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职业化研究
2014-02-06刘晓瑜乔海珍
刘晓瑜,乔海珍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河北张家口 075051)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及教学规模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有关调查表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仍是人才供需市场的一大空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培养目标、人才需求相脱节,学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忽略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过关,不能胜任其职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虽掌握职业技能,能够第一时间就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造成刚就业就失业的后果,这也是导致近几年毕业生工作不稳定、跳槽频繁的主要原因。至此不得不提到“职业化”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化”教育。
本文所谓的“职业化”指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职业规范的认知及诸如组织能力、竞争能力、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该如何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水平,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办学模式并存
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来说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有“职业教育之母”之称的德国的罗兰·贝格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双重的职业培训的体系,既要有学校教育的成分,也要有实习的工作机会。我院信息工程系自从2003年与张家口中业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以来,先后与上海大数集团、北京中科天博、苏州软件工业园等20多家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这些公司除了为我们提供实习、实训环境和教学设备,也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师资队伍。使得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练,有的放矢,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特别是2013年6月我系与新龙公司合作创建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打破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模式,真正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立体化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师资与工程师对接,评估制度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特征,开启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篇章,保证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国际化”具有创新能力的IT行业紧缺应用型人才。另外2013年9月我院与华育国际合作创办了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独立学院,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保障了“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的格局。
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职业化”
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模式是采用理论加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室上理论课,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和演示的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收效甚微,由于没有动手的机会,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机房上实训课,教师主要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学生模仿,技能逐项过关,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只具有模仿的能力,而忽略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教学与就业衔接的目的。我系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先后成功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并不断地改革和探索其它新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亲临工作第一线,直接参与需求分析、项目策划、技术攻坚。
三、计算机专业教师“职业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办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关键。计算机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目前普遍的现象是教师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学校无精力、无资金加强师资培训,致使教师思想与知识老化,所教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为了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新技能,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增加实践经验,可采取脱产培训、寒暑假集训的方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实践培训。这样,专业教师既可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企业的前沿动态又可以此为契机,促进学院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和专业的建设。安排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可以使教师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岗位性质进行直接的认识,做到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四、计算机类专业考核方式的“职业化”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纸质考核方法,推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发挥促进作用。
五、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还要求毕业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理解交流的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将职业素养知识作为内核,在态度层面上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学会在人生发展的关键点用合理的方式自我负责,从而产生让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合作能力,即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有效协同他人工作,集体荣誉感及团队精神等因素,都可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养成、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应重视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互助合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将这些素养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授课过程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因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地探索创新出新的办学理念、不同的办学模式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化”道路,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
[1]金捍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的研究[J].科技风,2014,(1).
[2]王玉环.浅谈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J].华章,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