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言情境,走出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境
2014-02-05王红林
王红林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英语教学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走出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境,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此,我谈谈自己的观点,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化外语教学,首先得优化语言环境,经济落后和设备简陋是优化语言环境的不利因素之一。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它的培养和运用会时时处处遇到障碍,如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一句非常普通的问候语都会让农村学生觉得别扭和陌生。在广大农村,问候方式仍然是“你上哪儿去”、“吃过了吗”,“你好”、“谢谢”在城市是日常用语,在农村却是书面语,他们习惯用“麻烦你了”、“难为你了”表达谢意,要让学生在一句夸奖面前大大方方说一句“Thank you!”,仍是件难为情的事。在新教材里,问候、问路、打电话、购物等多种语言交际的训练,跟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在学生的意识里,最清晰的是乡间的羊肠小道、自行车,而不是“bus stop”和红绿灯,十字路口、大商场对他们来说只是在电视里领略的。此外,农村英语教师获得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少,家长无法对子女的英语学习起到检查和监督作用,因此,农村英语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新教材是为城市学生准备的。”有的提出教材“不适用于考试”,有的提出“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教学”,有的甚至“不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让英语触手可及。教师应该在一切可以看到、听到的地方让英语存在,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其景,在教室里贴上挂图、英语格言、谚语,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在一些物品上贴上相应英语单词,在黑板报里增添英语版面,丰富其内容,印发一些有关英语学习的资料,在固定时间利用广播播放英语,转播BBC,VOA等英语广播节目。有的教师会顾虑学生看不懂、听不懂,不是白费工夫?其实,让学生听懂、看懂不是我们创造语言环境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英语触手可及,“抬头不见低头见”,让英语充满每一个时刻和活动空间。
二、尽可能使用和制作直观教具,创造教学条件。新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体现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课本上已经有了插图,无须再使用同样的教学挂图,有的认为录音朗读学生跟不上,或者一节课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搬来搬去不方便,索性就不带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教学挂图不可少,它便于教师指示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我认为,如果没有条件配置教学挂图,则何不教师自己“露”一手,自己动手绘制?教师的绘画能力得到学生的赞赏,是很容易获得学生的钦佩和支持的,让学生绘制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教学“apple”,直接教学的效果不如图片教学,图片教学又不如实物教学,虽然这是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让人觉得没有必要,但使用了实物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教师准备了教具,一进教室学生看见大包小包、瓶瓶罐罐,就已经被吸引住了,不妨也让学生充分准备,表演妈妈就系上围裙,表演医生则穿上白大褂,给机会鼓励学生准备,如此就会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很投入。所以,教师应该培养使用直观教具的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尽一切可能优化教学条件。
三、创设西方文化基调,了解文化背景和差异。JEFC教材主编刘道义指出:好的外语教材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英语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政、史、地教师的力量,广泛介绍一些英语国家各方面情况的中文书刊和文章。虽然这些知识的灌输采取中文方式,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时候,就可以置身于西方文化背景中,而不受中国文化习惯影响。如英语对话:A:My mother is in hospital.中国人首先给出的反是:哦,她现在怎样了?用英文表达可能是“How is she?”;而在英语中,这句子并不能表达惊奇,正确的答语应该是“Oh,dear.”,“I am sorry to hear that.”。如果对英语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又如一道选择题:An English friend invites you to hace dinner at 6:00 in the evening,you should arrive at A.5:50 B.6:00 C.6:15 D.5:40。在中国,赴约总是按时或提前几分钟到,学生会在A、B、D中选择,而英美国家的人习惯比预约时间晚10~15分钟,因此要注意避免文化差异。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位老外到他的一个中国朋友家玩,看到朋友的夫人,这位老外对他的中国朋友说:“你的夫人很漂亮。”他的这位中国朋友为表示客气说:“哪里,哪里。”老师听了很吃惊,说:“这儿,那儿,都很漂亮。”结果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则笑话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双方不仅要懂得对方的语言,而且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说话的习惯。这位老外虽然能说几句中文,但他不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和说话习惯,而他的这位中国朋友也不了解他的语言习惯,以至于闹出这样的笑话。这则笑话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学习外语不能回避问题,即学习外语的同时一定要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
在古代,由于缺乏有关的文化知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往常常是混乱的,并且经常引起敌意。如:
Even nowadays therere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nationalities.Lets have a look at what the following people have to say.
Maria Conti:I find the English people insincere,cold and unfriendly.They keep saying “Thank you”,“Im sorry”,even when they dont know each other.They are even polite to their own relatives!Except for helping you find your way in the streets,they arent really friendly and invite you to their houses.
Giannis Simion:On the contrary,I found them both broad-mind-ed friendly.I was invited to people s houses and they all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my ideas,Greek life and people.In England I leam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be warm,friendly and polito fit the de time.
Judy Brown:I lived in both Italy and Cneece for a few years.At first there were a few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my foreign friends and myself. For example,I once gave a Greek friend a present for her birthday,I was rather sorry that she didnt unwrap it immediately.Whats more,she even didnt thank me until I asked her if she liked it!Ive leamed from different expenences that a lot of foreigners find our attitude to what we English people call politeness insincere.They feel that politeness isnt between friends.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彼此之间的交流不仅是能说字正腔圆的一种语言这么简单,而且要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摘自赖招仁.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语法错误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