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

2014-02-06张明龙周剑勇

关键词:运费谷物农产品

张明龙, 周剑勇, 刘 娜

(1.台州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2.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区位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产生于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分析。19世纪,德国农业逐步由庄园经营转向自由经营,要求经营者合理安排耕作业和畜牧业,并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学者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这是一部区位论的经典名著。马克思指出,杜能借助观察、微分学、实用会计[1]等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实际上,杜能生活的时代,尚未产生区域经济学学科,因此,他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区位论观点,是后人从其庞大的专著论述中提炼出来的。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存在学术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对杜能农业区位论再作些探索,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及基本命题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

杜能为了阐明农产品产地到农产品市场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一个与外界没有贸易往来的“孤立国”。同时,为了方便研究,他对“孤立国”的模式提出一些限定条件,并做出以下假定:

1.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全境的土地都是沃野平原,土壤肥力完全相等,均适于耕种。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中央。除了这个大城市外,没有别的城镇,其他地方全是农村。[2]19

这里假定地质地貌和土地肥沃程度相同,实际上是排除了土地质量对农产品生产的影响,使区位分析变得更加简明。影响土地质量的要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构成及含量、地质地貌条件等地表要素,直接影响土地质量的光照、温度、降雨量等自然气候要素,保持适宜光照、温度和用水量等农业保障要素,供水和排水渠道、机耕通道状况等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符合无污染、高品质要求的生态要素等。倘若把这些要素全部加以考虑,并逐项进行判定,可能会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从而偏离区位分析的主题,应该说,为了便于理论分析,舍弃土地质量因素是合理的。

同时假定,全国只有一个位于中央地带的城市,周边是以城市为圆心的农村地带,目的是为确定单一的市场建立基础。因为全国只有一个市场,农产品必须运送到城里市场出售,同时必须从城里市场买回农具、食盐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2.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尚未开垦的荒野,从而切断了它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

这个假定条件,主要是为了排除国际贸易对国内商品交易产生的影响。国际贸易包括把其他国家商品或服务引进到本国市场销售的进口贸易,也包括把本国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销售的出口贸易,还包括允许一国商品经过本国境内运送到第三国市场销售的过境贸易。进口贸易可能会减少城市对本国农产品的需求,出口贸易可能会减少本国农产品对城市的供给,过境贸易可能会打乱城市与农村之间原有的贸易秩序,这些都会增加农业区位分析的困难。如果对国际贸易不加考虑,则有利于研究结果直奔主题,所以有必要通过假定条件把它排除在外。

3.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与盐场,都位于城市附近。城市必须供应全国民众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靠四周农村提供。农村除了向城市运送农产品以外,不向其他任何市场运送任何产品。

这个假定条件表明,城里人主要依靠附近的矿山和盐场制造满足全国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同时提供行政管理和市场贸易等服务,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产品,除部分供给城市居民自身使用外,主要生产适合农业生产者需要的物品,以便用来交换各种农产品。同时,这个假定条件还进一步强调市场具有单一性,它只存在于城市,农产品作为商品只能运送到城市市场出售。因为农村地区没有市场,农产品当然不会也不可能销售到其他任何市场。同时,强调农村生产的商品只有作为食品的农产品,没有工业品。因此,农村与城市生产的商品,只有不同产品的相互交换关系,没有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关系。

4.孤立国地处中纬度的温带地区,农村具有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优良天然环境。农村居住着希望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者,他们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其耕作品种。

按照地球气候特点划分,温带地区是处于热带和极圈之间的气候带。北半球温带地区的范围处于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到北纬66°34′的北极圈之间。南半球温带地区的范围处于南纬23°26′的南回归线到南纬66°34′的南极圈之间。温带地区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一半,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明显。但各地降水量存在显著差别,据此又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几种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生物繁衍创造出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品种。杜能把研究对象确定为温带地区,便于说明农村能够生产多种多样适于城里需要的农产品,同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不同的农产品结构,用以获得最大利润。

5.孤立国没有可以通航的自然水流和人工运河,无法通过河流运送货物,马车是运输产品的惟一手段。

杜能著书的19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早已建成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流经德国的多瑙河和莱茵河,是著名的国际河流和国际航运水道,德国境内还有莱茵—美因—多瑙运河等多条人工开凿的河流。这里假定孤立国没有河流,是有意把水上运输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使影响农产品交易的运费集中在陆上运输上。当时,陆上运输工具已有人力车、马车、牛车、雪橇等多种形式,把陆上运输工具确定为马车一种,目的是减少不同运费折算的麻烦,使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计算变得更加简单。

6.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价要小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这个假定条件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总成本由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两部分组成。同种农产品,当生产费用一定时,它在城里市场出卖的总成本,将随着运费的高低而升降。距离城市越远的农村区域,农产品运费越大,总成本将随着运费增加而越高;反之亦然。同时,由于市场存在竞争关系,同类农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按照相同价格出售。所以,同类农产品的获利能力,会随着运输距离的变远而减弱。当然,运输费用不能过高。如果它大于农产品的出卖价格,农民不仅难以获利,而且无法收回生产费用,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了。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命题

杜能认为,市场上的产品销售价格决定经营的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而运输费用决定产品的总成本。一个经营者所期望得到的利润,等于销售的商品价格减去生产费用,再减去运输费用。

不难看出,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是阐明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依赖于其经济状况,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市场的距离。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同心圆模式

杜能依据上述假定,提出孤立国全境的生产布局以城市为中心。运费大的产品,如笨重而体积大的物品,以及易于腐烂的鲜货,安排在城市近郊生产。离城市越远,产品运费越大。这样,在生产布局上形成许多有规则的界限明显的同心圈境。每个圈境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并有相应的耕作制度。孤立国由内向外依次排列着六个不同的圈境。

第一圈境为自由农作区

这一圈境距离市场最近,其土地主要用于生产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变质和单位产出率高的蔬菜、牛奶等农产品,谷物作为商品生产处于次要位置。由于这里惟一的运输工具是马车,又没有保鲜贮藏技术,所以该区只按城市的需要向外延伸,但不会延伸很远。

这里地租很高,不允许存在休耕地,更不允许存在荒地。在这个区域内,要求尽量多投入劳力和资本,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农产品产量。杜能认为,该圈境只能采用自由农作制。他说,这里作物的种植将轮流交替进行,以求种植每种作物的土地上获利相等;但是人们决不会单纯为了轮作而种植从本地看比价不利的作物。这种情况也就是所谓自由农作,自由农作就是作物的更换种植不按预定的计划进行。[2]22

杜能还把购买肥料作为限定第一圈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书中写道,该区域农村向城市购买肥料,离城最近的地方最便捷,费用也最低。距离越远,则费用越高。随着肥料运费的递增,直到离城较远的某一点,向城里买肥料已无利可图,农民觉得自己生产肥料比购买更有利。那个区域就是第一圈境的尽头,同时又是第二圈境的起点。

第二圈境为林业区

这一圈境除了为城市提供必需的建筑木材外,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取暖用的劈柴和木炭。由于产品重量和体积都较大,应尽量安排在城市近处种植,以便减少运费。但是,栽培木材的土地是需要支付地租的,而城市近处区域的地租往往较高。所以,木材在城里市场的销售价格,不仅要能足够补偿生产和运费,还要能够偿付地租,而且还应该有正常利润。否则,该区域就会退出木材生产,改种其他市场效益更高的农作物。

这一圈境的外围边界限制,取决于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变化。在劈柴和木材的价格已定时,如果它们的产地距城市太远,以致运费超过其卖价,即使生产费用和地租等于零,也不可能将这些东西运往城市出售。只有在劈柴和木材的销售价格,足够补偿生产成本、运费和地租支出时,这些产品才可能运往城市出售。

第三圈境为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区

这一圈境采用轮载作物制,主要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谷物产品。杜能认为,轮载作物制生产有如下特点:全部耕地上都种植农作物,没有纯粹休闲的地块;所产的肥料都用于饲料作物,选择肥力最高的耕地种植饲料;谷物及饲料作物轮流种植。

这一圈境以各种麦类谷物与马铃薯、豌豆等饲料作物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分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用来种植谷物。

采用上述六区作物轮作制度,要求能够把上一年收成所产的肥料,全部在春天施于马铃薯和豌豆地上。

第四圈境为谷草休耕轮作区

这一圈境属于农牧业混合地带,牲畜以圈养为主。农业生产采取轮作休闲制,其主要特点是:所有耕地面积轮流种植谷物和用作牧场;农作物每次循环栽培中,都有一区不种任何东西,作为纯粹的休闲地块;所产的全部肥料用于休闲地块;谷物及豆荚作物成熟以后,耕地接种苜蓿或豌豆青饲料,不作休闲;肥力最差的谷物区则放弃耕种,转变为牧场。

杜能提出,农户的全部耕地,都分成七区轮作,与第三圈境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其中:第一区种黑麦,第二区种大麦,第三区种燕麦,第四、五、六区种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设置一区作为休闲地,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土地肥力。杜能以经营田庄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测算,提出以下看法:肥力均等的田地,由于使用土地的方法不同,以及气候的作用,在豌豆割青之后种植黑麦,其收益只有休闲地种植黑麦收益的5/6,也就是前者收益只有后者的83%。[2]186所以,距离城市较远的区域,采用轮作休闲制,是提高农产品栽培收益的有效措施。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的三年轮作区

这一圈境是距离城市最远、最粗放的谷物生产区。它主要向城市市场提供各种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商品。据测算,该圈境内的全部耕地中,只有24%的面积用来种植谷物。这里,农业生产采取三圃式的轮作制,其主要特点如下:地块的一部分是永久牧场,用于养殖牛马羊等牲畜;耕地的三分之一,每年轮流纯粹休闲,不种任何农作物;所产的全部肥料都用于纯粹休闲地块。

杜能认为,这一圈境的农户,将根据家庭居住地点的远近,把全部土地分成两部分,离家近的土地开辟为耕地,离家远的则作为永久牧场。

耕地采取三圃式的三年轮流耕作制,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种黑麦,第二区种大麦,第三区休闲。每区耕地三年轮流休闲一次,要求在休闲土地上,趁着其空置之机,上足肥料,用来增强耕地肥力。

牧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进行翻耕,还应注意防止过度放牧。牧场翻耕大约每9年一次,采用的方法是不施肥料种植谷物数次,然后又改作牧场。牧场翻耕时种植的谷物,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牧场土地增添肥料,同时避免牧场使用年头过多而造成牧草退化。所以,它不要求有多少成熟的谷物籽实收成,能够收获适量麦秸等谷物茎叶干草就可以。

第六圈境为放牧区

这一圈境也称作家畜饲养区,生产以游牧形式为主。该区域离城市市场最远,农产品运费最高,只有那些比谷物价值大而运费小的产品,才能实现有利可图。所以,这里的谷物等种植业产品,是用来满足农户自己需要的,不再存在以出售为目的的栽培活动。

实际上,这里许多畜产品,如鲜奶、鲜肉、鸡蛋等,也是被生产者用作自己消费的,只有少量畜产加工品送往城市出售,其中代表性的商品是黄油。杜能认为,按照同样的重量计算,运送黄油的费用,并不比谷物便宜,甚至还要高一些。例如,它只能小批量发货,运输期间无法选择在农闲运费低廉之机,需要委托别人代理出售,还得花钱购买装载的专用木桶,而木桶的重量又会增加运费。但是,同样重量的黄油,其价值要比谷物高出许多倍,这使得黄油的运费与黄油的价值相比是很小的。[2]193所以,生产黄油是可以赚钱的。

第六圈境以外的边缘地区,还有一些猎人散居在树林中,靠狩猎为生。他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习俗都非常原始。他们同城市的惟一交往,就是用兽皮交换少量的生活必需品。这里是城市向平原四周产生最后影响的区域,其空间再向外面延伸,便是荒无人烟的原野。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贡献与不足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贡献与启示

1.主要贡献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根据级差地租、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差异,建立起农业生产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对区位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对后来的区位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重要启示

杜能从假设条件出发,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和措施。他以城市为中心,通过距离由近至远,形成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依次递减的圈境。每个圈境内,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并形成相应的耕作制度。这样,可以发挥土地资源的级差优势,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级差地租因素。应该以城市或工业中心为基础,依次安排经营集约化水平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城市近郊或工业中心附近耕地,由于级差地租最高,应采用最高等级的集约经营模式,不得出现休耕现象,特别是严格禁止抛荒行为。至于偏远地区,由于级差地租较低,可以采取经营集约化程度较低的耕作方式,甚至实行轮作休闲制,以便涵养耕地土壤肥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特色产品产量。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运输费用因素。蔬菜、水果、牛奶、鸡蛋,以及其他鲜活畜禽产品,由于不宜长途运输,单位产品价值中运费比例偏高,应采用接近消费地点的原则,最好做到现产现卖。但同时也告诉我们,随着现代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及水运、空运事业的发展,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缩短,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产品,当天就可送到市场销售,而且,由于运输工具越来越先进,单位产品价值中运费含量已经大大降低。在此条件下,新鲜蔬菜和鲜活畜禽之类产品,生产区域可以拓展到更远的地方。从产地来说,只要包括运费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小于其市场销售价格,就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杜能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农业生产布局上,必须考虑农产品差异性因素。产品差异性,是培育优质特色产品的基础。一定区域内,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形成,可能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生态等自然条件有关,可能与土壤类型、特性、养分状况和分布规律有关,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的有效组合及其在产品上的体现有关,更可能与数百年世代相传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有关。我国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壤类型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它们犹如群星般璀璨耀眼。例如,东北地区有人参、鹿茸、貂皮、大马哈鱼、乌拉草;西北地区有枸杞、葡萄、哈密瓜、香梨、棉花以及肉类和毛皮;西南地区有烤烟、药用植物、花卉、高原蔬菜、猕猴桃、普洱茶等。今后,为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要顺天时,尽地利,要组织多学科协作攻关,加强综合性技术措施,力争全面提高现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单产和商品率,还要抓紧制定特色农产品系列标准,创立特色农产品区位品牌,完善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从而尽可能多地发展效益最佳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不足之处

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卷中,采用抽象法,提出一系列假设条件,排除了许多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旨在易于阐明农业生产布局的一些原则和规定。从学术研究角度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舍弃的因素过多,使得理论模式与现实经济相距甚远。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肯定会较大幅度地偏离实际状况。

事实上,杜能自己也已经意识和观察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第二卷中,又用观察法取代抽象法,放弃孤立国只有一个大城市而没有别的市镇的假设。他说:“第一卷所设孤立国只有一个大城市的前提条件,这仅仅是为了便于研究问题,这个前提条件很不合理,现在必须予以废除。”[2]344-345在这里,他认为,孤立国除了一个大城市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规模较小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大小及相互之间的距离必须最有利于国计民生。与此相适应,他放弃了工业品都集中在惟一大城市生产的观点,提出工场和工厂应该依据最低成本原则,就近分布在各类不同城市中。由此可见,杜能没有以统一的逻辑思维贯穿全书,导致不少观点前后矛盾,影响了结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5.

[2]约翰·冯·杜能.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运费谷物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五寨燕麦晋粒康“边煮边发芽”的神奇谷物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营改增”后运费的会计核算解析
基于无缺陷退货的在线零售商运费承担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