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说《西游补》的版本、序跋考辩
2014-02-06韩洪举
韩洪举
(浙江师范大学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西游补》的版本与序跋问题,这里不仅涉及版本与序跋写作的时间、序跋的作者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西游补》不同版本与序跋搞错、《西游补》序跋与《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其他《西游记》续书之序跋搞混的现象。由于学术界对以上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目前仍未梳理清楚,尤其是序跋作者归属问题至今仍无定论。我们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甄别和新材料的进一步挖掘,对《西游补》版本及序跋作者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辩研究。下面主要从“《西游补》版本辨析”、“《西游补答问》和嶷如居士序”、“天目山樵序”、“《读西游补杂记》”等四个方面,对目前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考辩。
一、《西游补》版本辨析
《西游补》共16回,不分卷。一名《新西游记》。此书写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为作者青年时(20岁左右)所作。《西游补》的版本颇为复杂,各版本首尾之序跋也存在争议,我们有必要予以理清。
最早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游补》版本的是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该书卷五对《西游补》版本有如下记载:
明崇祯间刊本,半叶八行,行二十字。有图八页。首癸丑孟冬天目山樵序,《西游补答问》。空青室刊大字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封面题“三一道人评阅”,“空青室藏板”,首天目山樵序,《西游补答问》,末附《读西游补杂记》。[郑西谛]光绪元年申报馆排印本,首天目山樵序。北新书局排印本,附刘半农《董若雨传》。水沫书店排印本。 明董说撰。题“静啸斋主人著”。[1]
孙楷第有关五种版本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具体信息不全,且不够准确。我们查阅其他资料(后文将一一提到),对版本信息补充和订正如下:第一,明崇祯刊本并无“天目山樵序”,孙楷第所言有误,下文有考。该版本附有明人嶷如居士所撰序文一篇,次为署名静啸斋主人的《西游补答问》;第二,空青室刊大字本为郑振铎先生原藏,稍晚于“明崇祯间刊本”,下文有考;第三,[郑西谛]光绪元年申报馆排印本,1875年刊印,郑振铎(号西谛)收藏本;第四,北新书局排印本,题“静啸斋主人著”,即董说。北新书局成立于1924年,是李小峰、孙伏园在北京主持的一家民营书店。既然附有刘复的《董若雨传》(1927),我们知道这就是1927年出版的刘复校点本;第五,水沫书店排印本,题“明董若雨著”,1929年出版,施蛰存校点。孙楷第说题“静啸斋主人著”,有误。
除了孙楷第所讲《西游补》五种版本外,后来又出现了几种重要版本:其一,1955年文学古籍刊印社影印本,就是以崇祯时刊本为底本,又据空青室刊本抄补而成的,附有刘半农的《董若雨传》和《董若雨年表》;其二,1957年古典文学汪原放点校本;其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本。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是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本。该版本在“点校说明”里指出:“(本书)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明崇祯刻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一九二七年的刘复校点版本和一九五七年的汪原放校点版本,改正了多处错、漏、衍文字,并补进了刘复校点本中的《天目山樵序》(鲁迅评介此书时就提到过这篇《序》,又因此《序》说及此书每回后面所加的《评》)和作者佚名的《读西游补杂记》。”[2]可见,孙楷第著录的五种《西游补》刊本里,“明崇祯刊本”和“空青室刊本”最为流行。
(一)明崇祯刊本
《西游补》的明崇祯间刊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也发行了影印版,为《古本小说集成》之一种。经查阅,这三种(即明崇祯刊本及再版版本)《西游补》均无“天目山樵序”,《古本小说集成·西游补》前言中也明确指出“崇祯本无天目山樵序”。其实,明崇祯本不可能有“天目山樵序”。天目山樵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学者兼小说评点家张文虎。作为清代的学者,自然不会为明代的刊本作序。《古本小说集成·西游补》卷首附有嶷如居士的序文,朱一玄等所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及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均有收录。
明崇祯刊本当是最早的。我们知道,1927年刘复的《董若雨传》,从董说《漫兴》诗的尾句及自注考证出《西游补》成书于崇祯十三年(1640),董说时年21岁。[3]而嘉靖本《西游补》中“嶷如居士序”署“辛巳中秋嶷如居士书于虎丘千顷云”,辛巳即崇祯十四年(1641)年,晚于前者。
(二)空青室刊本
空青室刊本《西游补》不多见。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知郑振铎有藏本,笔者未见。但据王清原、韩锡铎等编撰的《小说书坊录》又知,天津图书馆亦有藏本,经查阅,确认此本即为孙楷第所言“空青室刊大字本”。[4]全书共两册,第一册目次下有“周绍良藏印”图章,第二册末有“至德周绍良珍藏书”图章,其他均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记载相符。该书卷首有“天目山樵序”,次有署名静啸斋主人的《西游补答问》,末附《读西游补杂记》。
空青室刊本时间当晚于明崇祯间刊本。该书所附三种序跋,其中“天目山樵”张文虎和《读西游补杂记》的作者钱培名(其著作权及时间下文详考),他们作序的时间分别是咸丰三年(1853)和咸丰三、四年间,由此可断定,该《西游补》版本刊印时间在1853年左右。
以上是《西游补》的版本考证情况。有关《西游补》各种版本所附序跋,即“嶷如居士序”、“天目山樵序”、《西游补答问》、《读西游补杂记》,由于研究者的失误造成混乱,有必要予以理清,并对其作者和写作时间进行辨析。
二、《西游补答问》和嶷如居士序
标题为《西游补答问》、署名静啸斋主人的序文和嶷如居士的《西游补序》,二文的作者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
《西游补答问》署名静啸斋主人,即小说作者董说,本文“引言”中已经讲明。关键问题是,嶷如居士序的作者是否也是董说,仍然存在着争议。
“嶷如居士序”载明崇祯刊本《西游补》卷首,《古本小说集成·西游补》卷首也附有嶷如居士的序文,朱一玄等所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及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均收。我们认为,嶷如居士就是小说作者董说。
该序文首先采取问答形式,主要谈续书创作的动机,颇具小说理论价值。文章开头“曰:出三界,则情根尽……”讲的是佛家的“世界观”,接着说续书的动机:
补《西游》,意言何寄?
作者偶以三调芭蕉扇后,火焰清凉,寓言重言,觉情魔团结,形现无端,随其梦境迷离,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5] 393
其次则叙述《西游补》中所描写的幻化情节,有如人生中的“六梦”,即思念、噩耗、正气、恐惧、喜色、醒悟等;最后希望读者看过此书后能幡然悔悟,“暂为火焰中一散清凉”,这样续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我们以为,这正是小说作者董说所述。如前文所言,《西游补》是董说(1620-1686)青年时代的作品。董说早期的经历是:明光宗泰昌元年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时即有佛性,五岁便能读经。开元寺僧闻谷大师见其聪慧可爱,亲赐名为智龄。十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入泮,十六岁补廪,可以说是当时知识渊博而早慧之人。尽管如此,他20岁应举时却落第了,翌年投于张溥门下,并受到恩师进步思想的影响,对腐败的官场政治颇为不满。加之当时中原变乱,民不聊生,仕进之心遂息,决定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小说创作。《西游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序文中浓厚的佛教思想正与作者自幼有佛性和佛缘一致,以后长期出家的经历也可验证这一点。至于谈到续书的动机,也正符合小说作者写“序”的习惯。
由于董说的生平资料中未见有“嶷如居士”之号,故有学者否认嶷如居士是小说《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如高玉海就在《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明确反对二者为同一人,其理由是:
此序文(《西游补答问》)云“今《西游补》十五回所记”,是说续书共计十五回,而嶷如居士序文则“今观十六回中”云云,可见二者并非同一人。[6]112
其实,仅仅因为回目差了一回就作出如此判断,显然证据不足。辜美高、李金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中国明清通俗小说书目提要》中详细介绍了台湾天一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补》,并对回目不一作了很好的说明:
书前有序,署“辛巳中秋嶷如居士书于虎丘千顷云”。次有《西游补答问》,署“静啸斋主人识”。全书实有16 回,目录缺第一回回目,而用下回回目替代,故目录回目仅有十五回。卷首题“西游补”,“入三调芭蕉扇后”,“静啸斋主人著”。有眉批,回末有简评。[7]
我们知道,小说流传过程中出现刻板的错误是很正常的,而且我国古代的编辑或评点者对原著或序跋作变也是常有的事。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嶷如居士序文中说是“十六回”,恰好说明他正是小说作者;而《西游补答问》中有“十五回”字样,只能说明版本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如辜美高所说的错误。既然目录只有十五回,编辑将《西游补答问》中的原本是“十六回”改成了“十五回”,这应该说是可能的。尤其是《西游补答问》明确署名“静啸斋主人”,他的著作权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西游补答问》的作者静啸斋主人即《西游补》的作者董说,《嶷如居士序》的作者也是董说,三者为同一人。
三、“天目山樵序”
在明崇祯刊本和空青室刊本之后的各种《西游补》大都附有“天目山樵序”。学界对于“天目山樵序”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缺少详细考辩,致使长期误用,造成了不少错误的推论。
《西游补》明崇祯刊本并无“天目山樵序”,某些研究者或未见原本,或以讹传讹:一种是有关《西游记》研究资料的误收,一种是研究著作的误用。
“天目山樵序”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误以为崇祯刊本固有,研究者多未见原本,因而对此深信不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在《西游补》条目下有“明崇祯间刊本,首癸丑(1673)孟冬天目山樵序”字样,不但相信崇祯刊本有“天目山樵序”,而且将序文写作时间确定为1673年。[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在《读西游补杂记》下则竟署“[明]董说”作。[9]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对《读西游补杂记》没有署名,但朱一玄后来编写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在“天目山樵序”下所加的“编者注”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著录《西游补》十六回,于明崇祯间刊本、空青室刊大字本下,俱云‘首天目山樵序’,实际上并无此序。”[10]朱一玄所言明崇祯本无“天目山樵序”是正确的,但说空青室刊本也无“天目山樵序”则不是事实了,概因没有见到空青室刊本所致。
天目山樵即张文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学者兼小说评点家,以评点《儒林外史》而知名于小说批评界,评点《西游补》之事鲜为人知。其大致经历如下: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别号天目山樵,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由诸生保举训导。张文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阅读唐宋学者对经书的注疏,加以融会贯通,简要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成为张氏的一家之言,为时人所推重。所校《守山阁丛书》共18种,60卷。《小万卷楼丛书》等多种,世称善本。1871年(清同治十年),张文虎充任曾国藩的幕僚,时值曾国荃在安庆校刊《王船山遗书》,他奉命参与督理此事。翌年,李鸿章总制两江,聘张文虎参与管理江南官书局。1873年,蜀督吴棠又聘张文虎赴川中,主持尊经书院讲席,辞而不就。晚年,张文虎还曾纂修华亭、奉贤及光绪南汇县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卒于松江府的复园。
张文虎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舒艺室杂著》、《鼠壤余蔬》、《周初朔望考》、《怀旧杂记》、《索笑词》、《舒艺室随笔》、《古今乐律考》、《春秋朔闰考》、《驳义余编》、《湖楼校书记》以及《诗存、诗续存、尺牍偶存》等,评论《西游补》是他的业余爱好。
天目山樵序文载空青室刊本卷首,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收录,朱一玄等所编《西游记资料汇编》未收,不知何故。
该序作者为张文虎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的号就是天目山樵。序文开头也交代得很清楚:
予游莺湖,得见此本于延州来氏。原本略有评语,以示我友武陵山人,山人曰:“未尽也。”间疏证一二,以示三一道人,道人曰:“嘻!犹未尽。”乃复加评阅考论……[6]107
文中提到的莺湖即莺脰湖,在江苏吴县境内,距张文虎家乡不远。武陵山人和三一道人与他同游,当是其友人。张文虎对他看到的《西游补》原有评语不满,遂写了该序文。
张文虎在序文中主要谈了自己对《西游补》以及小说续书创作理论的见解。文中说:“是书虽借径《西游》,实自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不与原书同趣。”[6]107认为《西游补》的创作思想是与作者的经历和时代紧密相关的,并指出阅读小说可以根据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分析,不可“穿凿附会”,走入歧途。他还在文末指出《西游补》与其他续书不同,是采取“插入”之法而并非在原著之后进行续写。其见解是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想观点也是比较进步的。
序文当写于咸丰三年(1853),崇祯间版本误题“首癸丑(1673)孟冬天目山樵序”字样,可见癸丑年为1853年,而非1673年。
四、《读西游补杂记》
由于研究者误把《读西游补杂记》当作崇祯刊本《西游补》所固有,所以在论述《续西游记》、《后西游记》等小说成书的年代时,导致了不少错误推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读西游补杂记》开头提到了《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两部小说:“《续西游》摹拟逼真,失于拘滞,添出比丘灵虚,尤为蛇足;《后西游》潇洒飘逸,不老婆婆一段,借外丹点化,生动异常,然小行者、小八戒未免窠臼。”[5]396由于不清楚《读西游补杂记》的写作时间,这段文字致使学者以讹传讹、一错再错。如《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在介绍《续西游记》时,根据《读西游补杂记》中提到了《续西游记》,就断定《续西游记》成书于明代。[11]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因循前说,在其所附《明代小说史编年》中误以为《读西游补杂记》为董说作,得出“此语足证《续西游记》曾在崇祯间流传”的错误结论。[12]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林辰《神怪小说史》在论述《后西游记》时写道:“作于崇祯十三年的《西游补》一书,作者在其所附‘杂记’中曾对《续西游记》作过评论,若《后西游记》著于明末《西游补》之前,则董说是不能不提到它的。”[13]
空青室刊本《西游补》没有明确标出刊印年代,所附《读西游补杂记》既没有署名,也没有写作时间,致使《西游补》所附《读西游补杂记》等写作时间记载混乱,尤其因后者提到《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两部小说,研究者往往误用,以此来推断《续西游记》和《后西游记》的成书年代。下面我们对《读西游补杂记》的写作时间加以考辨,以纠正学术界长期误用材料的混乱状况。
看一下《读西游补杂记》的原文,就会发现许多足以说明此文不会早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内证:“杂记”根据钮玉樵(即钮琇)《觚剩续编》中记载确定《西游补》作者为董说,而钮琇为康熙年间小说家,其《觚剩续编》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则“杂记”必在康熙四十一年之后。
另外,“杂记”中还提及董说的《七国考》见于《四库全书》,可证“杂记”写作时间必在《四库全书》成书之后,即乾隆四十七年(1872)之后。而“杂记”中下面这段话更为我们考证“杂记”的写作年代和作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若雨为僧后……所著诸书,惟《七国考》刊于雪枝从父《守山阁丛书》为最著,其余皆就湮没;故《西游补》一书,宜亟刊以传世也。[5]398
从中可知,董说的《七国考》为《守山阁丛书》之一种,《守山阁丛书》为金山(今属上海)钱熙祚(字雪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刻的大型丛书。钱熙祚为刊刻《守山阁丛书》,在道光十四年(1834)曾与上文提到的“天目山樵”(张文虎)亲自到杭州文渊阁查阅《四库全书》,张文虎还是《守山阁丛书》的校订者。根据张文虎活动的时间范围以及空青室刊本《西游补》的“天目山樵序”所署时间为“癸丑孟冬”来推断,这里的“癸丑孟冬”当为咸丰三年(1853)无疑,《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把“癸丑孟冬”定为1673年是错误的。序文一般应作于书籍付梓之前,则空青室刊本《西游补》大体刻于咸丰三、四年间当无疑义。
至于《读西游补杂记》的作者,从他称钱熙祚(雪枝)为从父,可知其为钱熙祚的侄子。查阅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知其为钱熙辅(钱熙祚兄)之子钱培名。钱熙祚刻《守山阁丛书》,世称善本。钱培名又搜辑放佚以补其缺,为《小万卷楼丛书》,每集均附杂记,今存咸丰四年(1854)刊本。可见,《读西游补杂记》的作者当是钱培名。
钱培名(生卒年不祥),字梦花,曾为候选县丞,钱熙祚从侄。其父钱熙经,曾协助钱熙祚校勘《守山阁丛书》和《指海》。该书完成后,认为“古今宜刊的著作尚有许多”,拟继续编辑,但因病未能如愿,遂于道光末年令其子培名编校《小万卷楼丛书》,仍由顾观光、张文虎协助,按《守山阁丛书》体例编辑,至咸丰四年(1854年)因太平天国战争中止,共17种,68卷。金山县学使奖给他“家风好古”扁额,死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列入清芬祠。钱培名于咸丰三、四年间为《西游补》作《读西游补杂记》。这则写于咸丰年间的“杂记”长期以来被多数研究者误以为是崇祯本《西游补》所固有,致使前后相隔二百多年的《西游补》的两种版本混淆不分。
综上,我们对《西游补》版本及序跋作者等问题进行了考辩,考定结果如下:第一,崇祯间刊本《西游补》附有明·嶷如居士的《西游补序》和静啸斋主人的《西游补答问》。嶷如居士就是小说的作者,与静啸斋主人为同一人,即小说作者董说。该版本并无“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该刊本的刊印时间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西游补》最早的版本;第二,空青室刊本《西游补》同时附有“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天目山樵序”作者为张文虎,序文写于咸丰三年(1853),“三一道人”乃是张文虎友人。《读西游补杂记》作者为钱培名,写于咸丰三、四年间。刊印时间在崇祯间刊本之后,当是清咸丰三、四年间所刊;第三,《西游补》其他三种版本,大致就是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著录的情况,只是北新书局排印本题有“静啸斋主人著”,而水沫书店排印本题“明董若雨著”,孙楷第先生提供的信息不全。
参考文献:
[1]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3.
[2]董说.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3]刘半农.董若雨传[M]∥西游补.刘复,校点.上海:北新书局,1927:258.
[4]王清原,韩锡铎.小说书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20.
[5]嶷如居士.西游补序[M]∥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辜美高,李金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藏中国明清通俗小说书目提要:X部[M].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1998:571.
[8]江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290.
[9]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90.
[10]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0:537.
[11]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640.
[12]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860.
[13]林辰.神怪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