42.4%。西藏飞蝗残蝗面积74.4万亩,残蝗密度每亩12.2头,比2012年分别增加17.4%和84.8%;西藏江达、洛隆、江孜、扎朗等河谷地带存在每亩100头以上的高密度残蝗点片,面积约0.1万亩。
【草地螟】一代幼虫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中等发生,西北和华北其他地区及东北大部偏轻发生,农田及其周边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不排除境外虫源迁入造成局部严重发生的可能。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3年秋季,全国越冬虫量比2012年高14.0%,仍为2001年以来较低的年份,仅在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等4省(区)9个市(盟)18个县(市)查到越冬虫茧,虫源面积为135.4万亩;四省平均每平方米活茧密度分别为0.72头、0.01头、0.02头和0.17头。目前未见2013年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及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草地螟严重发生和大量虫源越冬的报道,因此,周边国家为我国提供大量越冬虫源的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一代成虫集中迁入造成二代幼虫重发的可能性。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春季,新疆北部降水偏多、气温正常,对一代发生有利;华北、西北大部草地螟虫源区气温接近常年、降水偏少,对草地螟春季发育无不利影响;夏季,东北和华北大部降水偏多,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草地螟发生为害。
【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稻瘟病在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游和东北大部的常发区将中等发生,东北、西南、江南局部稻区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预计流行面积7000万亩次。小麦赤霉病在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江苏沿江和苏南、浙江中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威胁,长江流域的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华北南部麦区有偏轻流行的可能,预计流行面积8000万亩左右。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存在偏重流行风险,预计全国流行面积8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等主产区有偏重流行可能,预计流行面积3500万亩。
据分析,目前各地主栽的作物品种均有利于上述病害的发生流行。其中,西南常发区抗稻瘟病品种比例不足20%;黑龙江省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为60%以上,且品种抗性普遍呈下降趋势。我国小麦品种除鄂麦、扬麦、宁麦系列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多不抗病;江淮麦区引种北方高产品种,加大了此区域赤霉病流行的风险。东北、华北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全国马铃薯主产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60%以上,且由于多年连茬种植,病菌群体的变异导致抗性减弱。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各地病害的气温条件多适合,作物易感病期的降水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水稻分蘖和抽穗期如遇阴雨连绵或雾多雾浓天气,稻瘟病会大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日数多、凝露雾霾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尤其是连遇2-3天以上阴雨天气,赤霉病就会偏重至大流行;东北和华北春玉米区,玉米生长后期7-8月份如遇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大斑病就会快速流行;西南马铃薯种植区4-5月份、西北、华北种植区8-9月份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田间易出现中心病株,若随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在一周内蔓延流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以上区域作物易感病生育期多为集中降水期,满足病害流行的气候条件出现频率高,易造成病害区域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