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大班幼儿打击乐节奏教学的培养策略
2014-02-05周春雨
周春雨
一、打击乐的背景
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幼儿最容易掌握的乐器。”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的动作,因此,幼儿容易掌握演奏方法。打击乐器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种乐器。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与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相契合。
二、挖掘乡土资源,自制打击乐乐器
我园的课题《幼儿体验式节奏音乐的设计与开发》中,我们针对三个年级的幼儿进行打击乐教学。大班幼儿学习打击乐,先让幼儿欣赏、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性质、风格及乐器结构,让幼儿熟知与了解各种打击乐并会操作。
我们选取了一些乡土资源作为自制打击乐的主材料,制作材料简单、易取,一般以沙子、竹子、螺蛳、河蚌壳等为主,既环保,投入成本又低,较为经济,对于乡镇幼儿园来说,可操作性强。
乡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满儿童的心理需要。制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形式,没有对与错,如一般竹筒,用筷子击打便可成“响筒”;将其剖开钻孔,用线穿起来,即可成“快板”;在竹筒中装入沙子封口,即可成为“沙球”,这样一物多玩、举一反三会让孩子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演奏时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引导幼儿在敲、打、拍、摇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的愉快感,只要求能按照一定速度拍打,与音乐节拍一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只要拿到乐器,都能非常开心地跟着图谱进行节奏乐练习,玩得不亦乐乎。
三、结合乡土材料,激发幼儿打击乐演奏信心
“艺术是游戏的最高形式”,艺术可视为游戏,那么打击乐活动是否能成为幼儿热衷的游戏呢?
在运用乡土材料制作打击乐器演奏的活动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尤其女孩子不敢演奏,原因是害怕将自己辛辛苦苦制作的乐器弄坏。怎样才能让幼儿消除顾虑,快乐地参与演奏呢?首先,教师应对孩子自制的乐器进行二次加工。对暴露在外的不安全、不牢固的部分加以巩固。其次,可在班级设立乐器百宝箱。里面放入孩子自制的各种乐器,平时幼儿可根据需要,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给孩子足够时间和空间探索这些自制乐器。提高演奏技巧,增强幼儿大胆演奏的自信心。
在这一年里,从对乡土材料在幼儿园打击乐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中,在幼儿动手制作中,幼儿得到了立体造型的基础体验和创造性愉快;在打击乐活动中,我们能看到幼儿充满自信的表情和积极表现,更能看到幼儿获得成功后的喜悦,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该活动的不断开展,幼儿的小手会越来越巧,幼儿的身心会得到更大发展。
四、结合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为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我们结合老常州话这一地方资源,进行儿歌编排,如《东边牛来列》等民谣,设计出各种语言节奏,这样幼儿很快就能掌握与熟悉乐曲的节奏、节拍。
他们在练习时只有全神贯注才能立即做出反应,一开始进行练习时要简单,速度要慢,由易而难,逐渐增加节奏变化。有了前面的语言和声势作铺垫,继而鼓励幼儿创编,可以这样指导:先从朗诵入手,进行节奏训练,反复多练一个节奏,然后用拍手替代朗诵,再用敲击乐器学习这个节奏,只要节奏准确就行,有了基础再加第二个节奏型,鼓励幼儿自主创造。这种让幼儿直接参与伴奏的方法可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反复说、听、做中模仿节奏的练习是节奏训练的基本方法。人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拍、节奏的基础,注重通过节奏活动,将音乐与语言、声势动作巧妙结合,不失为一种绝妙的做法。
五、组建民谣乐队,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以前的特色活动课上,我发现只要拿到这些用乡土资源制成的乐器,幼儿总喜欢敲敲打打、摇摇摆摆,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方法——组建乐队。在进行乐队演奏后,他们感受到只有听从指挥才会发出整齐、有序、好听、美妙的声音,幼儿从意识到行为上对自己有了约束,明白必须服从指挥,乐器拿起后不低头看乐器,而是看指挥,准备开始训练演奏。
在这样的活动中,以扮演乐队小队员的方式进行,一旦幼儿担任了某一角色,在行动上受到角色约束,并为完成这一角色的任务而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增强,能服从集体、听从指挥,而且能管好自己的乐器,积极参与合作,大大增强集体责任感。幼儿是活动的主角,始终都在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现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国家教育委员会令.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3-9日第25.
[3]许卓娅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7.
[4]许卓娅,薛瑜编.幼儿打击乐教育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