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2014-02-06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

金 剑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金 剑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以教师培训工作为突破,统筹教师队伍与信息化建设,在门户网站、学习资源、管理平台、质量监控等方面开展改革与研究,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学教师省级数据中心,为国家“两级中心、五级应用”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做到了纵向贯通、横向关联。江苏的实践是以人为本的、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应用关联,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该文以江苏多年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实践为背景,研究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架构、建设、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策略,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服务。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任务和途径。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2],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目标[3],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在现阶段,社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对师生信息操作能力的关注度超过了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5]”成为对幼儿教师和小学、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为此,教育部在全国先后组织实施了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

针对国家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中西部地区在“国培计划”的支持下,东部地区自主发展,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教师培训的信息化上取得了长足发展。经笔者走访了解,山东省省级远程培训统筹力度大,教师学习记录保持较为完整,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培训辅导员队伍建设较为完善。北京市区域性的教师研修社区建设成果较为显著。广东省采取与继教网、研修网、教师网等专业网络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培训,借力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了教师网络选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完善的远程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浙江省采取认定机构资质、网络公布项目、教师自主选学、校长审核批准的培训组织管理方式,创新明显。各地培训工作的开展为教师发展信息化发展服务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人才基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全国性的教师培训社会化机构,为培训工作吹入了一股新风。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6]。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实施了一系列的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政策延续性不强、多头管理、应用单一,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袁贵仁部长在谈到改变教育管理方式时要求“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无论是从教育发展全局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来看确实极为重要。从文献检索来看,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文章较多,但或过于宏观或过于细碎,能够提出体系建设并具有实践性的文章非常少,显示了我国教育系统在综合性项目研究方面的落后。从国内建设现状来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设了平台,丰富了资源,但大多还局限于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单一层面,培训信息化与常规管理、队伍建设处在脱节的状态,没能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应用。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虽早在1994年正式生效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就已经对教育发展中的这类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建设提出过“在全国、地区和州电子网络和有关设备、计算机和互联通讯设备之上建立并运行一个电子网络,至少联系每个办公室、统计中心、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的实体……[7]”的建设设想,但其体系的建构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应用集成。

一、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的现状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指的是:以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数字化信息为数据中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门户,全体中小学教师普遍参与、省市县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广泛应用,以提供专业资源服务、队伍管理服务和构建教师网络社区为主要任务的,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机构、人和数字化资源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江苏中小学教师高达70万,江苏的教师信息化建设必须走一条自主发展为主的道路。但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建立困难,设备和人才保障存在问题。因此,适时、适度,妥善依靠、借助社会力量是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近年来,一些专业社会机构的加入,确实大大促进了教师培训等教师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进展。但必须重视的是,教育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力量的界入,必然导致商业化的出现,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出版机构对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而是基于教材、教辅出版方面的利益思考采取了旁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叶澜曾经在《人民教育》撰文指出出版商的力量是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三种力量。推而广之,设备供应商的力量也可能成为影响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白板进入各类课堂,甚至应用到了幼儿教学中。但笔者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发现,白板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是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白板的高度即使是大班的孩子也难以触及,简单的触摸的活动方式也制约了孩子精细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白板更多的时间起着黑板的替代作用,导致了小学教学模式“入侵”幼儿教育。

因此,江苏省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负责数据中心、体系结构、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统筹当地信息系统的整合推进,县级以推进信息化应用为主要任务,学校则是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实现“教师一人一号”统一数据管理的同时,获得多元化的应用和管理效果。但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最终将落实在县、校两个层级,未来的建设工作依然很繁重。

1.完善的数据中心

2006年建成的江苏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是“体系”的核心。该系统收录了全省70多万教师的基本情况、职务职称、工资福利、奖惩考核等七大类一百多项专业信息,数据实行在线及时更新,具备了以数据中心为后台,开展省市县校四级应用的基础条件。信息项采用国家标准,没有国标的采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行业标准。信息项的完整和标准化保证了江苏能够在2008年全国中小学校长普查、2013年全国教师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中直接从数据库导出数据上报,避免了繁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了通过数据交换开发各级应用系统的数据基础。

2.统一的门户平台

2007年江苏以“公益性、专业性、服务性”为原则,建设开通了江苏教师教育网,为全省教师、人事管理部门、培训管理部门和培训基地提供了统一的登陆门户网站。网络资源向教师免费开放,教师登陆后既可以察看自己的个人信息、维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能够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参加网上法律学校的学习、参加知识竞赛、上传微课作品等。省市县校四级管理部门根据权限可以查看、统计、分析数据,实现了纵向贯通、横向关联。

3.丰富的专业资源

建设了基本覆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师培训课程,初步形成了资源免费开放、内容自主选择、目标任务驱动、辅导统一组织、成绩统一评判、管理以县为主的江苏网络培训模式,制定了《江苏教师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依托平台高效便捷地定期开展全省性的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班主任知识等教师网络竞赛、微课大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引导了教师主动参与“体系”的建设,享受建设的成果。

4.多元的管理应用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管理系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管理系统”“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管理系统”“教师网络知识竞赛管理系统”“教师网络问卷调查系统”,以及教师数据通用统计查询功能、二维码证书打印、短信平台等丰富的信息化应用,所有功能全部免费提供各级管理部门无偿使用,并鼓励各地、各校以省数据中心为后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应用研究,较好地处理了统一管理与百花齐放之间的关系。目前,正在开发全省中小学职称网络评审系统, 一旦开发完成,系统应用将更加广泛。

5.有力的队伍保障

“体系”的建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也需要全体使用者(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2005年以来江苏连续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校园网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形成了一支集系统研制、课程开发、培训指导、培训管理等职责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信息化建设骨干队伍。 但是,在“体系”建构成功、给教师带来“福利”、给基层行政部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巨大的技术保障和繁重的咨询压力,以及不断增长的“带宽”和“存储”压力,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的维护保障队伍,及时解答、解决问题。

二、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教育事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同创新是建设的关键:一是以人为本,普遍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既服务于也受益于体系建设成果的骨干队伍;二是统筹兼顾,建设信息完整的数据中心,形成省市县校四级纵向贯通,基教、人事、师资、科研、教研、培训横向联合的数据链,为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做到应用广泛;三是协同创新,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现阶段各级和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各尽职责、各展所长。除此之外,这里对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矛盾和未来的发展再做一些思考。

1.减少“技术”培训,向“应用”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本保证是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既包括主要覆行信息化设施建设、应用开发的骨干队伍,更包括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没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如何培养出在未来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具有理解信息、掌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8]。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十一五”以前,一大批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和网络知识,键盘的使用甚至还处在“一指禅”的状态。在现阶段,教师的补充来源已经全部是大学毕业生。2013年江苏普通高中新进教师中研究生比例已经超过50%,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得到了全面普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已经进入到提高意识、养成习惯的阶段。因此,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内容上应减少“技术”,向 “应用”转变。必要的技术层面的内容通过校本培训和个人自学解决。

2.统筹平台建设,促进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技术和硬件基础,教师在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显著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基于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性的信息化应用对统筹规划建设的要求很高,学校甚至是一般的县(市、区)开展此类建设,既难以形成体系,更容易半途而废。从政策层面来说,教育系统内部的条块分割,使得统筹规划较难实施;从人才层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师范类专业毕业,既懂教学,又懂管理的信息化人才不足;从体系结构层面来说,由于缺少统一的平台支持,重复建设几乎是目前大多数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从社会层面来说,设备设施的制约和网络流量的局限也是重要原因,教育与通信商的合作往往还是从“利益”出发,缺少战略性的合作。从现实考虑,市、县、校的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慎重决策,充分调研上下左右的同类建设情况,对在省级层面有统一要求的工作,在决策过程中务必采取省地共建的策略,以避免重复建设;而一般性的教学应用和学校管理则可以采取数据交换的方式,积极建设、努力呈现出各地各校的特点。在这方面,江苏与其他省相比,最典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教师数据中心——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较教育部决策建设全国教师数据库时间提前了7-8年,为全国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更为各种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管理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具备了向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更科学的管理支持,形成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条件。

3.统筹队伍管理,完善政策保障

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集结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培训管理以及与教师发展相关的管理功能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共同努力[9]。江苏是全国最早实施大师资管理的省,负责从幼儿教师到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骨干教师、职称评审等工作。管理职能的加强,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了培养培训管理工作的一体化,从注重教师的学历提升和学科知识培训,开始向综合素质提升的方向转变,有利于落实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开展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教研、科研、电教、培训四位一体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有利于统筹教师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的措施,在推广应用上要尽可能的用时间、用成果来影响、吸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参与建设,共享建设成果,而不是完全靠行政手段。一些建设工作需要与原有的常规工作相结合,采取继承和发展、整合与改进的策略,而不是“不破不立”的简单化思维,以节约建设经费、避免重复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也要充分调研,尊重建设现实,尊重基层创造,尊重已有成果,把基层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目前,系统建设最大的困难在于行业间的系统整合存在极大的困难,例如教育与发展规划、人社等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解决,至少应当从省级政府的层面进行协调才可以做到。

4.开展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对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多个方面。从实现途径来说,需要“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0]”;从教育教学环境来说,需要“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在教师个体的表现上,需要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养成“信息化教学的习惯”;从实施手段上看,需要“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建设教育技术能力在线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指导交流社区”;从测评方法上看,需要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考核”;从保障办法上看,要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三、江苏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江苏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肩负着“两个率先”的重任,要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教育和教师理当前行。加快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提供动力、提供资源、提供服务理所当然。

1.加强统筹

江苏中小学教师省级数据中心虽然具有省、市、县、校四级平台管理功能,并在人事管理和培训工作上实现了统一平台,但基础教育所涉及的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开展的应用还在采取着各自为政的“注册”办法,学校管理上的应用更是“百花齐放”,急需统筹。这种条块分割严重背离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也是信息化整体规划落后、投入结构性失衡的具体表现。

2.确保安全

当今,信息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型资源[11],“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但当信息化建设成果越来越多的集聚在“中心”的基础上,而管理者的并不能够掌握服务器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等关键能力的时候,这种资源有可能在瞬间丢失。另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信息虽然并没有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但其体量巨大,信息的外泄极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社会影响。

3.深度融合

目前“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表现在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教师网络空间、研修社区的研究工作,但距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提高,意识和习惯还需要养成。如果把信息技术的引入视为是对教师原有工作方式的革新,那么只有当这种革新是巩固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的时候,它才会得到教师的支持[12]。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上的重视不足是目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4.用好资源

经过长期的建设,目前基础教育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数字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大多都处在沉睡或封闭状态。一方面路径思维的惯性使得个人尚未养成应用信息资源的习惯去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既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每社会成员的难处,也是今后依据信息资源进行教育管理、决策的难点。资源的主动开放和权威性也是用好资源的重要基础,MOOC的兴起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现阶段,用好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超过资源建设,今后更是如此。

5.重视文化

中小学教师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是与常规工作紧密相关的多元化应用的集合,需要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包括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全面普及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信息文化的形成。信息文化的形成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掌握需要的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帮助教师建立全球化视角。同时,信息化管理也能够提高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术道德水平。

6.充实队伍

“体系”建设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投入相对集中、建设相对复杂、维护压力相对增大等困难,急需充实三支队伍:一是懂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决策队伍,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二是专业技术队伍,满足开发建设和维护运行的重任;三是学校信息化骨干队伍,满足普及应用的需要。欧盟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一次性投资在硬件、软件、培训方面大约各占三分之一[13]。曹卫星副省长在2013年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培训经费不得少于建设总经费的30%,但在实际中落实困难。

7.克服消极

必须重视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家校通的产生使得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网络中大量的习题、试卷,使得教师“拿来主义”变得极为容易,对常规教学影响巨大,因材施教可能会变成机器化的“生产”。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所谓社会同质化趋势,“社会在价值和激励机制上都认可——社会单位无论用什么手段、方式和方法,只要最终实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行”[14]。因此,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重视信息文化的研究非常必要。提高教师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批判意识成为信息文化背景下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2014-03-07.

[2]王珠珠.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J].教育技术资讯,2006,(11):6-7.

[3]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8-23.

[4]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DB/OL]. http://www.moe.edu.cn/,2014-03-07.

[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DB/OL]. http://www.moe.edu.cn/,2014-03-07.

[6]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DB/OL]. http://www.moe.edu.cn/,2014-03-07.

[7]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朱小蔓,笪佐领主.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9]陈乃林.建设区域性学习型社会的实证研究报告——以江苏为个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1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moe.edu.cn/,2014-03-07.

[11]何明升.信息化的社会学含义——一个技术社会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30-33.

[12]Godfrey,E.Audio-visual media in the public schools,1961-64[M].Washington,DC:Bureau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65.

[13]张占仓.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1):17-18.

[14]翟学伟.信用危机的社会性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 2014,(1):91-102.

金剑: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学(jinj@ec.js.edu.cn)。

2014年5月6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简 讯

《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正式发布

2014年5月20日上午,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讨暨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为了更好地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学习与生活方式特征,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在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的基础上,于2013年底,联合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渤海大学六所高校,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江西省、甘肃省和辽宁省等六个省市的中小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调查。

发布会上,蓝皮书首席专家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对蓝皮书的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调查发现,在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方面出现以下特点:

在学习方式方面,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学生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总体上,学生偏好的课堂学习方式在不同省市存在差异。互联网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有41.2%的学生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或课外读物。在不同省市,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存在明显差异。网络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需关注其产生的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

其次,在网络应用方面,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特点。学生上网场所呈现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学生用网程度存在差异,1.9%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超过10%的学生曾有网上受骗经历。

第三,在家校联系方面,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网络在其中正发挥积极的作用。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在支持家校联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第四,在休闲生活方面,学生在上学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时间基本保证。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值得关注的是,仍有一定比例的中学生上学日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学生超过四成的休闲时间用于互联网活动,网络音视频及网络社交活动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学生认可户外休闲活动对其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中小学生已初步显示出“数字原住民”的多种特征。中小学生初始触网年龄日趋低龄化,学生上网场所呈现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

(本刊记者 赵云建)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Jiangsu Province

Jin Jia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1th Five-Year Plan”, Jiangsu Province has taken teacher training as a breakthrough,and have had overall planning for teachers and for the informationization. Reforms and research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portal websites, learning resources,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quality monitoring. It took the lead in building data cent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which provides a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the national project of “two levels of center, five levels of appli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interconnection and data exchange ensures the vertical application and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The practice of Jiangsu is a people-oriented innovation, full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promot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Based on years of practi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uild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lores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speed up the service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Jiangsu;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G434

A

1006—9860(2014)06—0135—06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支持与服务研究”(课题编号:J/2013/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