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析
2014-02-06贾建梅
贾建梅,张 宇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一、辨析两者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面对宗教升温现象,需要我们澄清对两者的模糊认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经济多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客观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宗教传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受宗教升温的影响,青年宗教热度也居高不下。目前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宗教文化青睐者”,甚至也会有某些学生加入宗教信仰者的队伍,出现所谓的“青年宗教热”现象。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民,偏远地区居住者,由于对宗教认识不清,导致他们极容易受到宗教升温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为此,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研究宗教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帮助人们客观、辩证地认识宗教,澄清模糊认识,帮助树立科学的信仰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两者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碰撞的复杂背景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引领和整合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这一角度看,我们更需要从理论上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澄清人们在此问题上的思想混乱,为推进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二、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契合点
(一)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信仰的形式,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无论是宗教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智慧的成果,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信仰的形式。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同其它文化形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教的存在和发展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其分布极为广泛,它曾在不同时期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当时社会的主流信仰,有的宗教还变得民族化、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国教。宗教深刻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宗教同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当时社会推崇的主导信仰,对人们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从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就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几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共产主义信仰是适合我国当代国情的、科学的、先进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部分,它是现代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凝聚而成的当代先进文化的伟大成果,是经过实践反复验证和严密逻辑论证的科学信仰,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从产生和发展上来说:两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基础。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始的统一人群共同体分裂为根本利益互相对立的阶级。以往主要用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原始信仰,已经无法适应和处理日趋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于是宗教这种信仰形式应运而生,并在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随着国家的出现,统治阶级凭借它所掌握的政治权利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于是宗教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精神武器,同时宗教也成为劳苦人民生活的精神寄托。共产主义思想也是源远流长,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原始、朴素的共产主义萌芽。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运动发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开始萌芽和生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共产主义信仰,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目前最贴切、最具有针对性、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
(三)从社会作用来说:两者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教文化中确实包含一些积极、合理甚至进步的因素。在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研究中,尽管学者们各持观点,但是大部分观点都不否认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在遇到困苦时进行心理调适,有一定的精神慰藉作用,这是宗教流传千年至今仍具有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宗教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宗教还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等。这是宗教教义中积极的一面,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利于更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整合作用,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统领力,是连接我国各民族、各基层的精神纽带,是促进人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一)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宗教属于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神论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和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2]这段话说明宗教信仰的对象往往是超自然的“神”,它带有虚幻性和神秘主义色彩,是一种无法实现的虚幻期盼,它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和幻想中,因此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坚持唯物辩证的,是以科学性、实践性为基础的理性信仰。它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又有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的现实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历史继承与现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文化与科学理论的统一,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完美结合。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至关重要。
(二)从产生和发展来说:宗教是信仰的低级形式,而核心价值观是信仰高级形式
从人类信仰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信仰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呈现不同的历史类型。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仰已经由对自然和神的依附逐渐发展成对人自身实践能力的肯定,所以,宗教终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升,而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社会淘汰。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遗产以及吸取当代科学所提供的世界上最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科学和正确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信仰观,属于共产主义信仰,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提出的全国人民现阶段应该坚持和追求的崇高信仰。现在共产主义信仰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当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信仰形态。
(三)从现阶段的社会作用来说:宗教主导作用的基本方面还是消极的保守的,而核心价值观是积极、正确、真正促进社会进步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宗教信仰这种上层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基础了。宗教的消亡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民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它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宗教在现阶段表现出来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多的是消极的和保守的。如,引导人们盲目信命、消极处事、逃避现实、不敢直面困难;导致人们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不思进取、消极观望、思想保守的价值观,阻碍社会变革,还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引发宗教战争等。这些消极社会作用将会严重阻碍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是科学的价值观。它能够为我国建设和发展提供进步的、根本的价值导向,提供明确的、具体的判断标准,从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引领各领域、各层次的价值观念。它是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并且接受实践检验,它充分肯定人的实践能力,并鼓励人们努力实现自己的需要,它更加适应我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括而言,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阶段还有存在的社会土壤,也有一定的社会作用,但从本质上看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最终是要走向消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理论创新的高度,又有指导实践的可行性,表达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是科学、正确和进步的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大力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团结。也就是说,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促使全国人民达成社会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保持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纽带;才能真正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变成全国人民的统一行动。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和落实相关各项工作,全力以赴为取得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
[3]陈麟.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5]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王媛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宗教的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