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
2014-02-06李训贵
□李训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日益强化,不同系统、部门、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日显重要。 在我国,协同创新活跃于经济管理、科技创新、教育合作等众多领域,2012 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要求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1]。 最近两年,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积极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协同创新实践探索,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发表了丰富的实践、理论研究成果。综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行业、 系统的协同创新,其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关于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姻”以及二者的协同创新,研究成果尚属寥寥。 本文将就协同创新的内涵、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因、实践探索及发展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以期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探寻路径。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 共同完成某一任务、 实现某一目标的行为;“创新”, 则是为着理想化需要或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过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指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 我国学者陈劲等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3]。熊励等认为,从实现途径的不同可将协同创新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组织本身,其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与其它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4]。
可见, 协同创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系统、不同主体为着实现前所未有的理想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行为过程。 协同创新可以突破不同系统、主体间的壁垒,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通过深度合作,创造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同时促进不同系统、不同主体的共同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因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本来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两类教育, 当前形势下追求二者的协同创新,有着客观、主观方面的动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对接。 近年来,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潮流正在对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也实施了新型工业化战略,包括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度优化, 高科技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切对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据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20 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比2009 年增加近3290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约990 万人。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职教育承担,而高技能人才的地域属性又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要与地域产业、科技发展紧密对接,于是,地域性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便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必然要求。
2.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 伴随着后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的城镇化推进也进入加速期。根据预测,未来10-25 年,将有6 亿左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将提升至70%。 大量农民进入城镇,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必然产生大规模的教育、培训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农村转移人口的人文素质和劳动技能教育培训任务,而帮助“农民”转变为“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又必然会与引导“村民”转变为“市民”的社区教育交互融合进行;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日益成熟,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也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5]。社区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任务的不断加重,也对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 号文)将“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作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教发[2014]6 号文)将“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7]。
(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发展的主动抉择
1.高职教育发展要以社区为依托。 近20 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高职教育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立交桥”,使其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被弱化,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困难,办学机制僵化,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传统片面的职业教育观念将职业教育局限于职业技能教育,大大削弱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功能,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单一化的职业教育内涵, 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受教育者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再次,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同质化竞争;最后,从生源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 到2020 年高教毛入学率将从2013 年的24.2%提高到40%,而18-22 岁的高教适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 亿人下降到8700 万人, 减少约3600万人。 同时,高教适龄人口面对多样化的受教育选择,譬如出国留学的热度有增无减,2014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将达45 万人, 比2013 年增长15%[8]。这一减一增将使高等教育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等职业教育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同时,为寻求高职院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应建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 实施社区化的职业教育,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 高度重视非学历教育,走进社区大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条腿”走路,以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都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教育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都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依托,以社区为依托,这为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2.社区教育发展要以职业教育为支撑。 我国社区教育历经20 余年的发展,其“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尚未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定位,面对国民道德法制、基础文化、职业技术、生活休闲等教育的艰巨任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依然力不从心。当下,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着教育思想、培训经验、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服务队伍等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着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实际上, 社区属地的职业院校在分担社区教育重担、化解社区教育发展难题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社区学院不仅可以承载教育培训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能力, 帮助所有社区成员“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美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人力资源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 也应该并能够承担起社区教育的文化引领使命, 向社区居民传播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态度和技能,帮助社区民众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而政府完全可以借助于属地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培训经验、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和广大在校学生等来发展社区教育,力克发展难题。所以,高职院校承担社区教育任务,使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
近年来,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虽不多见,但也有一些相关案例,譬如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学院、上海闸北区社区学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等等。 笔者以所在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解析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自合并组建以来,本着“开放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的宗旨,持之以恒地推进了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科学定位,把握协同创新的方向
高职教育要实现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院校首先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属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定位。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05 年由4 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当时,广州市政府就明确要求,将学院“建设成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融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学院”。建校伊始,学院便秉承近半个世纪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优良办学传统,肩负在改革开放前沿大都市开创新型社区化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确立了“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的办学宗旨,在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积极介入、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服务, 主动探索职教社教互补互促、联动发展的新路。 经过多年实践,学院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道路上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009 年,广州市政府为学院加挂了“广州社区学院” 牌子,2012年又在学院成立了“广州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至此,学院“一校两牌”,紧紧把握住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承担起两类教育互促互补、融合发展的重担。
(二)形成机制,彰显协同创新的实效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多维度探索,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机制,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
1.形成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机制。创新运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关键。 最近几年,学院遵照教育部“2011 计划”中的协同创新精神,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职教社教联动发展机制”。该机制以“广州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设立于学院的“广州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为载体,形成了校企社政合作办学理事会制度,构建了广州市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开放学习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创设了系列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办法,使高职院校与城市社区两大主体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互促互补、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主体各自优势,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职教社教联动发展机制”是一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通互助、联动发展的创新机制,一方面,职业教育以正规教育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和教育培训能力、经验,提升社区教育素质,促进其科学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感悟,对人才市场动向、民众学习需求的贴身了解,为院校职业教育办学治理结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育技术等的深化改革提供导引、帮助。 实践证明,这种运作机制是促进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对接,促进两类教育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
2.取得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成果。最近几年,学院运用“职教社教联动发展机制”,在承担高职教育发展任务的同时,引导近千名教师带领上万名学生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区教育成效: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社区教育活动,服务民众超过百万人次;利用学院人才、 课程资源为社区开发了三大系列200 余门课程,建立了26 个网上资源库;在普遍建立学习型社区的基础上,打造了岭南文化社区、长者教育服务型社区等特色创意社区。 在学院的全面参与下,广州市社区教育得以快速发展,在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中,收得了明显成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同时,“职教社教联动发展机制”也给学院的高职教育输送着多方面“营养”。学院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类型、规格、结构、数量等的要求,为校正办学方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权威参照。几年来,学院近半数专业调整了结构,直接面向社区培养适用人才; 逾八成专业调整了教学计划、内容,设置了社区教育课程模块;广大教师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化了教育思想、师德素质和教学技术,大幅提升了面向社会的科研能力,研发出多项跨学科原创性成果;学院在社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实践中,对社会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 专业学习动力增强,专业技能显著提高,提升了就业和创业能力,明确了成才目标,确定了人生方向。这一切,促进了学院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深化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体悟到,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 融合发展,从高职教育角度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明确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法规方式,明确为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功能定位。地方政府要扩大高职院校职能,要求院校拓展教育空间,积极参与社区教育;高职院校要针对社会教育需求,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服务,特别是各种正规的、非正规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要积极主动开展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 协同发展,灵活多样设置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实用性;社区要积极主动完善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自由全面发展需要。
(二)完善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本身要在资源配置、 专业内涵建设、队伍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合作的机构或部门,构建与社区教育联系的畅通渠道;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院校社区合作机制, 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 责任、义务;要建立校社双方统一规划、定期协商、及时交流、灵活调整的合作制度,建立相互信任、真诚合作的良好关系;要建立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社区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区教育服务,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将院校办成地方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最终打造成社区居民发展的“加油站”、兴趣特长发展中心、学习型社会阵地、终身学习的服务者[10]。
(三)形成两类教育协同发展的投入、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必须有合理的投入机制与绩效评价标准的支持。鉴于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后财政支出的增加,可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及绩效评价标准:一是规划好区域职业院校的布局,以政府投资或购买服务方式提供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需要的资源;二是按职业院校所在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按“人均标准”投入;三是制订相应办法, 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参与职教社教协作,形成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四是通过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鼓励民间资本加大对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的资助。五是完善细化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标准,施行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经费统筹及专项审核,通过审核评估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区域教育服务能力和办学绩效。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12-04-21(01).
[2]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4]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施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5]王官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大众化特征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56,57-58.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www.scio.gov.cn,2014-06-24.
[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2014-06-16.
[8]2010-2020 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kaoyan.eol.cn/3936/2011/01/21/572774_2.shtml.
[9]杜丁.2014 年中国45 万人出国留学 同比去年增长15%[N].新京报,2013-11-03(A08).
[10]任君庆.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理念的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